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行走浪石散文隨筆

行走浪石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離城市很遠,離田野很近;離現實很遠,離歷史很近。

行走浪石散文隨筆

一山霧靄,山青水綠煙雨斜。初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沿着青山的皺褶逶迤而入,去武岡尋訪一個叫浪石的山村。這裏有湘西南獨具特色的古代民宅建築,有着200多年曆史的古村,古樸、清淨;在羣山綠水的環抱下,沒有太多的喧囂,安詳、幽靜。

佇立村口,一座座典型的江南風格的院落坐北朝南,順山勢而上,顯得層疊有序。土木結構的老宅,山牆高聳,透着幾分雄偉。鱗狀的灰黑色屋頂,飛檐上幾莖青碧的瓦楞草在舞蹈,盪出了歲月長長的喟嘆。對稱的廂房,高聳的山牆還保留着明清建築的歸整和講究,挺立百年風雨而依然妖嬈,雖地處山野仍隱隱地透着一種端莊大氣。一塊塊青石鋪就的小巷有着和山村不相稱的“貴氣”,彷彿使人置身在哪個古都的街頭,曾經的繁華喧囂深深淺淺地刻在古居門口的石柱上。

沿着石階拾級而上,院內板壁朽蝕、庭柱斑駁。木質的窗框、屋棟簡樸陳舊,鐫刻着悠長的歲月。大門的鎖早就蝕落,木格子窗或破損,或結網,早已無法方圓那些陳規舊矩,只有門板上的龍鳳浮雕,依然翩翩起舞,在岑寂中重複演繹着那些讓人津津樂道的典故。

走進小巷,就走進了安寧、走進了溫馨,有遊子歸家的感覺。小巷一般不很寬,僅夠兩個人交錯而行,穿行其間,你會被一種氣勢或曰氣氛所裹脅,所感染,有一種“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情趣。巷子裏走着出工的村民,走着閒散的遊客。或者木門吱嘎一聲,從古民居里走出一個掉光了牙的老人,或者蹦出一個拖着鼻涕的小孩,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們。偶爾,會在某家某戶飄出來孩子悅耳的`琅琅讀書聲,真是印證了浪石古聯:“此地不囂不俗,其間亦讀亦耕”。走在這樣的小巷子裏,所有習慣了的匆忙節奏都緩慢下來,所有焦躁的心理都燙平了,腳步格外輕鬆……

“前來環江,澄澄如昔;盤柳嫩處,濯濯到今”(浪石古聯)。沿階走上村後山谷,聽萬疇松濤、咽咽流水,思緒在靜謐中飄飛,胸中一片澄明。就在這份觸目驚心的蒼老和翠綠之下,那些飄蕩在青山綠水間,流傳於村夫野老中的傳說如煙撲面、歷歷而來。據傳浪石村原名叫李家壩,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武岡“朱王”身邊有一官吏名王祖清,隱居於龍口井頭山(現邵陽縣境內),後來祖清公長孫王政海看中了李家壩這塊風水寶地,遷來定居,見後山上石板層層翻起,其形如浪,亦取“浪人至此,如石生根”之意,改村名爲“浪石”。百十年後,浪石村果然興旺發達起來,成爲周邊各縣商賈雲集的經濟中心、交通樞紐,也有了“小南京”的美稱。塵事如雨如風,我輩俗人,只能偶爾去清幽之地走一走,看一看,算是一種擱置和停靠,算是內心的一次迴歸和靈魂的一種撫摸。

其實有些風景並不遙遠。浪石村如同一本百年的詩集,被人遺忘在僻靜的書架上,當人們不經意走過,翻開這美麗的卷章,古韻而優雅的格調立即會撩動人們夢中最美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