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犁耙鐒耬交響曲散文

犁耙鐒耬交響曲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犂耙耮耬是過去農村老百姓的必備農具,是維繫基本生活的利器,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影子,在莊稼把式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記。想起了犂耙耮耬,感到曾經是多麼熟悉,也由此在腦海深處牽扯出犂耙耮耬的許多故事,我便開始深深的回憶和大膽的想象。犁,打開了農村通往幸福的大門;耙,除去了農村通往幸福之路的雜物;耮,撫平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溝壑;耬,播種了通往幸福之路的種子。犁耙耮耬在廣闊的田野裏奏響了和諧交響曲,讓鄉村百姓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犁耙鐒耬交響曲散文

犁的本義:用牛拉動帶剷刀的工具,翻耕土地。據史料記載:我國春秋時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多鄉村百姓仍用牛拉犁耕田。

讓時光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清晨,鄉人們就開始忙活着準備耕田的犁耙、牛鞭,吃罷了早飯,扛起犁,趕着牛,走出家門,迎着東方初升的太陽,照在黑紅的臉上,人與牛幾乎邁着同樣的步速,走向希望的田野,好一幅鄉村農耕圖。鄉人間或吆喝一聲路邊貪吃的牛,慢慢地來到了田間地頭上。

在地頭上把犁耙一放,把牛拴下,先瞅量一會兒田地,到地裏大略步量一下,選擇好了地中心位置,就紮下犁,套上牛,蹲在地頭先吃袋煙,就開始耕田了,犁翻起了土地,陡然起了變化,只見剛剛還是平整堅硬的土地,只一會兒工夫,就似翻起了一層挨一層黑魆魆的波浪,陽光普照,泛起一輪輪晶瑩的亮光,就像無數的小星星在眨眼,翻耕後的土地,變成了柔軟的鬆土,間歇時,順手抓起一把鬆土,似乎還殘留着地溫,再放到鼻翼一聞,散發出深層土地裏濃濃的芳香,這就是泥土的芳香,這纔是真正深層的泥土,這就是犁與泥土演奏的傑作。

回憶起當年犁耕田來,我又想起了鄉間流傳的俗語:“冬天耕深,夏天耕平。”“地深翻,長得歡。”“深翻精耕。”“精耕細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都是鄉村百姓在長期用犁耕田中揣摩出來的經驗,凝聚着鄉村百姓集體耕田智慧的結晶。

牛拉犁耕田總會給人帶來某種靈感和想象的空間,一個個牛拉犁耕田的畫面,構成了鄉村耕田的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面前的是在我國北方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女人或孩子們牽着牛,莊稼把式一手扶犁,一手揚鞭,犁耙左右搖晃,腳步亦步亦趨,時而發出吆喝牛的喊叫聲、揮動鞭子的“啪、啪”聲,響徹在遼闊的田野上空,不絕入耳,成爲農村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演奏出鍾情於這片土地的百姓歡樂的歌。

耙的本義:用於碎土、平地和消滅雜草的整地工具。農村老百姓用耙齒粉碎坷垃,清除雜草,用耙身撫平土地。兒時的我,經常看到莊稼把式兩腳雄健地踏在耙中間的兩塊木板上,兩眼目視着前方的土地,雙手扯着繮繩,左右把握着方向,身體微向後仰着掌握平衡。牛拉着耙,耙馱着人,人耙着地,伴隨着輕快的節奏,行走在鬆軟、博大的土地上,用穩健的雙腳勾畫出了美妙的曲線,用今天的話說,是多麼的浪漫和瀟灑,我當時羨慕極了。莊稼把式們看到我那欣賞的眼光,就把我放到了耙上,讓我着實體驗了一回耙地的感受,我便學着農人“啊”地喊了一聲,聽到喊聲,前面的兩頭牛便很聽話似地拉起了耙,就開始耙地了,我也目視着前方的土地,身體自然地往後仰着,兩手拉緊左右兩邊的繮繩,牛偏左我就往右拉,偏右我就往左拉,用繮繩把握方向定位,到了地頭,“籲”的一聲,牛便停止了腳步,我就吃力地將耙擡起,清理掉雜草,循環往復,幾個來回下來,牛已被訓得服服帖帖,配合的十分默契,現在回想起來,當年站在耙上耙地,真像運動健兒在洶涌澎湃的大海里站在帆船上的`身姿,深深地印記在我的腦海裏。

耮的本義:用來平整地面和鬆土保墒。耮,是用荊條或棉槐條子編成的長方形農具,在我的老家,大多是用棉槐條子製成的,通常把荊條或棉槐條子放到水裏,用石頭壓着浸泡,等漚到有了韌性不容易折斷的時候,並且發出了特殊的味道,就把它撈上來,兩人配合着,用手編着,用腳踩着,就像扭麻花一樣地製成了耮。耮跟耙的作用差不多,一般是在耙過幾遍地後,再耮一遍、兩遍的,使土地更平整一些,它平整土地的作用比耙要好得多,起到了耙所起不到的作用。當年在農村,經常看到大人們前面趕着牛,身後揹着耮,行走在田間小路上,到了田間耮地的時候,人要站在耮上,或蹲在耮上,有時嫌人的體重太重,就把耮上放上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或者放上體重合適的孩子,掌握着耮地的平衡,感覺特別有情趣,記得兒時小夥伴們都是爭搶着到耮上去過把癮,既幫着大人們幹了活,又瀟灑地在耮上“走”一回,心存滿足感,現在回想起來,還清楚地記得站在耮上的精神勁兒。

耬的本義:播種用的農具名。一般用毛驢子拉着開溝和播種。耬起源於哪個年代不得而知,據說在漢代就有。過去,經常在農村的飼養棚牆上掛着耬,它的造型別致,很漂亮,耬前面有兩個耬杆,控制着拉耬的牲畜,現在記不清有兩個還是三個耬腿了,中間都是空的,耬腿的下面都是尖的,用鐵箍起來,爲了能扎到地裏去,耬腿和耬的扶手中間位置安着一個上大下小的耬鬥,下面與耬腿相通,漏斗裏有一個小插板,用來控制種子的流量,漏斗邊上還栓了一個小鈴鐺。播種時,鈴鐺就敲打耬鬥,發出清脆響亮、有節奏的吧嗒聲,隨着敲打,還能使種子均勻流下。在衆多的農活中,播種是技術含量最高的活,通常是前面一個人牽着牲口,掌握着牲口的速度,莊稼把式在後面扶着耬把手,控制着牲畜的方向、播種數量、質量和播種的深淺,靠的是對耬“擺動”的幅度和力度大小的控制,這種情形很難把握,也很關鍵,因爲播下的是希望的種子,今年播種好不好,關乎明年莊稼收不收。父親當年就是搖耬播種的莊稼把式,他是生產隊裏的會計,到了小麥播種的關鍵時候,就把他撤下來去播種,因爲父親細心,他能把種子播的均勻,深淺適度,現在還能回憶起父親當年搖耬均勻、清脆的“吧嗒”聲,聲聲敲心坎。

犁耙耮耬是時代的產物,它們經歷了漫長的時代,伴隨着一代又一代老百姓,走過了多少艱苦的歲月。現在想來,它們所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好的記憶,更爲重要的是,它們的單一功用和匹配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在漫長的農村生活中無與倫比,不可替代,在老百姓心中得到了印證。從另一個角度講,沒有犁耙耮耬幾千年的成功實踐,也不可能產生出今天的現代化作業工具。所以說,我們在享受現代農業機械化作業帶來喜悅的時候,切莫忘記,幾千年來維繫一代又一代百姓生命、生活的犁耙耮耬。應當說,犁耙耮耬是維繫過去生活的必備工具,是創造現代生活的堅實基礎.如今,隨社會的發展,現代化農具的更新換代,犂耙耮耬已經成爲歷史,漸行漸遠,但它們卻留給我們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