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中國紀念館探索新模式散文

中國紀念館探索新模式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中國紀念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加強與國際文博界的交流與合作已成爲時代的要求。”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沈強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中國紀念館探索新模式散文

6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2012年年會暨“紅色文化”論壇在福州舉行。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紀念館的15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活動,其中包括70餘家紀念館的館長。

沈強認爲,對國際博物館先進管理理念的接受和吸收,對博物館市場化運作方式的探索和嘗試,對社會多元投資方式的運用和實踐,是擺在眼前的大課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的博物館有3000多家,屬於紀念館類型的超過600家。多數的'紀念館都扮演着推廣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革命優良傳統的角色。如何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裏,更鮮活、更有效地發揮自身功能和作用,成爲此次年會交流的熱點之一。

“作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紀念館,我們目前正在探索更貼近大衆的新模式,改變過去相對被動、單一的說教。”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僞滿皇宮博物院院長李立夫對中新網記者說。

兩年來,僞滿皇宮博物院不斷擴大與當地大中專院校、中小學校甚至企業的聯繫,主動走出去,向更多羣體展示這些歷史珍藏。到該博物院參觀、學習、聽講座,也成了一些學校學生的必修課。

李立夫說,紀念館是他們瞭解歷史知識、提升人文素質的平臺。但這個平臺不能只是等着參觀者上門,而是應該轉變理念,創新機制。

講解員與觀衆進行互動,針對小學生、研究人員等不同人羣採用不同的講解詞;組織宣傳小分隊走進社區,協助學校等文教單位布展等,已成爲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的一張張活名片。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館長康金鳳表示,“用文物說話,加入藝術品展示,以情感爲主線”,陳列館的一件件物品,以娓娓道來的故事敘述,與大衆拉近了距離。

“博物館是一個固態、靜態的展示,要做好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民衆,還需要多走出去,用動態、鮮活的方式來展示。如採用舞臺藝術表演、動漫等較容易爲廣大羣體接受並感知的形式,傳達紀念館想要表達的信息。”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楊衛東說。

成立於2007年的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從最初的60餘家會員單位,發展到目前擁有150餘家會員單位、個人會員600餘人,涵蓋了絕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的主要紀念館,爲會員單位提供了互相學習、借鑑以及人才培養、展出合作、專業諮詢、信息交流等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