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雜糧中的百味人生優美散文

雜糧中的百味人生優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生活在塵世中,“民以食爲天”,吃飯穿衣,是人的生存的當務之急。在今天,對於副食,人們不僅對大魚大肉,珍饈美饌寵愛有加,還對野菜,這個生長在大自然的原野曠地,雜草叢生中的原生態植物,產生了濃厚興趣,加工成人們盤中的美味菜餚,成了生活的調劑。主食方面,雜糧,也在倍受到人們的青睞。雜糧也叫粗糧,富含各種營養成分,既是傳統的口糧,又是理想的營養保健食品,隨着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雜糧及其加工製品愈來愈受到人們的追崇,在現代保健食品中以小雜糧加工的保健食品越來越多,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也紛紛登上了超市的櫃檯,遊逛在超市中,窩窩頭、雜麪餅、紅薯面的饃饃……琳琅滿目各種雜糧加工而成的食物誘惑着我的味蕾,我經不住那紅彤彤的紅薯面饃饃的勾引,買回了兩個紅薯面的饃饃,看着兒子吃的津津有味的樣子,不禁回想起小時候,自己吃雜糧的經歷……

雜糧中的百味人生優美散文

從小生活在計劃經濟時代,白麪,是定量供應的。貧寒的家境,生活窘迫,兄妹幾個不大不小緊挨着,人多嘴多,定量又都差不多,口糧,也是捉襟見肘。一家人那點可憐的白麪,平日裏用來軋點麪條,全家人改善一下生活,已經是不錯了。每當一家人都在家時,母親會從口袋裏,掏出手帕,小心翼翼地揭開那包了裏三層外三層的錢,從裏面拿出一張皺巴巴的五毛錢,囑咐我到肉食店中,去買五毛錢的肉回來。買回來的肉,母親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星星點點地炒在滷鍋裏,滷湯上面漂浮着小塊的肥肉膘,饞的我們垂涎欲滴。滷子做好後,母親開始下面條,一碗一碗地給我們盛好,把漂浮在滷鍋上面的肉,平均地澆到每個人的碗裏,澆上肉滷,我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滑溜的麪條,配上肉滷,我們吃來香噴噴、美滋滋,口齒留香,手中的筷子在不停地挑着麪條,扒拉在嘴裏,麪條,幾乎不加咀嚼進入了肚子裏,一碗端上來,不一會,就成了空碗,鉢光碗淨後,再去讓母親給盛第二碗,吃第二碗的時候,肚子裏有了低,不着急吃了,變得細嚼慢嚥了,不懂事的我們,還會趁着母親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跑到滷鍋前,水中撈月般把鍋裏的肉澆到自己的碗裏,然後,咂嘴舔脣地品嚐着肉的芬香。輪到母親吃的時候,鍋裏幾乎見不到肉了,她好賴澆上些滷子,湊合着吃。

莫怪我們風捲殘雲般的狼狽吃相,因爲在那個年代,能吃上白麪,這種上等的精細糧,是我們對生活的渴求。大米,在我的印象中,幾乎沒有吃過,更多的時候,家裏的主食是雜麪。

在那個年代,任何能填飽肚子的食物,都是我們肚中的填充物,也不管它是否對身體有害,只要不會飢腸淋淋地餓的頭髮暈,我們都會視爲寶貝。麩子,小麥磨面時磨下的外面一層殼,在現代社會,它是用來餵養雞、豬的食物,可那時,我們磨面的時候,麩子,是不捨得丟棄的,用一個專門的口袋盛好,回到家中,母親會攙和點白麪,給我們做成麩子發麪饅頭,粗糙的麩子吃起來會剌嗓子眼,每當吃的時候,我們會皺着眉頭,很不情願的樣子,但有吃的總比餓肚子好受些。紅薯面也是我們家裏經常吃的麪食,每當母親蒸好了紅薯麪餅子,我們爭相搶着吃,紅薯面蒸的餅子,吃起來粘的沾牙,弄得滿手是黏糊糊的紅薯面,雖然有甜糊糊的味道,但吃的多了心裏也膩歪,吃得滿口都是紅薯的味道,直吃的噁心反胃。

高粱,是大衆作物,上世紀70年代之前,一些地區一直大面積種植高粱。因爲高粱具有抗旱、耐澇、耐鹽鹼、耐瘠薄、耐高溫、耐冷涼等多項優點,能獲得穩定而較高的產量,所以在農民中種植廣泛,一直也是人民的主要糧食

在莊稼地裏,紅紅的高粱像無數支火把,映紅了天際,它棗紅色的衣殼、珍珠白的籽粒,在陽光下閃爍晶瑩,穗狀如煙花綻放,俯首懸垂如虹,真是賞心悅目。田間的風景是喜人的,但到了家中,高粱面卻遠不如白麪那麼受歡迎,甚至把人吃出了毛病。

家裏最困難的時候,家裏的主食是以高粱面爲主。那時的高粱正是遍地開花時期,高粱面,雖是定量供應的,但也許是供應的多些,反正一天到晚地吃着高粱面窩頭,喝高粱麪糊糊,吃的我大腸乾燥,解大便的時候,使盡吃奶的勁往外擠,苦不堪言。在公廁裏,我親眼看到一個母親給自己的女兒用手往外摳大便,女兒痛苦不堪的神色,牽動母親的心,母親也顧不得髒臭,一點一點地用手給女兒把大便摳了出來,一問,原來這家人也一直在以高粱面爲主食,直吃的一家人個個肚子撐漲,大腸乾燥,叫苦不迭。

中醫認爲:高粱面具有溫中健脾,固腸胃,止吐瀉的作用。但吃什麼也有尺度,假如以它當主食,頓頓吃,人肚子裏的湯水都給凝固住了,等於陰陽失衡,毛病,也不請自來了。

在當時,人們也在創造着粗糧的細加工,母親用高粱面給我們蒸成高粱面和白麪的卷子,一層是高粱面,一層是白麪,黑白相間,明暗搭配,既好看,吃起來也比純高粱面的窩頭好吃多了。遠處的街上還有專門加工高粱面面條的,把高粱面用一個專門的製作工具,經過加工,把它軋成圓溜溜的麪條,我們稱它“鋼絲面”,這樣作出的麪條不僅勁道,光滑,而且口感也好,吃起來也順口,但它加工費用比較貴,而且當時我們加工點距離我們很遠,每加工一次,不僅要跑很遠的路程,還要排上半天隊,才能輪到自己,往往等加工好了,已經是下午了,所以,即使好吃,我們家也很少吃,因爲賠不起那工錢和功夫。

苦澀的生活,刻骨銘心的苦滋味,記憶的模板不會隨意抹去的。

後來,家裏的條件漸漸好了,糧店裏有了棒子麪,高粱面、紅薯面漸漸不吃了。在那個時代,棒子麪也是比白麪要供應的多些,吃的自然也多些,喝的是棒子麪糊糊,蒸的是棒子麪窩頭。可棒子麪窩頭遠沒有白麪的饅頭好吃,細膩可口的白麪饅頭,只是我們心中的奢望,蒸窩頭的時候,爲了給我們解饞,母親會把一半白麪攙合在棒子麪裏,做成白麪和棒子麪兩摻頭的卷子,但這些,母親只蒸可憐的幾個,蒸的更多的是純棒子麪的窩窩頭。母親用她那靈巧的手,在用開水燙得半熟的棒子麪裏,試探着抓上一把,然後,在手中摶啊摶,摶成小山似的,中間是空的窩窩頭,小巧玲瓏地擺在蒸鍋裏,碼放整齊,蓋上鍋蓋,當等着蒸鍋冒起,一家人的一頓飯在母親心中安穩了。

吃飯的時候,母親把兩摻頭的卷子擺放在餐桌上,我們端端正正地齊集在桌子周圍,眼中放着光芒,望着母親把熱氣騰騰的卷子擺放在桌子上,滿屋子的香香麻麻的味道氤氳開來……一雙雙小手,像爭搶寶貝似地,伸向那散發着饅頭香氣的卷子伸去,母親則溫情地望着我們,說道:“別搶,別搶,每人一個,不許多吃。”搶到手的兩摻頭的卷子,在我們咀嚼起來,是那麼地甜美,它雖然裏面還摻合着棒子麪,但已經有了白麪的圓滑,沒有吃棒子麪窩頭那麼生澀,吃來如同饅頭一樣香美可口,轉眼間,幾個卷子被我們搶劫一空,只吃的嗓子哽噎,打着飽哏,心滿意足地飽餐了一頓,我們吃的燦爛,母親笑的也燦爛。

等到我們吃飽了,母親會拿出蒸好的棒子麪窩頭,一點一點哽噎着吞嚥着,我望着母親吃着窩頭,心中有些後悔,忙拿着剩的半拉子卷子塞給母親,“娘,您吃吧,我吃飽了!”母親則笑眯眯地說道:“我吃慣窩頭了,喜歡吃,留着你吃吧。”粗糙的棒子麪遠沒有兩摻頭的卷子吃起來好吃順口,母親,是把好吃緊着我們吃,而她自己,卻在乾澀地吞嚥着孩子們不願吃的窩頭,母愛,在那一刻是在母親的親手製作成的白麪和棒子麪卷子裏,深情動人。

今天吃來,棒子麪窩頭是甜美的。有時,我在一家人暖暖的餐桌上,偶爾咀嚼着香甜的窩窩頭,就會想起那香噴噴的兩摻頭卷子和母親那笑盈盈的臉龐。

粗糧細作,是母親的發明創造,爲了讓我們對粗糧感興趣,吃飽我們那癟小羞澀的肚子,母親開動智慧的大腦,想盡一切辦法,把家裏的粗糧做得有滋有味。來不及蒸乾糧的時候,母親會在湯鍋裏,用手拍上棒子麪的餅,放在鍋裏和湯一起煮,等到鍋裏的餅子快熟的時候,再在鍋裏放上些白菜葉,然後切上些蔥花,在油鍋裏煸炒一下,倒到湯鍋裏,清湯寡水的湯鍋裏,遊蕩着綠油油的菜葉,漂浮着亮閃閃的油花,散發着蔥花的芳香,沉澱着黃燦燦的棒子麪餅,看着我們就有了食慾,個個連喝帶嚼,吃的有滋有味,滿頭流汗,肚飽溜圓,渾身暖洋洋,母親瞧着喜笑顏開。

曾經到過不少地方,喝過不少粥,深得哪裏的粥也不如母親做得蔥花棒子麪餅粥香!

家裏吃不上白麪的包子,母親會給我們蒸些棒子麪菜糰子,買不起肉,母親會買來些便宜的肥肉,熬成腥油,把老白菜幫剁碎,放上蔥花,把豬油澆到餡裏,雖然沒有肉的芳香,卻有了肉的味道,餡吃起來是挺香美的,滿嘴油光光的。菜糰子外面是棒子麪團起來的,皮吃起來卻是乾澀難嚥的',不懂事的我有時會只吃裏面的餡,把皮偷偷丟棄到一個背角旮旯裏,還忐忑不安地怕母親發現,然後裝作吃完的樣子,伸出骯髒的小手,又抓起一個菜糰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

慈愛善良的母親,命運多舛,自幼喪母,中年喪夫,兒女衆多,在人生的旅途中風雨兼程,她用纖弱的生命小舟,載着我們掌舵在驚濤駭浪中,讓生命之舟不沉沒;用雜糧,餵養出一個個活潑健全的兒女青春。細細體味,母愛,不僅有着白麪般細膩柔情,還有着雜糧中棒子麪般粗狂俠義,高粱面般凝聚親和,紅薯面般甜蜜舒適……在母親餵養的雜糧中,我們體味到了百味人生,雜糧,和我們脣齒相依的歲月,在我們的人生山水中,獨具風格。

隨着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雜糧,已經被大米白麪所取代,但雜糧,不會退出歷史的舞臺,因爲人們的生活不能沒有雜糧,只是它由原來的主食地位,變成爲了生活的點綴。

婆婆回到了老家居住,每當我們回到老家,臨走時,婆婆總是要問問:“家裏還有沒有棒子麪?”聽說我們沒有了,婆婆總是從家中不多的棒子麪中均分給我們帶上。記得一次在老家的時候,婆婆聽說我們家裏沒有了棒子麪,默默地記在了心裏,等到我們走的時候,磨好的新鮮棒子麪給我們盛好了。公公悄悄告訴我:“你媽聽說你們沒有了棒子麪,連夜把家裏的幹棒子穗,剝成棒子粒,剝的手都腫了。大清早,就忙着去磨坊給你們磨面,你摸摸,面裏面還熱乎着呢!”我聽說了,心裏說不出的感激,埋怨地說:“媽,您這是何必呢,棒子麪超市有的是,我們吃不多,好賴有點就行了,您沒必要這樣辛苦趕着忙活。”婆婆說道:“超市裏買的哪有家裏的棒子麪好吃?”說完,把半袋子棒子麪裝在了車上,在和婆婆揮手說再見的時候,我眼裏含着淚,感覺我帶走的是一種母愛的眷戀,是一種被牽掛的幸福,是一種親情的溫暖。

黍米,在北方也稱黍子,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農作物,被列爲五穀之一。把黍米碾成面,稱爲粘面、黃米麪,如果配上紅棗,白糖,放置在鍋裏蒸熟,被稱爲粘糕,把它切製成塊,放在油鍋裏炸成金黃色,叫做炸糕,吃起來外焦裏嫩,酥軟相間,香甜可口,妙不可言,是一道傳統的美味小吃。

由於從小生長在城市,對黍子面不是很熟悉,只記得小的時候,在街上看到一處買粘糕的小吃店,每當從哪裏經過,看着黃燦燦的粘糕誘人口味,上面點綴着紅彤彤的大棗,瞧着別人舉着粘糕吃的興趣盎然的樣子,嗅聞着香味撲鼻的味道,心中很是羨慕,夢想着品嚐一下粘糕的滋味,可無奈,家裏窮,買不起那塊把錢的粘糕,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塊把錢,是全家人好幾天的菜錢。

婆婆老家裏的親戚來到家中,經常給帶些粘面來,這時,我才知道,粘面,原來是叫黍子面,小時候看到的粘糕也是黍子面做的。婆婆把粘面和成麪糰,裏面放上紅棗,白糖,然後攙和在一起,蒸成粘窩窩,蒸熟的粘窩窩,吃在嘴裏,和你的嘴纏綿在一起,和你難捨難分地黏一起,直到你把它吞進肚子裏,在舒適愜意中打着飽跟;吃着粘糕,我會想起兩個詞:情意綿綿,如膠似漆,感覺用粘糕形容熱戀中的情人是最恰當不過了。

有的時候,婆婆把粘面和好後,再用刀切成劑子,拍成餅,放在白麪中讓它自然發酵,過了一段日子,粘麪餅不用放糖,吃着甜蜜無比,放在油鍋裏炸成炸粘糕,小時候的夢想,就在咀嚼着鬆軟甜蜜的粘糕中成爲了現實。

到了正月十五,婆婆把粘面和好後,摶成窩窩形狀,因爲粘面可塑性很強,如同兒童手中玩的泥塑般,在窩窩形狀的粘面裏,婆婆放置上小蠟燭,擺在家裏個個地方,然後挨個點燃上蠟燭,一個個黃燦燦、紅閃閃的蠟燭快樂活潑地冒着火花,星星點點的火苗,閃亮在家中的每一個角落,在家中閃着金光,把家裏照的燈火通明,喜慶祥和,一個個粘面燈,顯現出十分美妙的體態和未所見過的奇景幻象……

雜糧,糧食中的珍饈,你和我的命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時刻依附在我的身邊;雜糧,有時代的軌跡,有人生的傳說,在我的心中沉澱成回憶,是我無法割捨的情結,已經深深融入到我的生活中;雜糧,多彩的顏色,是人生的大平原的五光十色,有了你的相伴,生活變得絢麗多彩,充滿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