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感悟清明徵文範文

感悟清明徵文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歲歲清明,縷縷相思念親恩。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感悟清明徵文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悟清明徵文範文

  【感悟清明徵文範文1】

轉眼又要到清明節了。以往每年的這個時候父親總是一手安排着進山給兩位紅軍爺爺掃墓的事,而且他每次必到。大概有四五年了吧,父親沒有了直接參與,只是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總見他坐在門前發出聲聲的嘆息。是的,他畢竟是90歲的人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每年清明節前的好一陣子父母都在張羅着進山的事,那年月家裏條件很差,在每次進山前母親都要給兄弟幾個換上一身雖然很舊但卻洗的十分乾淨的衣裳。按照母親的話說,一年只見一次爺爺,不要讓他老人家看着他的後代顯的是那樣的可憐。那樣他的心裏是會不好受的。我曾不解地問過母親:爺爺他能看見我們嗎?爲什麼我們卻老是看不到他呢?面對我幼稚的難題母親只有一臉的茫然。其實,那時候我也知道人死了就意味着什麼都沒有了,我雖然在那時不能完全體味母親說的話,可我心裏還是知道,那是對已故長者應有的虔誠和尊重。那一刻沒有誰去想投個什麼回報,只是想與久違了的親人在每年的那個時刻去悄悄地說一說那內心許多無聲的話,或喜、或悲、或愁、或樂都在那灰飛煙滅之中化爲一絲絲嫋嫋的青雲。

爺爺的墓地是在離家一百多公里地的鄰縣——嶽西。下車後,就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顯的十分粗曠而又十分野性的山巒。那裏山高路險,不說能行車,就是讓一個勞力空着手爬上一天,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記得有一年清明的前夕,父親的老胃病發作了,便血了好多天,臉色蒼白的如同一張紙。一連好多天父親都綣縮在牀上,我們兄弟幾個當時心裏既擔心又高興,擔心的是怕父親好不起來,我們不能沒有了他。高興的則是父親不能行我們就不用再去爬那令人腿發軟、心發慌的大山了。可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兩天後的父親像是換了一副精神,清明節頭一天夜晚,他和母親照舊準備了半宿。

那一日父親艱難跋涉的身影像是一幅凝刻在心頭永不退色的畫,更像是一把銳利的刀剪劃開了我那混沌而又迷惑的心結。

我至今不知道父親是靠什麼毅力去完成那二十多裏山路的。我清楚的記得那一路父親始終是拄着棍、弓着要三步一歇,五步一停地走的。一路上他怕我們耐不住性子而發生意外,還時不時的給我們說上一些根本談不上是故事的故事。那時在我幼小的心裏我只有一種感覺,父親對他的父親太好啦。

每次在爺爺的墳前,父親並沒有多少話說,總是虔誠的跪在那裏,輕聲的說上一句“兒子又來看你了”。然後一把抹除那潸潸的兩行老淚,把手中的黃表紙一張張的投向升騰的火焰……

父親是二十歲那一年目送着爺爺兄弟倆從容走向敵人刑場的。聽父親說,一九三五年冬,那是一場罕見的大雪,尺餘深的積雪,根本無法讓人挪開步。他端着一碗從好心人家裏要來的早已被凍得撥不開米粒的飯想湊上前給兩位上人喂上一口,卻被一位國民黨當官的一把將他扇倒在雪裏。那時候他不僅不敢說他是紅軍的後代,就連放聲大哭一場,他都無法實現。也許從那時起,在父親的心裏就深深的埋下了一顆永遠無法收回的愧疚的種子。

在我漸漸長大的過程中,我逐步開始瞭解“清明”在我家庭裏的內涵。它不僅僅只是生者對逝者的追憶,更不是一種迎合節令的時尚,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無聲的心靈補賞,是一種乘前啓後的心靈撞擊。我想,父親是想用他的行爲真切地爲我們去解讀“清明”,那就是:清清楚楚的辦事,明明白白的做人。

好多次望着父親清明前獨坐門外失神凝目的樣子,心裏真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僅管大山裏通車已有好多年了,但它卻只能載去父親綿綿的思緒和無盡的牽掛。那一刻,他心裏究竟想得是什麼?我們是很難知曉的。

也許他在默默祈禱,願天下所有的人在清明那綿綿心雨的日子裏,要留心看看“牧童”所指的地方吧。

  【感悟清明徵文範文2】

驚蟄的春雷響過,氣候漸漸變得溫暖起來。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幾縷陽光灑下,便是清明時節。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清明,是今人懷念祖先,祭祀前人的時節。中國夏曆的24個節氣,唯有清明成了現在的國定假日。

時序更迭、社會前行。中國人提倡“孝道”,人們總要飲水思源。姑不論人是否真有在天之靈,但中華民族這種緬懷前輩,感恩祖先的美德,千百年沿襲至今。這或許也是我們民族自立自強,生生不息的一種精神元素。

紛揚的小雨中,我們站在故人的墓冢前,點燃幾柱清香,說上一番祈禱的話語。逝者如斯,生者如何?腦海裏浮現出過往的一幅幅畫面。當我們按慣例完成了祭祀活動,一步一回首地離開墓園時,卻產生了諸多的感慨。這滿山遍野的墳塋,安息着無數的靈魂。不管他們生前是輝煌還是落魂,是官宦還是平民,是富有還是貧窮,雖然經歷各異,總也殊途同歸。

現實和理智提醒人們,注重人文關懷,遵循科學理念,“厚葬不如厚養”。對前輩生前盡心盡責,纔是最好的盡孝。從孔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如今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人們已經從實踐中感悟到“逝者墳前千杯酒,不如生前一口湯。”

清明,也是一年中播種希望的季節。

“一年之計在於春”。農人大多在這個時節開始農事。中國素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的民諺。季節,對於農事至關重要。春寒已過,大地回春,萬物復甦。農民開始耕耘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期盼一個風調雨順的年成。年復一年,春種秋收。繁衍了生命,豐碩了大地。再說,這種“早有規劃,及時耕耘”的爲事之理,豈是僅僅限在於農人,各行各業,乃至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有耕耘纔有收穫。

於是,我們得出這樣的感悟:清明是個“溫故而知新”的時節,在緬懷前人的活動中,重新認識自己感恩和盡孝的方法和責任;清明又是一個“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時節,在人們生命的新的年輪裏,開始新的一番努力耕耘,去迎接再一度碩果滿枝的秋天。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