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馬踏湖的葦秋優美散文

馬踏湖的葦秋優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葦堵渠盡疑無路,竹篙一點又一天。只聞笑語不見人,蒲葦深處有人家。”馬踏湖的風光,一年四季,各具特色。秋水時至,浩渺瀰漫,滿目芙蕖,紅綠交射。“葦秋”是馬踏湖區收穫的季節,葦高插白雲,葦花向上翹,猶如隊隊民兵的纓槍。深秋的一天,我驅車回老家,目睹父老鄉親“過葦秋”的繁忙景象,感慨萬千。那一艘艘滿載着蘆葦的小船在湖上游動,鑽入橋孔,駛向岸邊,載的是歌,載的是笑,載的是湖區人富足舒心的好日子。

馬踏湖的葦秋優美散文

碧水環繞,阡陌縱橫,有2000多條河道的馬踏湖,是一個“蘆葦天地”。河道兩旁生長着茂密的蘆葦,棵棵粗壯結實,勝似江南修竹。舉目遠眺,像在綠色長城環抱之中。要把小船駛入橫汊,就有進入豆棚瓜架之感。在這裏覓食的野鴨、葦雀等諸鳥就會騰空而起,特別是葦雀像怕拿掉葦杆上的小巢似的驚叫不停。

蘆葦在我國的種植歷史非常悠久,《詩經》中就有關於蘆葦的記載。不過,古代的時候不叫蘆葦,而是把短小的蘆葦稱之爲“荻”,沒有長穗的蘆葦稱之爲“”,初生的蘆葦稱之爲“葭”。在多彩的植物世界中,蘆葦雖然稱不上棟樑之才,但它的生命力極強,繁殖也快得很。叢叢簇簇高達五六米,有“第二森林“之稱。

蘆葦是馬踏湖的主要特產之一,全湖區生長着兩萬多畝。蘆葦春天發芽,立冬節前後收割。其間也要管護,但不像侍弄莊稼那麼麻煩,施肥澆水,只是拔一下蘆葦地裏面生長的草就可以了,窪里人稱:薅葦子。這裏的人們把蘆葦分成若干種叫法,高一點粗一些的叫大葦,矮一點細一些的叫次葦,黃一點小一些的叫黃葦,又矮又細有點像草的叫草葦,還有芟葦等。

祖祖輩輩生活在馬踏湖的人們,立冬前後收割蘆葦是最高興的時候,也是最緊張的幾天,在外打工幹建築的都要回來過“葦秋”。割蘆葦是要下大力氣的,各家裏準備了最快的鐮刀,天不亮就撐船出發。在家的女人們備好了可口的飯菜,臨近中午的時候,讓運蘆葦的船捎到地頭,家家戶戶割葦子的勞力中午都在坡裏吃。空閒的時候,也有捕魚的,他們臨時生火取河水燉魚吃,邊幹活邊燉魚,可謂自在的很。湖區的魚龍、華溝等村,“過葦秋”不亞於秋收秋種。

記得小時候,我常常數算着什麼時候“過葦秋”,盼“葦秋”就像盼過年一樣。因爲過“葦秋”會吃好多的牛肉。爲什麼要吃上好幾天的牛肉呢?那就是人們割蘆葦需要用牛皮,用牛皮就得買牛來殺,殺了牛就分牛肉,湖區的人們割葦子穿的`“牛皮鞋”就是用牛皮做的,當地人叫“腿子”。穿上“腿子”,人們不怕下水着涼也不怕挨蘆葦茬子的“扎”。還是有生產隊的時候,一到“過葦秋”,湖區的人們便能大口大口地吃起牛肉來了。這就是馬踏湖的姑娘爲什麼長得水靈,小夥子爲什麼長得壯實的原因吧!

父親告訴我,蘆葦一直是窪里人的“命根子”,歷年的收入一直靠它,一根蘆葦(指大葦)最好的時候能買1角多錢呢!生產隊那會兒,社員們分不到葦田,只是家家戶戶掙工分。八九十年代,葦田都分到了各家各戶,自收自賣。現在,湖區各村都搞起了承包,在家務農的基本上都從村裏承包着幾畝葦田,也有承包幾十畝甚至幾百畝的。雖然家鄉的父老鄉親認準了蓋屋打牆在外幹建築這行當,收入不少,但每家幾畝的蘆葦地,他們也扔不了。他們說,習慣了,每年“葦秋”不割葦子,像是丟了東西一樣。湖區人對蘆葦是很有感情啊!

過完葦秋,湖區人便操起了“泊裏葦編”的拿手技藝。馬踏湖的蘆葦格外粗壯,質感光亮。有了好葦子也就有了獨具特色的“泊裏葦編”。湖區的人們在旱田、水田忙活了一陣子,空閒裏就操持起嫺熟的葦草編織。平日裏用的席、筐、籃、炊具、雞籠等,不用去買,自己用葦子編就是了。然而,這還是賺錢的玩藝兒。勤勞智慧的湖區人用蘆葦做原料製作的藝術品,如宮燈、四扇屏、大屏風等,美觀大方,每年賺取大量的外匯,成爲國內外客商的搶手貨。蘆葦打成葦箔是農家建房必需的好材料,兩頭和中間加幾根竹竿打成的葦箔叫“出口箔”。湖區的人們每年編織幾十萬張,全部出口國外,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葦箔這種活兒家家戶戶都做,大人小孩都會,是一項得之較易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