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勿謂湖小天在其中散文

勿謂湖小天在其中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這是郭沫若先生遊覽東湖的四言詩詠歎。不愧爲文學巨匠,32個字的一首詩就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東湖的前世今生及鬼斧神工、神祕深邃的絢麗美色。

勿謂湖小天在其中散文

東湖乃浙江省三大名湖之一,距紹興古城東約六公里處,以崖壁、巖洞、石橋、湖面的巧妙組合,縮千里山川於咫尺、以小見大,巧奪天工,融天然美與人工美於一湖,形成罕見的“湖中之奇”,被譽爲稽山鑑湖之縮影,“天下第一山水大盆景”。

東湖“出自人工,宛若天開。”其所在地原爲青石山,屬於會稽山山脈。秦始皇東巡時曾駐此地飲馬,故名箬簣山。漢代開始,此山成爲採石場,採石用於建房、築路、修橋。隋代的越國公楊素爲修建越城,曾在此大肆開山取石。經過歷代鑿穿斧削,青石山不僅被劈去半座,甚至連地面也被深挖20至50多米,巍巍青山遂成爲懸崖峭壁、奇潭深淵。後來人們引水入潭,生成了200多米長,約80米寬的清水塘。

清代末年,會稽名士陶淵明的第45代孫陶浚宣見這裏風景綺麗,便購地移居於此,並仿照桃花源的意境拓寬水面,種植花木,營造園林美景。通過築堤圍湖,使堤外爲河,堤內爲湖,湖中有山,山中藏洞。經過數代百餘年的裝點,湖上亭榭相連,岸邊栽桃插柳,翠堤朱亭,相映成趣。當年的清水塘,最終演變成以懸壁、幽洞、古橋等巧妙組合的獨特山水美景,豔驚四座,令人陶醉,讓人玩味無窮。

“坐烏篷,品黃酒,看社戲”是遊覽東湖的特色風情。烏篷船是紹興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船上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我們一行三人坐在寬不過一米的烏篷船上,顫顫悠悠地飄蕩在幽靜清澈宛如明鏡的湖面上,別說有多愜意。放眼眺望,山徑遊人如織,峭壁懸嶂,突兀崢嶸;水上小船成行,水色深黛、碧波微瀾。真是身處湖中不如說身處畫中。

“東湖多奇石,石石有奇景;東湖多深潭,潭潭見清影。”要說東湖,最富魅力的`是仙桃洞與陶公洞,素有未遊兩洞等於沒到過東湖之說。坐着烏篷船從桃形石門 進入仙桃洞,洞內光線微暗,還有些許絲絲冷風,四周峭壁林立,似乎有些陰森森的感覺。

洞門兩側石壁刻有清代名士陶浚宣一副對聯:“洞五百尺不見底,桃三千年一開花。”此聯雖然誇張得有點過,但仙桃洞確實氣度非凡,不同一般。聽船工介紹得知,仙桃洞峭壁最高處約50米,洞中水深20多米,相傳曾有神仙在此種植仙桃,但如今已不見那三千年一開花的桃樹。

陶公洞入口處只容一葉扁舟通過,進去後卻是別有洞天,轉彎處的巨大的石壁上鐫刻着郭沫若先生蒼勁瀟灑的墨跡。洞中水深如黛,試着掬一捧潭水,涼意直透手背。

洞壁突兀崢嶸,好生兇險。靠着船艙仰面朝天,小小上空的藍天白雲盡收眼底。何謂“坐井觀天”,在這裏絕對可以找到真實的感覺。看洞中百丈懸壁筆立,鑿痕錘跡累累;聽高空水滴敲打湖面,泛起陣陣漣漪,不禁心蕩神迷,浮想聯翩。完成如此浩大的開山工程,想當初採石民工要遭遇多少千難萬險啊!

船出陶公洞,前方傳來婉約清新的唱腔伴着悠揚的絲竹之聲,細聽其旋律宛如越劇,船至近處,看到身穿古戲裝的演員在湖邊亭中演唱,亭邊圍攏一大幫遊客。我猜想,所說的看社戲大概也就是這般了。

爲我們划船的船工年已六七十歲,戴着一頂青氈帽,看他兩手搖着一側的槳,兩腳同時蹬着另一側槳,手足並用,相當協調,特有韻味,據說這種划船動作只有在紹興地區才能看到。

稍感遺憾的是這老船工有些木納,稍遜口才,整個遊程約二十多分鐘,他的景點介紹不超過十句話,而且語音混濁,聽着頗感費神。唯有他說自己每天划船酬金只有二十多元,要大家給他付點小費的這句話,說得最爲清晰。

上一次東湖之遊,記得是秋冬之間,一上烏篷船,就遞給你一瓶黃酒和一包茴香豆,讓人頗感溫馨,這次不知何故沒有了這種享受,心裏覺得好像缺了什麼。

不過這次正逢遊覽最佳時節,滿目鶯飛草長、桃紅柳綠,水路乘興而去,旱路帶醉而歸,無疑又是一次情醉意迷、心曠神怡的山水之遊。

遊罷東湖,要問心中最深的感觸,那就是郭沫若先生所說的:勿謂湖小,天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