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又到五穀掛果時抒情散文

又到五穀掛果時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小滿過後,建湖幾處景區內五穀樹又是一番景象:枝葉間似雪的繁花開始凋謝,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串稻穀狀的果實,預示着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於是,人們總是駐足流連於五穀樹下,盡情觀賞,以一睹“五穀”掛果奇觀爲快。

又到五穀掛果時抒情散文

五穀樹是奇樹,甚至可以說奇甲天下。這種木犀科雪柳屬的落葉灌木,春天開花,夏天結果,深秋落葉。奇就奇在每年結出的果實形狀各異,有時像水稻,有時像高粱,有時如玉米,有時則又彷彿小麥、小米之類的穀物,“五穀樹”便由此得名。在特殊年份,結出的果實還有像魚、蝦或綠豆的`。更爲奇特的是,五穀樹對生態環境特別敏感,具有預報當地年成豐歉的功能,當年的果實形似稻穀,則水作物豐收;形似高梁,則旱谷豐收;若果實呈魚、蝦形,則當年水勢必大;呈綠豆狀,則大旱。多少年來基本應驗。比如1940年,此樹結的果實像綠豆,當年夏秋應了大旱,百日無雨,境內河底乾涸能走人。1991年結出的果實似小魚,這一年果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近幾年結的都是稻穀狀的果實,農作物年年獲得大豐收。五穀樹全身都是寶,其“嫩葉可代茶;枝條可編筐;莖皮可制人造棉;亦栽培作綠籬”。難怪人們視五穀樹爲“建湖一絕”。

五穀樹久負盛名。明清兩代文人雅士題詩撰文的頗多。明隆慶間,趙善政所著《賓退錄》雲:“胡維庸(洪武時宰相)家有一樹,名‘五穀’,夏月其實若稻麥者,則其年大有,若爲魚形,則其年大水”。萬曆間,南京學者周暉的《金陵瑣事》裏寫到當時南京有兩株,“不但結子如五穀,亦有似魚蟹之形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湖籍明史專家、學者王春瑜先生,曾撰文向海外推介故鄉的五穀樹,吸引了不少文化人前來探奇攬勝。

五穀樹亦與佛教有緣。我國當代著名高僧茗山法師生前曾告訴筆者,五穀樹素潔、淡雅,且有靈氣,與蓮花一樣,是佛教的象徵。抗戰前,鹽城西北鄉(今建湖縣境)多數廟宇都有五穀樹。每年五穀樹開花、掛果時節,僧徒們都要淨手採摘其花果供奉佛爺。在民間,人們把五穀樹奉爲神靈,舊時做“加苗會”,也少不了拜祭五穀樹,求樹神保佑地方五穀豐登。當地農民在種莊稼前,都要到五穀樹下,焚香祈禱,看樹上結什麼果實,就種什麼莊稼。直至今天,仍有少數信男信女,到五穀樹下磕頭燒香,求樹神降福消災,這顯然是一種迷信,但足見五穀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五穀樹生來並非中國元素,我們建湖則是它的第二故鄉。《建湖縣誌·古樹木欄》雲,五穀樹乃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從域外帶進中國,以後國內始有種植。據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記述,明萬曆末,南京已不見此樹蹤影了,然而清光緒版《鹽城縣誌》卻有五穀樹的記載。古建湖五穀樹從何而來,傳說有二:一說最先是由明英宗女隆慶公主和附馬遊泰(建陽鎮交睦村人)從京城帶回鹽城西北鄉,距今已有500多年;另一說是古收成莊(今屬九龍口鎮)一漁民出資從南京移植過來的,經過多少代人的改良、培育,不斷地被注入本土民俗內容,不斷地被融進建湖人的文化與生活之中,才使這舶來品在水鄉紮根,並形成頗富東方情調的五穀樹文化。五穀樹是建湖一寶,是建湖的驕傲。我曾聽到一個久居意大利經商的同鄉說,在那裏見到了一種“氣象樹”,不由想起故鄉五穀樹,前年五穀樹掛果時節,特託同行從建湖捎去幾串果實,因爲五穀樹就是他夢中的家鄉。

如今,建湖不少地方都有五穀樹。“五穀樹”已成爲建湖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九龍口鎮有個以五穀樹命名的五穀村,村裏有株五穀樹,樹高10米,粗可合抱,樹齡已有200多年,是出神話故事最多的地方。該鎮九龍口風景區和收成老街,均有幾株五穀樹,並享譽一方。在建陽陸秀夫紀念館和南林寺大院內也有幾株,鎮郊瓦瓷村還有幾株,都有8米多高。尤其是陸秀夫紀念館景區那株五穀樹,不知是何緣故,這幾年繁衍特別快,在樹木周圍滋生了不少新枝,現有一人多高。目前該館正在規劃林地,打算在館內建座“五穀園”,凸顯五穀樹文化,把五穀樹這張建湖的文化名片做靚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