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那年盛夏抗旱散文

那年盛夏抗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我的故鄉是皖南山區一個貧瘠的小山村。由於故鄉離大的水源地比較遠,村前屋後只有幾口人工小方塘供村民日常飲水和灌溉,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記憶中,故鄉每年盛夏都會遭遇一次乾旱。而在我上三年級的那一年暑假,聽父親說,那年夏天是我們村有史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乾旱。

那年盛夏抗旱散文

剛過雙搶,鄉親們已經將晚水稻種下,正是秧苗兒紮根土地茁壯生長的時候,一疇疇嫩綠的秧苗是多麼需要雨水的滋潤啊!可天公不美,自入夏以來,都兩個月了,竟沒有給我們的莊稼灑下一滴甘霖,甚至連一片烏雲都不曾從我們的頭頂飄過。沒有雨水滋潤的盛夏,氣溫更是“蹭蹭蹭”地往上竄,近四十多度的高溫炙烤着大地,山川焦裂,湖塘乾涸,草木冒着青煙,彷彿着了火一般,天地間熱浪翻滾,人畜無處遁形。眼看着秧田日漸發白龜裂,秧苗萎靡蜷縮,而僅有的幾口方塘也早就被鄉親們澆田放幹,只剩下漆黑的污泥底朝着天,在火辣辣的毒太陽底下散發着燻人的惡臭,鄉親們卻束手無策。

旱情越來越嚴重,村裏唯一的一口飲用水井也快底朝天了,全村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嚴重威脅。而天公還是熱得連一絲風兒都沒有,根本就沒有一點兒要下雨的跡象。眼看着整個村的近千畝莊稼就要毀於一旦,在這緊要關頭,村幹部接上級指示後,經過部署研究,立即召開村民大會,號召全村父老鄉親衆志成城,引水抗旱!

在離我們村靠北約二十里地的一個村莊,有一條長江支流從那裏流過,河面寬闊,水源充沛,日夜奔流不息。而早些年我們的祖輩在那裏還築有一座用於發電的大型水庫,洪澇時可用於蓄水以備乾旱時灌溉良田。我們村所謂的“引水抗旱”,指的就是從村裏挖一條深溝渠直通二十里地外的那個蓄水發電站水庫,將水庫裏的水引到我們村灌溉水田,並將所有的水塘再蓄滿備用。在那個全靠雙手和體力勞動的年代,這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且不說整個工程路途遙遠、跨度太長,單就這一路地勢而言,雖算不上十分險要,卻也是地形複雜,高低曲折,跨坡過坎才能穿越。土質有鬆軟的沙地,但大多是堅若磐石的山地,需火藥爆破才能貫通。面對如此艱鉅的工程,鄉親們一片譁然,卻又別無他法。但一想到此溝渠若開通了,不僅解決了眼前的旱情,更是造福孫後代的利事,又都拿出愚公移山的勇氣和決心來,個個摩拳擦掌,迎接這一場攻堅戰。

抗旱的戰鬥纔剛剛打響,雙搶時已經脫了一層皮的全村父老鄉親們很快都加入到了這場戰鬥中。雖然他們個個看起來黑瘦如柴、精疲力竭,可爲了下一季的收成,爲了所有付出的汗水不白流,爲了一家老小不餓肚子,都再一次強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挖溝的挖溝,刨土的刨土,運沙的運沙,人人幹得熱火朝天。白天毒太陽在他們頭頂上炙烤着,夜晚蚊蟲在他們皮膚上叮咬着,可哪怕再脫一層皮,也沒有人叫一聲苦和累。就連帶娃的婦女和兒童也不歇着,爲奮戰在前線的抗旱英雄們看家護院,送飯送水。爲了防止中暑,鄉親們雖然做了諸多防暑措施,卻還是免不了有人中暑暈倒了……

父親是村裏一個隊的隊長,要帶領全隊近百名隊員日夜奮戰在抗旱最前線上,幾天纔回一次家。我的兩個姐姐也加入到抗旱的戰鬥中,每天不分晝夜地挖渠運沙,只留我一個人在家裏看家做飯,還幫着鄰居一起往工地送水送飯。經過多日晝夜奮戰,這條約二十里路長的水利溝渠終於挖成了,水庫開閘放水,清澈的`水流汩汩地淌着,一路暢通無阻,歡快地奔流到我們村裏的每一塊田地裏,滋潤了乾渴的秧苗,更滋潤了每一位鄉親焦渴的心田和希望!

就在秧苗快活地喝着鄉親們從二十里地外引來的水源,人人喜笑顏開的時候,突然壞消息傳來,父親在夜裏巡視水利的時候,被外村幾個前來偷水搞破壞的農人給打倒了!鄉親們擡着傷重的父親徒步奔往鎮醫院搶救。看着渾身鮮血的父親,我和姐姐們嚇得哭成一團!

全村人羣情激憤,義憤填庸,紛紛拿起鋤鎬鐵鍬等利器要尋肇事者拼命。父親卻留下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不準任何人去尋仇,眼下護好水利、澆灌莊稼比什麼都重要!這點傷算什麼?我死不了!”

就在父親住進醫院後不幾日,天公突然拉下了火山一樣滾燙的臉,平地一聲驚雷,頓時天地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混沌一片。鄉親們在狂風暴雨中手舞足蹈着,任憑雨水沖刷洗禮着乾枯焦渴的身心,全身流淌着的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眼淚……

世事滄桑,轉眼近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每當我們與已年近八十的老父親提起那年盛夏抗旱的往事,臉上已是溝壑縱橫的父親眼裏都會含滿淚水,萬般感慨地說:“那些年可真是難啊!”

自那年以後,村裏再也沒有經歷過那樣的大旱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我們的小山村,隨着農業科學的進步,鄉親們早已改種單季水稻,還種上了其它的經濟型農作物以及做養殖等副業,年收入可觀,再也不像以前那般貧窮辛勞了。很多年輕人更是走出了小山村,打工、考學、經商等,都混得有模有樣。

我的故鄉啊,她再也不是當年那片貧瘠的土地了!新農村建設更使得她舊貌換新顏,處處是欣欣向榮的美麗景象。唯一不變的,是當年開挖的那條二十來里路長的水利溝渠被保護遺存了下來,像父親腿上和身上的老傷疤,深深淺淺卻又蕩氣迴腸地蜿蜒在大地的脈搏之上,向後人展示着曾經的滄桑和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