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欣賞:一己之見懷古人

散文欣賞:一己之見懷古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我有一個習慣,在進行書法創作的時候,尤其是寫古詩詞的時候,都要先反覆體會古詩詞的意蘊,然後再下筆進行書法創作。最近寫王維的《過香積寺》,爲了更好地把握詩中所表達的意境,特別讀了兩篇關於《香積寺》的文章,覺得不能直至詩旨,就產生了以己之見解古人懷的衝動。

散文欣賞:一己之見懷古人

王維的《過香積寺》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每每詠誦之際,都被詩中的詩情和志道所感染,總想動筆一抒壘快,爾後得釋然。

香積寺,原名開利寺,建於大唐鼎盛之世,唐高宗永隆二年,在今陝西長安縣神禾原上,後改名香積寺。“香積”取自《維摩經》:“維摩遣八菩薩往衆香國禮佛言,願得至尊所食之餘,於是香積如來以衆香鉢盛飯與之”。香積寺是唐代著名的寺院,關於香積寺由來的傳說種種,可以想見,香積寺的香火之盛。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唐朝著名詩人。他的一生起起落落,中年喪妻,不再娶,四十歲後開始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先隱居於終南山,後隱居在輞川別墅,讀經參禪。其弟王縉《進王摩詰集表》中記述:“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或是至此,才使得《過香積寺》成爲王維的必然。

五言律詩《過香積寺》是王維在長安時所作: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峯。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這首詩更加印證了王維素有“詩佛”、“高人”之稱不虛。他既善於描繪雄奇壯闊的山川,又善於刻畫幽深恬靜的景色,語言清新洗練,意境渾融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爲一體,人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語),被奉爲田園詩派的開山之祖。王維又奉佛,受禪宗思想影響甚深,常以禪悟詩,以詩寫禪,闡發佛教禪理和隱士生活,獨得任性自然之詩境。

詩的首聯起興,寫作者在雲霧瀰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數裏,還沒看到香積寺在哪裏。“不知”二字,表現出一種詫異的心情,實際上也是作者乞求的一種感覺。總聽人說香積寺的興盛,“不知”香積寺有這麼排場,真要見到香積寺的真面目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句禪意即出。

頷聯和頸聯描繪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是說古木夾道,人跡無聲,忽聞林中鐘聲杳杳傳來,卻仍不知離香積寺還有幾許的路程。這兩筆很能調動感覺的虔誠,聲寂相稱,生動地表現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這裏,“無人”與“何處”其實並不是實指,是詩人技巧的呈現,屬於形狀之筆。香積寺天下聞名,香客不絕,豈能無人,無人是指無俗雜之人。詩人懷着一顆虔誠之心,走在高山密林中通往香積寺的山徑上,詩從心生。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二句寫感官親受,詩人以倒裝句,借用“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用擬似人“咽”、感如“冷”覺兩個精確的字眼,極狀入耳的.泉聲之幽細和觸目的日色之靜穆。溪水過危石,發出細如幽咽悄然的聲音,決不會吵擾了佛心;夕陽下昏黃,餘暉灑向冷色的青松,更增添了幾分靜穆。這裏“咽”、“冷”二字用得極爲準確、巧妙,被歷代譽爲煉字典範。正如清人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註》中所評:“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此兩句,作者將危石和青松賦予了禪意,此情境也,泉聲微咽,日光不躁,渲染山寺遠離世間煙火、俗人難以接近的氛圍。

詩人一直造境生意引而不發,尾聯兩句終寫到寺,時間在薄暮時分,但仍然不寫寺中景物,而寫寺外清漂的空曠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自己隨着僧人安禪入定,直達禪心。由此情景詩人禪心啓發,一語道出極富禪意和哲理的名句“安禪製毒龍”!兩則佛家語非常自然黏合一起,拼出一個完整的詩志。安禪指佛徒安靜地打坐,身心安然入於靜思凝慮萬念俱寂之境;製毒龍是佛家一則故事,傳說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條害人的毒龍,被佛教高僧以無邊佛法制服。詩人在這樣的暮色滄溟時分來到嚮往已久的佛家寶剎,一路的辛勞克念,終於找到了依託和歸宿,引而發之,經喻佛法可以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雜念和妄想。正是這最後尾聯兩句,把全詩的意境推向高潮。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克唸作聖的心理需求和心向佛祖的虔誠,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王維極其強悍的詩歌創作中對情境控制的高超技巧,表達了他的思想的哲學高度。

總攬全詩,這是詩人赴香積寺途中的真實描寫,一般被認爲是他消極出世之後的禪寂心境的寫照。我不以爲然,從文化的角度看,宗教的積極意義也是顯然的,詩人在詩中闡發了積極的修身心態。寺前潭邊,安禪入定,塵念盡消,由簡單的世相,悟邈遠的禪機,己之雜念妄想猶人之雜念妄想,佛法無邊,毒龍可伏。這樣的境界幾人能夠達到呢?詩人由淺及深地創造了超脫塵俗和忘我入禪兩個境界,使外在景物與內蘊的禪境相互映照,從而一步一步地引領讀者進入他所企求的無煩擾的寂靜禪境。詩人心存善念,詩言異志,爲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