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上雷公溪,讓我鍾情的好地方的散文

上雷公溪,讓我鍾情的好地方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在起伏交錯的武陵山的腹地,在享譽世界的張家界的一隅,在尊師重道的沅古坪鎮的東南,在美麗的栗子坪村的北部,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民小組,名曰上雷公溪。

上雷公溪,讓我鍾情的好地方的散文

在上雷公溪東部偏下的半山腰,有一個很大的山峪,名叫堰壩灣。在堰壩灣的中下方,有一道宛如鼻樑骨的小山崗,在小山崗的右側,有一個僅容得下一個人出入的小山洞。人入洞後,豁然開朗,再向前十數米,便會陡然收縮,小到只能容得下身形精瘦的人,匍匐着才能前行。內洞,宛如豬大腸一般,時大時小,忽右忽左,又上又下,活生生地把一道山樑,鏤成了一具虛殼。每當雷雨天氣,即使很小的雷聲,經過該洞“擴音”後傳出,不是龍吟虎嘯,就是天崩地裂,故稱之爲“雷公洞”。

從該組的中部、堰壩灣的山腳穿過的,宛如一個大大“?”的溪流,便被命名爲雷公溪。那麼,上雷公溪組的名稱,也就極容易理解了。

早些年,上雷公溪組,是一個近兩百人的大組,現在,只有九十幾個戶籍人口,而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殘、壯”,總共才十幾號人。

在過去,上雷公溪組,幾近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東是巍巍馬虎界的、佈滿原始次森林的陡峭山麓,西是高不可攀的、四季泛白的懸崖峭壁,南是古木參天、偶有野獸出沒的狹長幽道,北是行走艱難的飛雷長坡。

自古至今,該組的人要走出大山,只有“南轅北轍”的兩條通道:北上,要淌雷公溪、鑽穿巖殼、爬飛雷坡;南下,要涉溪水、跨豪溝、走森道。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外人罕至的“窮山惡水”,並沒有孕育出幾個“刁民”。相反,該組的人,勤勞質樸,熱情好客,知書達禮,民風古樸。而這一切,與上雷公溪的先賢們,特重視教育是分不開的。

在七八十多歲的父輩以前,上雷公溪還以“盛產”師傅(先生)而出名,如龔氏家旅中的元發師傅和金奎師傅,等等。特別是前者,家鄉的很多老人,常常以做過他的學生而自豪。

對於上雷公溪組,我之所以如此熟絡,是因爲那兒居住着我的一位親大姑。打小,不遠不近、逆雷公溪而上的七八里山路,對我總是充滿了無盡的誘惑:誘惑於溪畔的古柳婆娑、風姿迷人;誘惑於溪水的汩淙叮咚、游魚可見;誘惑於森道的`詭異可怕、有驚無險;誘惑於大姑家的熱情好客、表兄姊妹衆多;誘惑於雷公溪人的古道熱腸、彬彬有禮……

上雷公溪的人,只有李龔兩大姓氏、夾一戶劉姓人家;李姓是我們的族姓,他們的輩分,較之於我,有大有小;我母親姓龔,輩分卻小他們少許;劉姓的半邊主人,又是一位我喊姐姐的人。因此,我每次到上雷公溪大姑家去,大我很多的族人,管我叫叔叔或爺爺時,我就有一種被尊敬的滿足,和一絲靦腆的幸福。與我平輩的幾位兄長打起招呼來,又是那麼的親切,宛如親兄弟般的爽快。而我稱呼龔姓人氏,爲外公外婆或舅舅姨姨時,又會收穫一種,被呵護的溫暖和感動。當我從劉姓人家的門前路過,那位叫姐姐的人,總會這樣喊:“到屋裏坐哈”“七(喝)口茶耶”“飯熟噠滴”……幾十年來,話語裏聽不出絲毫的虛情和假意。

上雷公溪組,最適合勞動生產的地方,猶如一輪彎月,自西北朝西南,靜臥在崇山峻嶺的包圍之中。它不僅風景秀美、環境宜人,而且,還有許多美麗而神奇的傳說。

不知在哪一朝哪一代,龔氏老屋場是高樓聳立,數堂疊加。如今,十幾個被當做它用的、方便從“天井”出入的鼓兒墩,就是一個有利的佐證。至於,三鬥人搗毀了犀狗灣兒的一對犀狗,那是前輩人迷信風水的結果。但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都靠人手生存的情況下,我相信,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雷公溪,絕對出現過屬於它的輝煌!

如果,你站在雷公溪北端的右邊眺望:就會發現,對岸中間的一座大山包,宛如一頭大象的頭頂。兩邊矮小了許多的小山丘,猶如一頭跪象的前膝。中間的一條細長、努力延至溪畔的小山崗,恰似大象欲伸進溪流中吸水的長鼻。而沿着雷公溪左岸的、灰白色的崖壁上,一條清晰可見、骨節分明,頭朝盤塘(村)、尾對下雷公溪、巖質呈炭黑色的蛟龍,綿延百十來米,飛身碾壓着大象的鼻子,似乎要誓死護衛着雷公溪的流水,以不讓它受到私毫的染指!千百年來,蛟龍與大象沒有過一絲的妥協,一個志在必得,一個誓死捍衛,這就是代代相傳的“蛟龍鬥象”。

上雷公溪的人,要去西北方向的沅古坪鎮,都要從龍身凌空越溝的下面穿過。曾經,“坐轎的人要落轎,騎馬的人要下鞍”,這就是“穿巖殼”的由來。然而,前人都是極其相信風水的。當時,日子過得並不富裕的盤塘灣人,見地廣人稀的上雷公溪,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便請來陰陽先生查找原因,最後“發現”,就是這條蛟龍吃窮了盤塘灣,而屙(屎)肥了雷公溪。於是,盤塘灣人就悄悄地把龍骨,從穿巖殼處攔腰打折了。據說,從那以後,盤塘灣人的日子,就慢慢地變好了,而上雷公溪人的日子,似乎也就大不如從前。其實,我認爲那應該是生產條件引起的。人口都在相應地增加,盤塘灣的各方面都有潛質,而上雷公溪組,由於偏僻閉塞的原因,自然就沒有了後勁。

在上雷公溪北部、黛青的絕壁之上,有一個由滲出的水痕與白色苔蔓“繪”成的,狀如高挑秀雅、圓領長袍和無冠長髮的男子,似素面朝南而流淚。至今,在樹木的掩映中,男子的畫像依稀可辨。而在上雷公溪的南部,金龍崗的對面,與下雷公溪交界的最高峯,有一塊巨大的、前高後低的、形如紗帽的圓形大石頭,這就是被世人代代相傳的“紗帽頂”。遺憾的是,由於自然與人爲的原因,這一景觀已經模糊不清了。

在古老的傳說中,上雷公溪南部的烏紗帽,本是北部崖壁上的男子所擁有的,爲何物與主天各一方?這裏面就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故事的另一方的主人公,是與位於十八灣組的“仙女山”分不開的……

上雷公溪,鄉親古道熱腸,山水一步一景,傳奇美麗動人。上雷公溪,是讓我鍾情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