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走進隋代霍童水利工程的散文

走進隋代霍童水利工程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霍童溪兩岸良田萬畝,山嶺連綿,是一片廣袤、豐饒的土地。

走進隋代霍童水利工程的散文

盛夏七月,我和李玲、昭元一起走進這裏,只見山上樹木蔥蘢,茶園青青、層層疊疊;田疇上荷塘花紅,稻穗金黃、瓜果飄香;小集市商販雲集,熙熙攘攘,交易火爆,一片豐收、熱鬧、祥和的盛世景象。

往事越千年,時間上溯至1400年前的隋朝,當年這裏還是野嶺莽原,滿目藤蔓雜木,荊棘叢生,少有良田,百姓缺吃少穿,生活困苦艱難。有一天,這塊土地上來了一位叫黃鞠的先生,他是隋朝的諫議大夫,是隋隆公之子。當時,隋煬帝貪逸暴政,開運河、造龍舟下揚州看瓊花,工程浩大,勞民傷財,百姓受殘。隆公進宮面諫,隋煬帝非但不聽,反而把隆公拘禁天牢。在牢中隆公囑咐兒子:“帝非明君,吾當盡職,爾等兄弟,應遣散他鄉,以免後患無窮。”不久,隆公於隋大業九年(613年)九月初九日遇害。黃鞠謹遵父命,是年攜眷屬入閩,避居閩東霍童石橋。

此地雖一片荒原,但黃鞠是通地理,懂水利之人。南面有山,逶迤浪騰,北面有水,自西東流,可謂山清水秀,這分明是個宜耕宜種,適合發展農業經濟的好地方。黃鞠便帶領當地老百姓開童山、建霍地、鑿龍腰、開水渠,並在霍童溪對岸鑿琵琶洞,經過多年努力,終引水灌溉東北過溪阪萬畝田地。

黃昭元先生家在霍童石橋,自小在這裏長大,他帶着我們參觀了當年黃鞠帶領百姓沿着山邊開鑿出的一米多寬、三公里多長,隔座山樑(龍腰)把河水引進農田、村裏的龍腰水渠。

黃鞠興修水利,綜合地考慮了灌溉、防災和水力的開發利用。我們在山邊參觀完龍腰水渠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利用地形高差產生的巨大沖擊力建立起來的保存完好的水碓,至今還可以用來舂米。據說當時可以用來磨麥、舂米、榨油的水碓有七個之多,如今其它的都已破敗廢棄了。1956年,人們在水碓尾建起了一所水力發電站,這是“閩東第一站”,至今還在發電。

爲避免村裏水、火災害的發生,在石橋企頭下開鑿了名曰“日、月、星”的三個小湖,在村尾堂門前又開挖了羅星湖;在黃鞠的故居門首還開挖了名曰硯池和金魚池的兩個池子。

做過功發過電的的水,平靜地流入石橋村,環繞村中民房,迴轉九曲,爲了減緩流速,提高水位,每曲都鎮一塊石蛤蟆,村子裏至今還流傳着三隻蛤蟆九曲水的故事。這很好地保證了每家每戶門前都有活水流動,家家取水、戶戶洗涮,既方便了村民用水、防火,又提高了水的養分,這才流入地裏以肥田。

參觀黃鞠修建的龍腰水利工程,許多人感興趣的不但是水的綜合利用考慮得周到,開發得好,更感興趣的是在火藥(唐代)和炸藥(諾貝爾)發明之前,黃鞠他們是怎樣在堅硬的花崗石中開鑿隧道的呢?

據說1400年前黃鞠他們,是將柴草、木炭放在石頭上燒,把石頭燒得滾燙後,突然滅火,用冷水澆淋石頭,驟然間的一冷一熱,利用了物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花崗岩的`石頭就自然爆裂了,然後再用工具一點點地撬開。就是用這種火燒水爆的方法,他們用智慧、用毅力、用創新的精神和簡陋的工具,不僅在霍童溪南岸鑿穿了龍腰,也在北岸鑿出一個寬1米、高2.5米、長數百米的蝙蝠隧洞。這可不光是口口相傳的“據說”,它得到了史料的佐證,福建《三山志》等史料對此事是有記載的。黃鞠修的水利工程,代表了福建隋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成就。現今的《水利志》中也提到,黃鞠是中國開鑿隧道水利的第一人。

一千多年前的古老水利工程依然在發揮作用,灌溉着萬畝良田,霍童溪兩岸依然阡陌連綿、山清水秀,石橋村和霍童古鎮依然保持着幾百年來清幽典雅的古韻,如今成了福建省少有的一處山水人文俱佳的旅行處女地。當我走進石橋村的黃鞠故居紀念館,忽想起唐朝詩人杜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的詩句,我穿越千年的思緒在心中起伏。閩中的黃鞠、蜀中的李冰父子,他們爲什麼能受到老百姓的如此銘記和懷念,這是因爲他們真正爲百姓做了好事,都造福了一方。我們共產黨的幹部都懂得這個道理,不少人喊出了“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口號,但願都能真正爲老百姓謀利益,辦好事,推動一方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歷史只認你的貢獻,老百姓記得住的不是你當了什麼官,而是你爲他們做過哪些好事。爲官一任,的確應該“造福一方”。黃鞠,一位遠離了官場的封建士大夫,都不忘帶領百姓修水利,做好事,造福一方,何況我們以“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宗旨的共產黨人、共產黨的幹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