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嗆蚊子散文

嗆蚊子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4W 次

在我所經歷的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因那時雨水頻繁,村子裏積的小水灣多,適宜蚊蟲生長,因而每到夏天,尤其是憋悶天氣,蚊子特別多。那時候鄉村幾乎沒有藥蚊子藥,一家大人孩子要避免蚊子騷擾、叮咬,睡個安穩覺,除了在炕上或牀上掛蚊帳防蚊子叮咬外,最管用的方法就是用艾草繩(老家叫蒿子繩)嗆蚊子,老家曾流傳着“擰根蒿子繩,一夏遠蚊蟲”的說法。嗆蚊子,成了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的一段抹不去的記憶。

嗆蚊子散文

我從記事起就知道了用艾草繩能嗆蚊子,卻一直不知道是哪個年代的明白人發明的,它究竟爲什麼能嗆蚊子。也觸發了兒時的好奇心,覺得這蒿子繩爲什麼光嗆蚊子不嗆人,還散發着好聞的香氣?即使漸漸長大,也只瞭解艾草是一種特殊植物,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衆鄉親也如我等一般,只知道能嗆蚊子,而不知道爲什麼能嗆蚊子,也沒有閒心去深究。不過,還是琢磨出了曬乾的艾草點着不會滅、不燻人、有香氣、還能嗆蚊子的特點,來驅蚊、滅蟲,一直延續了不知多少年。

艾草生長於山上坡裏,老家的山坡裏生長着許多艾草,這是大自然的饋贈。記得兒時每年的端午節可熱鬧了,小夥伴們三個一夥、五個一幫,成羣結隊地到山上、坡地裏採艾草。採回艾草拿出一部分放到門樓上驅蚊蟲,剩下的就曬乾,擰成艾草繩嗆蚊子。恰恰每年到了艾草曬乾擰成艾草繩了,蚊子也就多起來了,也就正好用上了,看來這艾草來到世上是專門來嗆蚊子的。

我兒時每年都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坡地裏採艾草,那時不單單是爲了嗆蚊子,主要圖個熱鬧。嘻嘻哈哈地到坡裏採艾草,採足了艾草,再嘻嘻哈哈地趕回來,收穫了艾草,也收穫了好心情。我每次採回來艾草都交給祖母,上了年紀的祖母深知艾草的用途,覺得孫子從坡地裏採回來不容易,十分愛惜,放到庭院裏或街上一遍遍翻曬。看着曬得差不多了,祖母便提着馬紮子坐到艾草跟前,左一把、右一把地擰辮着艾草,把它像梳辮子一樣,梳辮成一根根又粗又長的艾草繩子,整齊地擺放在西廂房的牆上,乍一看就像工藝品一樣。

有了艾草繩,就基本不怕蚊子咬了。不過,夏夜漫漫,爲了節約艾草繩,也不是每晚都要嗆蚊子的,只是到了天氣憋悶、蚊子多的傍晚掌燈時分,家人都到大街上乘涼去了,母親就會扯下一根艾草繩放到堂屋的中間點燃,將房門全部打開,保證艾草煙都能走過去。曬乾的艾草繩很好點燃,雖沒有明火,而闇火着的很細、很透,一般不會滅的。點上艾草繩不一會功夫,就見一股股嫋嫋白煙升騰,很快就會像串門一樣走進各個房間。蚊子的嗅覺很靈敏,聞着艾草煙味,嚇得紛紛往外飛,個別逗留在屋裏還想伺機咬人的蚊子,不是嗆死了,就是薰昏了。自身都不保了,哪還有咬人之力?

那時候,我和弟弟睡在與堂屋隔着一間的套間裏,艾草煙往那走的不是很通暢,過去的艾煙很少,不足以嗆蚊子,不是嗆不死,就是嗆不走,嗆的半死不活的“嗡嗡”叫着咬人更厲害。母親聽說後,再到嗆蚊子的時候,就在我和弟弟那間炕旮旯或門後的角落裏單獨放上一根或半根艾草繩點上,這回的蚊子不是嗆死了,就是嗆跑了,反正聽不見“嗡嗡”叫着咬人的了。

那時候,我很信服艾草繩的功效,它有時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比蚊帳還高。到了特別悶熱的夏夜,掛着蚊帳更感到渾身燥熱得受不了,這時的我就會索性撩起蚊帳,點起艾草繩,聞着艾草香,我心裏就不慌了,一會兒就進入了甜蜜的夢鄉。現在每每想來,艾草繩曾伴我度過漫漫夏夜,護佑着我們的健康、睡眠是有功的。

寫着嗆蚊子的事,我很自然地就想起了一段採艾草驚險經歷:記得那時也就十一二歲,鄰居小夥伴大我一歲,我倆一起到一個叫廟山的.地方採艾草,實際這是一個山與坡地的結合地段。我倆那時都是用手捋艾草,我便選擇在一塊大石頭旁邊捋艾草,捋着捋着,突然,我感到右手指觸摸到了大石頭一側柔軟的東西,定睛一看,花花綠綠的,我不由地驚叫了一聲:“蛇!”小夥伴一聽,奔了過來,蛇經觸摸並聽到驚喊聲,爬了出來,朝着我倆就翹起頭來。說實話,我初見這一米多長的大蛇確實有點害怕,小夥伴接着喊:打。我也就不管不顧了,我倆迅速撿着石塊、瓦礫朝它“七寸”扔去,蛇經不住亂石的擊打,由初始的兇猛,漸漸軟了下來,最後,被我倆打死在它的老窩旁邊。這段觸目驚心的經歷我時常想起,我在想,都說蚊蟲遠離艾草,爲什麼那條蛇卻偏偏守在艾草的旁邊?這不符合常理,也可能這鮮活的艾草香味不足以薰走那條大蛇,也許它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段不尋常的經歷並不是一件壞事,它對我的成長影響觸及很大,因爲那時畢竟太小,經歷這樣的險情需要勇氣,那段歷險經歷,樹立起了我的信心和勇氣。長大成人後,我都佩服兒時的勇氣,後來發生過許多事情,我大都會與這段經歷相對比,無形中徒增了信心和勇氣,把事情做得趨於完美。即使現在,我也感恩那段經歷,那是生活的賞賜,磨礪了當時的我,警醒了後來的我;我也感佩自己當時的決定、膽量和勇氣,這件事對我今生都有意義。

嗆蚊子,是時代的一個小插曲,也是許多人人生的經歷。這段經歷非常深刻,揮之不去,從腦海深處流瀉到文字裏,慢慢咀嚼,也還有那麼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