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地稅,走過鄉村的肩膀散文

地稅,走過鄉村的肩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清明前夕,我駕車回鄉祭祖,車行在那一段通村水泥路上,我感慨萬千。如果不是兩旁的青山提示着我:沒錯,這就是你的故鄉!只憑這寬闊的路面,清晰的標誌線以及路旁的花和樹,我還以爲置身電影《非誠勿擾》的日本呢!

地稅,走過鄉村的肩膀散文

這一條路,我太熟悉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和小夥伴每天三趟從這裏走去鄉初中唸書,一年四季,沿途的景緻,時時瞭然於心。

記憶深刻的是有一年秋天漲洪水,沿河的路沖垮了,需繞道旁邊的農田,玉米正在吐穗,黃豆正是花期,一天功夫,那片莊稼地就成了爛泥塘,農民看着心疼,我們都是農家孩子,理解農民對莊稼的愛惜。下午放學再經過那塊地,主人已在地中間用繩子拉開一條縫,引導我們不要走河邊鬆軟的地方,擔心河水沖垮了危險,我們被他的善良感動,小心翼翼地跨過那片玉米地,如同踩着大伯的背脊,儘量不讓禾苗受傷。

我不曾打聽大伯的姓名,唯感他愛惜自家莊稼,更愛護鄉親們的孩子。

那年月,小麥剛剛脫粒,秋莊稼還沒完全種上,每家每戶的頭等大事就是“繳公糧”,即農稅。包產到戶了,連年豐收,農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們對繳納農業稅積極響應。據說鎮上農稅員驗糧特別苛刻,鐵面無私。用手摸,牙齒咬,鋼管探,誰家的麥子沒曬乾,拌有小石子,中間夾着差等的,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驗不上檔的,絕對不收,誰來求情也不行。

小小的農稅員,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鄉民們茶餘飯後都罵他六親不認,並給取了個外號叫“李麻子”。

那年我父親在外地,上初二的弟弟勇擔繳公糧的重任,兩百多斤麥子,他和同學一人帶一百多斤,母親早聽說了李麻子的“厲害”,把已曬了五天的麥子又暴曬一天,用簸箕揀去石子和小顆粒,叮嚀弟弟說李麻子驗個三等也行,畢竟兩個孩子騎自行車帶那麼重行十幾里路讓人不放心。

天黑時分,弟弟和他同學回來了,一進門就高興地喊:咱家的公糧繳了,驗了一等!母親不信,拿着完稅憑證左看右看,確認了價格才放心。

左鄰右舍向母親討教經驗,有人說他去了三次李麻子都沒驗上。母親得意地說:其實李麻子不是壞人,他是秉公執法的大好人呢!你們想一下,咱們繳的公糧入了庫,如果不曬乾,就會發黴,如果大家送啥他就收啥誰也不得罪那不是害了國家嗎?一鄰居笑說他家的麥子的確沒曬乾,想着多曬一天就折幾斤稱不划算;另一鄰居自揭“高招”,他故意用細長口袋裝,底層裝的是沒曬乾的,中間夾着二場脫粒的就有秕仁,只有頂上的三分之一纔是最好的,沒想到全被李麻子識破了。

十多天後,鄰居們的公糧完成得差不多了,大家再次談起李麻子,卻由當初的痛恨變成了敬重:我們繳公糧,排幾小時的隊就喊受不了,李麻子從早站到黑,太陽恁大,他就戴個草帽,忙得水都顧不上喝,還每天被人恨,真是不容易。

如果每個國家幹部都和李麻子一樣認真,我們國家就好了!

繳公糧,是我對農業稅收最初的認識。

初中畢業,我從這條路走遠,到城市求學,上了《中國稅務》課程,知道了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對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槓桿,依法納稅光榮,偷稅漏稅違法。

幾年後,也許爲了徵收方便,也許李麻子那樣極負責的幹部不多,農業稅不再徵收實物而變成了現金。再後來,農業稅全免了。近幾年,農民種地、養殖國家還給政策補貼呢。

不覺間,車子就到了村口,記得幾年前我和父母一同回鄉,下了公交車,穿着高革鞋走這一段沙石路,低一腳高一腳兩華里路用了半小時,腳疼讓我想脫了鞋哭,出村時坐農用三輪車,聲名大震,屁股顛得要脫了,以後我很少回鄉了。

記得十歲左右時我做過一個夢:村裏通了公路,我開着車疾馳而過。醒來時說給父親,他笑言:那只是夢,永遠不可能實現!因爲我們村不可能有那麼寬的路,你也不可能有車,你也不可能會開車!

三十年過去了,沒想到夢境變成了現實:村上修了通村水泥路,村裏的很多年輕人會開車,買了車。

跪在祖宗的墳前,聽叔父們聊鄉村的變化,感嘆黨的好政策,我笑問黨的政策好在哪裏?他們爭着說:農民有了醫保!農村有了自來水!農村有了車路,有了車路就有了車,有了車就和城裏人一樣了!……我故意“刁難”他們:“你們說的這些好事都得要錢,錢又是哪裏來的呢?”

“地方稅收!”

“對,就是地方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嘛!”

“我們呀,就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受益者嘍!”

聽着叔父們愉快地談笑,我感受好政策就是匯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