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常憶兒時的那些事兒散文

常憶兒時的那些事兒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家裏的老窯洞要拆遷了,那天帶兒子回老家收拾窯洞裏的東西時,兒子從一個角落裏拿出一個長方形的木盒子,木盒的中間有一個喇叭,下端還有一個拉線開關,兒子問我:“老爸,這是什麼東西?不像是音箱啊?”我接過木盒:“這是廣播喇叭,你當然不會知道,就是我,不見這個也已經有些年頭了。”

常憶兒時的那些事兒散文

想起當年聽廣播的情景,不禁有些感慨,是啊,就是這簡單的廣播喇叭,伴隨了我整個小學和初中的讀書時光。

那年,我剛讀小學一年級,秋忙過後,村裏的勞動力們就全體出動了,從3公里外的鄉廣播站開始架設電線杆,一直架到村部,村部再把一根根鐵絲連接到每家每戶。我們村離公社駐地近,近水樓臺,其他的村子是我們村裝完好久才聽上廣播。廣播是鄉里免費發放給農戶的,嶄新的'長方形木盒,正面還蓋着一塊漂亮的絨布,在牆上釘上釘子,把廣播喇叭鄭重其事地掛好,接上廣播線,還要接上地線,這是防止打雷的時候損壞廣播。

在沒有時間觀念的鄉下,廣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家裏的老掛鐘對時,早上學生們上學,生產隊裏開工,都是根據廣播的時間來決定,每天早上6點,當廣播裏傳來《東方紅》樂曲的時候,新的一天便開始了。樂曲還沒結束,隊長的大嗓門就在附近響起來了,今天要做什麼活,一一安排完畢。有一天,隊長安排完活計,纔看到村裏的懶漢二結巴不慌不忙地走來,隊長大怒:“都幾點了,廣播都響了,你纔過來?”二結巴急忙辯解:“隊長,廣播一……起我就……響了。”二結巴一着急,把話也說反了,一時傳爲趣談。

讀初中的時候,每次晚自習回家,就看到媽媽坐在廣播下面小板凳上,或縫補衣服,或幫我們姐弟做鞋子,廣播裏的節目比較單一,除了新聞聯播,最多的就是樣板戲了,《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每天都是這些節目,以至於時間久了,村裏的人們幾乎把裏面的臺詞和唱段都學會了,還不時地應用到生活中,寒假的時候,好多孩子們拿着木棒當作道具,模仿戲裏的人物在一起戲耍。記得那年春節,我們村搭起了戲臺,在鄉里廣播站老師的指點下,演出了好幾天的樣板戲,貧瘠的生活,簡陋的服裝,絲毫沒減少人們快樂的心情。

當然,大人們和我們聽廣播的愛好是不同的,小孩子喜歡熱鬧,聽歌曲,聽唱戲,大人們多數聽一些關於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家禽飼養方面的農業科技知識,只有一樣是大人孩子都喜歡的,就是評書。那年,劉蘭芳的評書《岳飛傳》很受人們的歡迎,每到晚上評書聯播時間,街上幾乎看不到人,大人小孩都圍在廣播前,津津有味地聽着評書,隨着劉蘭芳精彩的講述,或高興,或嘆息,半個小時的評書播放完了,還圍在廣播前不忍離去,互相討論一番,然後期待着次日的“書接上回”。

那時,家裏人口多,讀高中的哥哥住在另外一間房子裏,每到週末,聽不到廣播,哥哥就着急,當然這根本難不住聰明的哥哥,他找來一個用過的小油漆圓筒,在一塊磁鐵上纏了許多銅線,用一根鐵絲連接到廣播線上,竟然就能從圓筒裏聽到微弱的廣播節目,在我看來,這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後來,村裏的許多年輕人也跟哥哥學習,做了好多小廣播,這樣,躺在牀上就能聽到廣播節目了。

土地承包以後,人們的收入高了,收音機、黑白電視機依次進入了家庭,人們聽廣播的次數便慢慢減少了,廣播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是在茶餘飯後,上了年紀的人們纔會偶爾提起那些年聽廣播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