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的相關文章,希望能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能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篇一: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大多數的時光都伴隨着書本度過。讀書就是傳遞正能量的過程,可是工作後再讀書感覺就是件奢侈的事情了。看書能讓人寧靜從容,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大,看書的的機會也隨之減少啦。

莎士比亞說過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可是,隨着社會的發展,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而今,越來越少的人能靜下心來去認真的看書了,閒暇時有了時間也會想着去哪娛樂,乾點什麼去狂歡一把……現在畢業了,都在忙着工作,忙着自己的諸多事情,看書也就更被無視了,還記得在校園時,一個人不知道做什麼了就會想到去書店看看,就算不買什麼看看也還是覺得能的。

其實,看書有時候能收穫很多意外的驚喜,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隨着環境的變化有着天壤之別,而看書能幫着我們認識更多,瞭解各種不同的世間百態,從書裏學習處世,看好書能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思想的共鳴從而改變自己思想觀點。

好書讓我領悟人生的真諦,每當我迷惑、彷徨時,書猶如一支明亮的火炬,指引我前進的方向,爲我排憂解難,增強我的勇氣和信心;當我悲傷痛苦的時候,它告訴我,悲傷是短暫的,只要勇於面對,便會發現快樂就在不遠處;當我被人誤解時,書告訴我,勇敢地走你的路,他們終會看到真實的你。好書能讓我調整心態,淨化靈魂。

在一個人的成長歲月中,不可能永遠的一帆風順,不可能總是激情滿懷,此時,一本好書就如同一位人生導師,給我們人生之帆導航。在好書中行走,我感到的是智慧,是幸福;這裏有溫馨的寧靜,也有激情的舞動……我,喜歡好書。因爲每一本好書裏,都蘊涵着一個深刻的道理。喜歡那種充滿書香氣息能讓心靈靜下來的地方,經常看書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鍛鍊思維和想象力,書裏的情景彷彿能浮現在眼前一樣,會突然發現時間過的好快,讓人有種似曾經歷過了感覺。

先賢說:讀書使人進步。你能在午後風景優美的湖畔讀,也能在火車飛機上讀,甚至能半夜起來在衛生間裏讀。身邊有書,無論在哪裏都能去拿起閱讀。

我們把青春寫在紙上,在最美的年紀與書爲伴,一路走來,現在即使告別學生生涯也應該保持看書的習慣,放幾本好書在身邊,當一個人的時候除了玩手機也還能拿出來翻翻看看。

  篇二: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我聽魯丹先生的講座,是第一次。對其廣博的知識,新穎的理念,甚是佩服;對其獨特的讀書之道也頗受感慨。於是也想來班門弄斧,談談關於讀書。

筆者關於讀書的主張是“讀書以一知半解爲好”(僅僅限於成人,切勿誤人子弟)。

產生這個主張的背景有二。一是學生時代偶讀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對書中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頗感興致,只覺得豁然開朗。於是給自己定了這樣一個讀書原則 ;二是讀魯迅先生的《隨便翻翻》。文中寫到:“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不用心,不費力,往往在作文或非看不可的書籍之後,覺得疲勞的時候,也拿這玩意兒作消遣了,而且它也確實能夠恢復疲勞。”於是原則升化成了真理。

關於這個真理的解讀也有二,一是古今中外,書籍之多,數不勝數,而且良莠不齊,優劣不等。如果面面具到,對每本書都細細咀爵,實在是腦力和時間的浪費。隨便翻翻,一知半解,大施“拿來主義”,既衝浪書海,又事半功倍。其二、讀書需要一種心境,一種閒情以體現讀書的樂趣。不用心,不費力,不需正襟危坐,不帶任何功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隨便翻翻,“黃金屋”、“顏如玉”、天下新異,悠然閒情之中,盡收心底。

關於這個主張的實施。拿到一本書,就從後往前看,要不就看看書名,翻翻目錄,或者就讀讀內容提要、前言,再挑幾頁感興趣的篇目讀讀。如果有用,可將範圍慢慢擴展。

不巧這個主張被當教師的老婆窺視,大罵其謬論、謬論。還引用朱熹讀書六法予以佐證,之後便是一串連珠炮:“可憐你在讀書之道上被誤入歧途。如此頑疾,隨身數年,貽害不淺。翻開書瞭然,丟開書茫然,凡事一知半解,要追根溯源,道其精髓,就原形畢露。難怪庸庸半生,一事無成。唉,遺憾”。

被罵得頹廢之餘,找來朱熹讀書六法。

南宋時期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朱熹,一生讀書萬卷,學識廣博。他的讀書方法有六條:1 循序漸進;2 熟讀精思;3 虛心涵泳(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杜撰前人的學說);4 切已體察;5 着緊用力(發憤努力、抓緊時間);6 居敬持志(專心、沉靜)。後人把這六條稱爲“朱熹讀書六法”。 其中以“虛心涵泳”最爲精典,虛心涵泳指的是讀書時要虛懷若谷,反覆咀嚼,不能穿鑿附會。朱子說:“讀書須是虛心平氣,優遊玩味。觀聖賢立言本意,所向如何,然後隨其遠近淺深輕重緩急而爲之說。大抵讀書須是虛心,方得聖賢說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秤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

細細研讀之後,深知其妙,但礙於“家長”的面子,便予以反駁(僅僅針對老婆的觀點,絕不敢對朱熹老先生無禮):古人讀書方法帶有時代烙印,要深思而慎取,僅做參考,不可效仿;古人只專讀文學,當然精細,如今百門學科,如果樣樣精讀,於人的心理和身理都是不能承受的。不過除專業以外,其餘的可一知半解矣。

老婆一笑。

  篇三: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烏申斯基說,“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 愛迪生說,“書籍是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世代相傳,更是給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禮物。”雨果說,“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啓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以上名人大師給書是什麼下了精確的定義。關於讀書,顏真卿有詩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老夫子詩既是勸讀,也是導讀。關於讀書,朱熹《訓學齋規》中,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 關於讀書我想應是想讀書、愛讀書;多讀書,博覽書;精讀書,通讀書;再讀書、寫讀書。

想讀書、愛讀書。書是資源,在從前書掌握在官家或少數人手中,普通百姓是沒有條件讀的,高玉寶說我要讀書,是說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時至今天,城市有圖書館,鄉村有農家書屋,我們也具備了讀書的條件,讀書成了我們人人享有的權利。條件具備了,還必須想讀書,要讀書,愛讀書。培養讀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多讀書、博覽書。就是,博覽羣書,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知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衆家之長,開拓思路。馬克思寫《資本論》曾鑽研過1500種書,通過閱讀來蒐集大量的準備資料。

精讀書、通讀書。所謂“熟讀而精思”,也就是說,要細讀多思,反覆琢磨,反覆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瞭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周總理說過,“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能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通讀書即對書報雜誌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瞭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誌可採取這種方法。

再讀書、寫讀書。再讀書就是有價值的書刊雜誌不能只讀一遍,能重複學習,“溫故而知新”。“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複是學習之母。重複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說。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爲技能和技巧。讀書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速讀、略讀、選讀等等,不同的人應找到不同的讀書方法。

讀書是一種品質,讀書是一種責任,讀書是一種情懷,讀書是一種境界。讀書能讓人濾除浮躁,讀書能讓人豐富知識, 讀書能讓人靈魂純潔,讀書能讓人堅定信念,讀書能讓人明辨是非,讀書能讓人提升才華, 讀書能讓人修身養性,讀書能讓人享受人生。人生之美,美在心靈;書香薰染,完美人生。

  篇四: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翅膀的散文,是放鬆了自己寫的。於是,讀之者未被壓迫。

翅膀是個英俊書生嗎?也許是位頗爲俊俏的女孩吧,我不知道,只覺得她應該是喜歡靜靜地想一些事的,在一個人的時候。

行文不急不躁,娓娓道來。文中可用成語處也盡皆分拆化開,絕不爲得到一二美句而去傷損了文章骨柳,頗得散文之妙也。

倘若是急功近利,急於表現,則爲文時便會刻意在組詞造句處求工,若不當,則通篇易於氣機不暢。

看下棋,大家知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棋,只注重一步棋的緊急、猛打、拼殺,覺得精妙,卻並不深算其後續以及與全局的關聯。

而高手下棋,是平淡之中見功力的,圍點打援兵不血刃,對手如困蛛網之蠅蚊不得鬆透,所謂內緊外鬆,又豈是庸手可參透的?

看到一些文章,句句似頗爲精妙,豈知,作者爲了這句那句之精妙,早已經放棄了爲文之初衷,也就是說:本來想說這個意思,偏偏寫的時候想到一兩句妙句,便放棄了本來想寫的平凡的句子,而成了另一個意思。豈知,有些東西是非平凡而不可得其妙的。

這樣的文章作出,乍一看,句句精妙;然細細品之,頗感辭妙意淺,如塗了果醬的蘿蔔,急呼上當。

因之,這樣的文章,適合觀其表,不宜品其味。

我個人喜歡這樣的散文——是文中有物,流暢舒展,不急不徐,入口綿淡,腹內回味是漸漸而出來的。

讀翅膀的散文,覺得是有一些這樣的味道的。

引導讀者隨自己的思緒或徘徊或飛翔,這當然並非易事,那你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呢,還是隻想表現文字的華美呢……

記得看翅膀的一篇文章,寫的飛絮,寫得是不急不躁——正和飛絮飄飛之速度也,文字味素而不淡,自然而天真。倘若文章過份地誇張飛絮的美麗,我必然會提起警惕,防止自己被欺騙。

可是,這次我還是被騙了,因爲我讀着讀着險些隨飛絮一起飄飛了去了。

  篇五: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回來的路上,老婆大人希望再推薦一本書,我裝模作樣說:你連續看完《血色浪漫》《闖關東》《大清相國》應該能靜一靜,思考一下,牛還需要反芻何況人呢。你們猜猜,話音未落,便遭一陣狂打,這是在車裏,要是家裏我可就慘了。現如今的女人怎麼了,奧運會剛結束,女人麼又神氣了,我們男人也是不行了,不敢吭聲。

作者都樑寫了圖書三部曲你看完一部能看另外兩部,風格不錯也很吸引人頗耐讀,接下來能看《狼煙北平》,近來電視劇就要拍成了,正好能看看怎麼樣,我小心翼翼說到。到家了怎麼也找不到此書了,回想看可能是因爲借給同事還沒還回來,順便從書架上拿了餘華寫的《活着》,這堪稱一部經典,多個大師看過並寫了評論,還拍成電視劇。

我近來是讀了不少書,還在以每年50本速度挺進,我看書不分什麼類型層次,只要是書就看,喜歡就多看幾遍,不喜歡看放在一邊拉倒。一般我去買書帶着錢要正好,不全部花光絕對出不來門,這也是我的風格,也省得總是買書。

讀書要說收穫,最直接的就是學會了思考,讀報紙和刊物只是淺層次思維,只有讀書纔是深層次思維,我喜歡這種感覺——隨着讀書的深入,隨着作者的有意鋪墊,逐漸進入了角色,說是音樂能讓人忘記自我,這是個人愛好,我以爲看書才能更說明這種感覺,讀書能讓人更爲年輕,你能看看是沾文化邊的人都是顯得很年輕,這是爲什麼?因爲,讀書能讓人暫時脫離自我,精神脫離了肉體,肉體顯得輕鬆多了,不那麼沉重了。另外,精神的東西多了,對身體的慾望就會少了一些,身體的負擔輕多了,也是有益的。這是我的感覺,還需要大家的認可,多多批評。

書讀到一定的時候,有能力的或者由經歷的人會達到一種佛學常說的“覺悟”的境界,老婆說:你書沒讀了幾百本,不要拽。“出家人不大誑語”,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也沒有悟出來,有的人讀一本書就出道了,這就是人和人的不同,社會上就是這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人這一輩子其實忙活的就是“覺悟”。你想一想,難道不是嗎?

讀書還能達到內心的充實。人爲什麼會心虛,爲什麼會怵頭,又爲什麼會軟弱,都是因爲內心的軟弱造成的。古人說:“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是有道理的,你就是經歷再多,悟不出來不行的,還會在同一問題上跌跟頭,兩者結合就好了,就完美了。

讀書能讓人學會理智。理智是什麼?辨別是非,知曉利害關係和控制自己行爲能力的人。我們生活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上,這一盛會碰到很多棘手的問題,我們要認得清楚,能分析,能知曉事物發展的方向,能把握未來,對於不能控制的事情,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的人才有機會,纔有可能成爲出類拔萃的人,挑起大梁的人。

古人還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五千年的歷史到了今天沒有改變,老祖宗的話到今天依然餘音繞樑回味不止,于丹講的《論語》在國內掀起回古熱,進一步說明文化的力量,中國人文化的根基是不可撼動的。這個問題上多說無益,只是覺得我們的文化在穩定上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符不符合經濟規律的發展可就不好說了。文化的規律和經濟的規律吻合起來,我想發展只是時間問題了。

說到底,點破密碼就是規律,符合規律的就能長久發展,這不止符合國家,對個人也是一樣。

我就在努力追尋着……

  篇六: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近日,小學三年級的兒子爲讀書煩擾。臨近期末,一張張試卷接踵而至,他說壓力很大。在品嚐他壓力的時候,細細咀嚼自己,讀書的時間也真還不短,前後加起來有21年。

21年,幾乎每天都是這樣過來的,讓我不禁汗顏。

我們那個年代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必然選擇;現在的人讀書,其目的很多人無從得知。也許是因爲必須要讀書。

每天兒子放學回家,我都要問他在校園好不好玩,他的回答也很乾脆,好玩。但是面對課外作業,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作業前,感覺馬上要有一大波殭屍涌過來,但是他連向日葵都還沒來得及種。

這種恐懼我也曾有過。 考試最崩潰的時候是看到一道題,模糊地記得老師講過,但清晰地記得我沒聽。好在我當時讀書還不賴,有時期待考試,期待考試後老師的讚許和同學的羨慕。

讀書,爲了考試;考試,爲了好評;好評,爲了好校;好校,爲了讀書。

至於想學什麼,爲什麼學,往往不是人能讀懂的。

雖然離開學生時代有些許年代,但也會經常做夢,夢見在考試的時候因爲題目做不出來而備受煎熬,夢醒之後慶幸,幸虧只是夢而已。可見,讀書對人的摧殘有多麼大。

書是必須要讀的。到了中年,自己還經常看書學習。而我,讀書和兒子的區別是,我看書是因爲有求知慾,他讀書是因爲有求生欲;我能選擇自己想看的書,而他無從選擇;我能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卻被要求越看越精神。

說到讀書,幾乎都會說到教育。這些年來的,教育是不是失敗不可得知。但是讀書的壓力倒是越來越大。除了那班苦命的孩子,還有一批可憐的家長。

讀書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許多做家長的閒聊,總是問孩子學習怎麼樣,幾乎很少有人問及孩子玩得開不開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周總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現在看來許多人會覺得有點不着邊際。

其實讀書的多少和今後的發展沒有必然的關係,知識量的多少和胸懷也不成正相關。很多沒有讀過多少書的人也有大作爲。李瑞環是個木匠出生,當了這麼大的領導。他做的明式櫃子在故宮收藏,我前向去看的`時候,我無法把它和他的第一學歷聯繫起來。

讀書是件苦事。古來挑燈夜讀的故事很多,懸樑錐骨的典故看來不亞於酷刑,但是現在還一直成爲美談,這也無不能理解爲無奈。現在的苦,在於逼着孩子,苦了自己。

和我們孩童時間相比,兒子的讀書少了諸多樂趣。幾乎沒有夥伴,沒有娛樂,沒有自我,更沒有盡頭。日未出而行,日已落未歸。

有時候我問他,你累不累,苦不苦?他的回答讓我非常的無語:你陪着我就不累。一代人的讀書,幾代人的奉陪。

好在我還不逼他學什麼,玩得開心就行,跟得班上就行,健康安全就行。

我爲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感到一點點釋然。

窗外突然傳來兒子和小朋友爽朗的打鬧聲,我猛然醒悟,他已經下樓半小時了,是該讀書的時候了......

  篇七: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這幾日很是無聊,一面讀北大名師的講稿,一面興味盎然地讀《倚天屠龍記》。對於講稿中顛三倒四翻來覆去解讀的經典文本,我一樣也記不住,比如《尤利西斯》、《喧譁與騷動》,甚或剛剛讀畢的《追憶似水年華》。這些20世紀的世界頂級大師實在讓我忍無可忍。也許對我來說,張君寶懷中的一對鐵羅漢或者冰火島上的一隻海豹要比昆丁的時間哲學和普魯斯特的“無意的記憶”有趣得多。然而我依舊痛苦地讀下去。

我最認同吳曉東的一段話,不是關於昆德拉的“存在編碼”或者《百年孤獨》的神話模式,而是對於“天真善良的讀者”的嚮往:這些單純的讀者往往要遭到嘲笑,但恰恰是這部分天真的讀者纔是真正的理想讀者。而中文系文學教育的後果之一就是使一批本來是文學的理想讀者變成了一些成熟老練目光犀利什麼也不在乎的理性讀者,至於文學研究者們離理想讀者就更遠。

作家是最富幻想資本的職業,一個人,如果不是瘋子,那麼他整天胡思亂想而人們又對他不以爲異的話,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這是個作家。作家對於意外事件有着天才的處理能力,通常他能完滿地縫合彌天大謊,甚至讓原本忿忿不平的人對痛苦和屈辱感激涕零。比如昆德拉說他被福克納的小說《野棕櫚》的結尾深深打動,故事很簡單,一個女人因流產失敗而死去,而她的男人則深陷囹圄,有期徒刑,十年;有人給他的囚室送來一粒白色藥片,毒藥,但他拒絕自殺,因爲他覺得唯一能延長他所愛女人的生命的辦法便是把她保留在記憶中。福克納是這樣煽情處理他的主人公的內心獨白的:“她不在了,一半的記憶也已經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麼所有的記憶也將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傷與虛無之間我選擇悲傷。”這讓人感動得無法言說的語言讓我們對男主人公那足夠驚天地泣鬼神的似海深情唏噓不已。事實上有頭腦的人會發現這是一個天大的騙局,賺人熱淚永遠是作家不懈的追求:這是一個怯懦然而爲自己的失敗和退縮拼命製造藉口的男人,他不夠愛她,她能爲他死去,然而他不敢爲她去死。試想一個死人能夠感覺到虛無麼?虛無感永遠是生者的痛苦。

所以他不論選擇“悲傷”還是“虛無”都是毫無例外地在選擇繼續苟活。即使從哲學角度來闡釋虛無,也無法釐定生與死對於“虛無”的意義,誰能雍容地斷定是死亡導向虛無,而不是生命承受虛無?因此優秀的作家總是善於辭令,他們巧妙地利用文字迷宮來感動單純善良的讀者。撥開話語的迷瘴需要智慧,但同時我們喪失了情感的力量。

  篇八:關於讀書唯美的散文

不裝文化人啊,記性不好、悟性又差,被人訓斥的機會多過和別人講道理的機會,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多半心比較靜,能坐的下來,看的進去。讀書的目的有三:一是慕名而來,希望瞭解一些新的思想或是拓展對舊有問題的延伸思維。二是有了問題需要尋找答案,三是尋求共鳴,比較差異,提升認識。讀書的原則也有三個:心亂時不讀書,不感興趣的書不讀,而好書則要反覆讀。

但什麼是好書呢?大半的好書,不會是看圖說話,或是高考題庫,文字創作者本身的思想深度、表達能力、敘述風格也往往參差不齊,即使是造詣很高的作者,在創作作品時也會有含糊不清的時候,這就使我們看到的文字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有時並非那麼清晰、溫和,有時甚至是冰冷和晤澀的,所以讀好書當然也更需要讀者的智慧和耐性,這並非什麼特別的難事,只需要認真對待即可,在我看來擇好書的標準又有三:產生共鳴,引發思考,當然還要有藝術的美感。不喜歡挑燈夜戰,一是沒有那麼多精彩的書,二是年紀大了,身體更重要,所以一本書到手總是細嚼慢嚥,有時還吞吞吐吐。我讀書從來不做計劃、不當成任務,狀態好時,多讀點,厭倦了就暫且扔到一邊,基於這種不上進的觀點,其實一年也讀不上5、6本。

早年間喜歡散文、雜文,小說,年紀長了,逐漸對哲學、倫理學、經濟學產生了興趣。其實每個人讀書的經歷,也是個人思想成長的過程。

中學時天天都在看書,但那和真正意義的讀書相去甚遠,武俠就不說了,那時個人崇拜性地讀魯迅全集,懷揣着青春期的叛逆,對很多問題的態度都很有戰鬥性。長了年紀後,發現中國從來不缺魯迅,缺的是魯迅精神。另一部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王蒙的《青春萬歲》,全書充滿激情,帶着青春的活力,特別是那首序詩《青春的日子》,儘管那時的王蒙只有十九歲,儘管事擱了半個世紀,但讀起它依然使人心潮爲之澎湃,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即使青春已經被歲月蹂躪的不成模樣。與之相映成趣的還有食指的《相信未來》,沒有華麗的詞藻,寥寥數十字如何精彩,但他的文字裏卻凝練了一種傲然抗爭的力量,能用痛楚的火焰把“希望”這種人類脆弱的情感燃燒得如此美麗和堅強,在現代的詩歌作品裏能說是登峯造極了,連後來的北島、芒克、多多等都深受其影響,巧得很那年他也是19歲。但環顧當下的文壇哪裏還有詩。

真正看書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是大學,圖書館當然經常光顧,但多半是些相貌醜陋的舊書,毫無新鮮感可言,唯一去的理由就是免費。書市是個好地方,價格公道,童叟無欺,管他盜不盜版,每次都收穫頗豐,那時候好像什麼都想看看,但真正能堅持看完的卻又少的可憐,現在回想起來,還是看書的心態問題,工作以後,市儈了起來,精力很難集中,讀書時斷時續的,特別是當經濟建設放在首位時,自己對效率的認識也偏激起來,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屑於去看書,或者更準確一點,是不給自己看書的機會。而立將至時突然問題多了起來,反思也多了,而物慾卻降低了,書又重新回到了手中,發現總還是想讀的,由此斷定我還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

大概我這個時代的讀者,已經沒有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經歷,遭遇王朔實在是屬於不可避免的事,王朔的小說確實沒有什麼深邃的思想,敘事方法方面也無多少特別之處,但是王朔的小說投入那個鬆鬆垮垮的社會形態裏,卻形成了某種非常強的思想衝擊力,這點與剛登陸中國的好萊塢大片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迄今爲止我認爲王朔寫得最好的是《頑主》,我想比我再大個5、6歲的人更有體會。賈平凹的《廢都》雖然被打倒過,但現在看起來不僅能代表這位作家的水平,甚至能做爲西北五虎東征的作品代表,這本書既體現了一座古老都城對人們生活中真假善惡的頹然漠視,又反應了時代裂變期中人們思想狀態的荒淫無助,而古城的文化韻味穿插其中。用我一貫的觀點,就是很好的保持了生物的多樣性。我對於有些人說的黃色因素,頗不以爲然,我看那些人多半是自行先被污染了,又蒙着眼隨便找個長得像的人當流氓。

經濟學是很有意思的學科,你說它有道理吧,可當理論指導實踐的時候卻總是大相徑庭,你說它無用,它卻總是套上各種數據理論模型耍弄一番,好像又頗有些道理,我並非有有意貶低這門學問,事實上我酷愛此道,只是在更多的時候,人的思考扭曲了價值規律,所以暫且把它停留在數學範疇娛樂一下,經濟實踐還是一事一議的好。

哲學的書籍,只因洋文水平太低,主要看外文譯本多些,所以許多真正需要體會的精髓,在理解上會有偏差,柏拉圖、康德、斯賓諾莎、黑格爾的都看過一些,總體感覺挺費勁,但還是有興趣。記得大學讀尼采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很是有些恐慌,作者的思想完全顛覆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道德觀,很難用中國的態度去面對它。爲什麼東西方的哲學會有差別,我想大概中國的哲學與宗教聯繫緊密,精神的意味重些,需要感悟,而洋人的哲學更崇尚科學,所以物質性更強些,偏於邏輯。當然孔孟老莊也看看,很是推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全是精肉且通俗易懂。要說最喜歡的還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它解答了伴隨自己多年的一些困惑,這書有點像外科手術,殘酷而精準。

讀書能是一種學習、一種思考,或者是一種休閒方式,但絕對不能成爲一種趕時髦的東西,我最反對這個,但這個卻成爲了主流,現在書店裏的書都是培養人怎麼吃狼,要不就是教你陡然而富,還有隨隨便便給人豎碑立傳,再就是忙着反儒反孔,總之是比着出新出奇,寫書的人樂於此道,讀者又能怎樣呢?所以就共同娛樂吧!好書在手,勝過千軍萬馬。在鄙人看來讀書非得香茶一杯,伏案閱讀才行,最好是早上,柔和的陽光,散射到書本上,翻開一頁頁柔韌的紙張,散發出淡淡的溫馨味道,舒服吧!但實際上很難有多少這種機會,於是乎近年來比較多的藉助於高科技手段,靠電腦和mp3,下載網上的電子讀物,零敲碎打的讀或聽,樂趣當然少了許多,實在是被逼無奈後的妥協。

前些時看了一篇文章,說俄羅斯的九零後不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知道保爾柯察金。首先我也沒通讀過這部小說,只是對故事梗概,人物精神有些瞭解,起初我覺得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沒讀就讀唄,可往下一看才發現這“不知道”的背後竟有一種不屑甚至是憤怒,好像讓對這些多少知道點的反而自慚形穢了,十分了解的更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過去的年輕人是拿無知當個性,現在的年輕人是拿無知當正道,我覺得對於傳統的東西,你能不去尊崇,不去了解,不感興趣,但也決犯不上動不動就把歷史拉出來羞辱一番,自己還不懂半個球,就忙着滅這滅那,真是無知者無謂。

讀書這東西不當吃不當穿的,掙不着錢,做不成官,也成不了名,又不如耍錢、找女人來的盡興,還挺花時間和銀子,現在是趕上好年頭了,不僅能看書,看完書還能胡說而不被抓住,這是大革命時期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這一切歸於社會進步了,先進的東西逐漸佔了上風。

讀死書和死讀書多半是功利化學習的產物,所以我並不太能夠沾染上如此惡習,當然有時也會鑽牛角尖,但卻憑的是興趣,並無太大的痛苦。爲什麼看書?讀書不爲學術研究,不爲加官進爵,不爲傳業受道,思考再三,我覺得人生苦短,喜歡的事情就儘量多做些,讀書不一定就比其他形式高尚或是深刻,愛好這事還是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吧。二是保持思維上的生命體徵,多價值判斷,少情緒行爲,在風險與收益中博弈,過儘可能多的有效率與品質的生活。三是體驗更多的快樂,化解無謂的煩憂,不爲浮誇之氣迷失,懂得選擇,學會放棄。於我而言這就是讀書最大的用處。

物質的東西並非要以身相許,哪裏纔是盡頭,夠用就好,身外之物帶不來也帶不走,所以要超脫一點。而有些東西是浸入皮肉,深入骨髓的,它真正屬於自己,給不了別人,別人也拿不走的。讀書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