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過年的習俗散文

過年的習俗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過年的習俗不知從何時興起,衆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最靠譜的當屬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與現在的過年還有相似之處。後來,過年改爲過春節,成爲國人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既隆重又熱烈。

過年的習俗散文

不覺又快要過年了,每年這個時候就開始忙年了,實際大多從臘八這天就開始忙了,就開始有了準備過年的味道。兒時清晰地記得,臘八這天,家家戶戶的浮炱一大早就開始冒煙了,並隨之傳出“呼啦、呼啦”拉風箱的聲音,都在忙着熬臘八粥,因各家生活條件不同,熬的臘八粥也不太一樣。不過,大多是用各種米、乾果、豆、花生熬成的,昭示着五穀豐登了,拿出豐足的糧食、乾果、花生類祭祖、祭神,保佑着來年大豐收,所以,臘八這天早飯要搶早,搶先,這樣才顯出誠意。

老家臘八這天還有個習慣,要泡臘八蒜,臘八這天把蒜瓣放到缸或大瓶子裏,加上醋,漫過蒜的位置,封好口即可。幾天下來,大蒜的顏色就會慢慢變綠,這種自生出的綠色很好看,吃起來也很好吃,有醋酸和微辣的味道。大過年吃餃子時,就着吃上幾瓣臘八蒜,更有情趣和食慾。我覺得好奇,今年每當臘八前後就比較着泡臘八蒜的時間,說來也怪,只有過臘八時才能泡出臘八蒜的顏色和味道來,因而每年臨近臘八,我就叮嚀妻子別忘了泡臘八蒜,今年我故意不說,而妻子在臘八的前一天晚上就剝好了蒜,只等臘八這天泡上了,我便頓覺這年越來越近了。

從臘八開始,老家大大小小的店鋪就陸續着進年貨了,村中央一溜街上大小店鋪五、六家,都在搶先把年貨備齊,常常考慮着還缺什麼,就怕缺七少八的,讓別人搶了生意去,這樣就得不停地忙活。有進菸酒糖茶的,有進雞鴨魚肉的,有上鞭炮香紙的,有上年糕、乾果的,還有上春聯、年畫的……各忙各的,忙併快樂着。看着店鋪裏都上了那麼多的年貨,各家各戶也盤算着忙開了,溜達着到這個店鋪看看,到那個店鋪瞧瞧,問問價格,買這買那,回家一考慮,還有幾樣東西沒買,就互相調坎着:“買不齊,真是買不齊啊!”又跑到店鋪去了,這樣一來,平日裏相對平靜的大街就開始活躍起來,好不熱鬧,這就叫“忙年”。

準備好了年貨,家家戶戶還要大掃除,在我老家叫“掃屋”,要趕在臘月二十三日(小年)前,清清潔潔迎大年。兒時覺得這種“掃屋”很有趣,大人孩子都在忙,怕灰塵弄髒了自己,男人們戴上了帽子,女人們則圍上了頭巾,戴上了套袖,包紮得嚴嚴實實。再把笤帚綁到杆子上,這樣,把房子的樑、檁及邊邊角角都能掃得着。準備就緒了,大人孩子齊動手,把房子裏的箱櫃桌椅騰騰搬到庭院裏,對房屋灰塵進行徹底掃除,待徹底清掃乾淨了,再把地上均勻地灑上水,就把櫥箱桌椅的搬回來,或者把僅有的幾件傢俱再變換一下位置,頓覺煥然一新。

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天,也就是辭竈,有的地方還叫“小年”,就像過年這場“大戲”的“彩排”。兒時經常聽祖母唸叨着:“過了臘八過辭竈,過了辭竈年來到。”意思是說,離大年不遠了,兒時光聽祖母唸叨,並不知道“辭竈”是什麼意思,就連哪兩個字也不知道,一直困惑了我許多年,稍大一點才聽懂祖母的意思:“辭竈,就是竈王爺告辭。這天晚上,各家各戶都要祭竈王爺,因竈王爺是家裏的守護神,一家人的功過得失都在他的監控之中,辭竈這天,他要上天報告這一家人一年的功過得失。”聽了祖母有趣的解釋,再默默地觀察鄰里的祭神就更有意思了,天剛一擦黑,各家就忙着在院子裏放上大盤子,擺滿供品,開始供祭、燒紙、燒香、放鞭炮……只聽鞭炮聲一陣接一陣,連綿不斷,隨着歡快的鞭炮聲,有人就把“請”來的竈王爺的`紙像焚化,有人就在燒香、燒紙時念叨幾句,請竈王爺保佑一家老少平安,這就叫“送竈王爺上天”。等到除夕這天再把竈王爺接回來,他要賞罰這一家人。

過了臘月二十三日,各家各戶就更忙了,特別是大年三十這天,屋裏貼福帖,請財神,掛年畫、“壽”字,街門前掛上紅燈籠,門上貼好紅紅的春聯,昭示着紅紅火火過大年,全家人高高興興放鞭炮,包餃子,團團圓圓,好不熱鬧,這才真像是過年。過去,上了年紀的祖母便會按照傳統規矩,一一叮囑:今天是大年三十,燈的油要添滿,水缸裏的水要盛滿,明天的垃圾不能掃出屋;還要把雞鴨魚肉、年糕、各種青菜都準備充足,至少準備到正月十五前,還要在除夕這天把該切的菜、肉都準備好,正月初一不能動刀。還說,這一天註定一年的運氣,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裏的任何東西,不能大聲說話,特別要多說好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彷彿新年的順與不順,全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意境之中了,顯得是那麼神祕,還真有點像大年夜裏死驢不好也好的意味,不過一輩一輩都是這樣傳下來的,大年夜的感覺似乎都一樣,我們也無可奈何,都是雞啄米似的點頭稱是,都這麼拿捏着。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通宵燈火不斷,鞭炮聲幾乎不間斷。一家人歡歡樂樂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也叫“年夜飯”、祭祖、守歲。這頓年夜飯顯得尤爲重要,除非遠在外地或工作脫不開身的,老人在家望眼欲穿也沒辦法,一般能爭取回家的都爭取回家吃頓團圓飯。在我家,每年父母都要爲我們準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全家人團團圓圓,品着美酒佳餚,談天說地,其樂融融,回憶一年來國事、家事、天下事,談着各個家庭的收穫,謀劃着新年的打算,盤算着在新的一年如何開個好頭,互相表示着對新年的祝福,對老人,祝福身體健康,對年輕人則祝福事業成功,對小孩則祝願他們健康成長,隨着時代的發展,過年也過得文明時尚了,富有新意,有滋有味,年的氛圍營造得愈濃厚,年的滋味就醞釀得愈醇美,年就過得越有意思,甜甜的,暖暖的,熱熱鬧鬧的,充滿了濃厚鄉情、親情的味道。“家”的感覺真好,“年”的滋味真濃,這是全家人營造的氣氛,讓人產生出無限美好的遐想,在這樣的氛圍下,有的整夜不睡,有的玩到新春佳節的鐘聲敲響……除夕夜總是神神祕祕朦朦朧朧歡歡樂樂,正是這樣的感覺和狀態,才充盈着過年的味道。“年夜飯”總是讓人憧憬,守夜裏那種新舊交替、夜晝輪迴的感覺,總是讓人回味無窮。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男人們天不亮就起牀了,穿好了新買的衣服,先給同屋居住的父母拜年,再按照輩分及親近程度,到自己五服之內的其他長輩家中一一拜年,現在時尚同輩的也要同拜,在重複着“過年好”的祝願中過了年。

正月初二這天,在農村屬於最閒散的時候,有的就組織着跑高蹺、舞獅子,到比較富裕、開明的人士家裏,敲鑼鼓、舞獅子,組織者說些恭喜祝賀一類的話,主人則照例送上數百元、數十元的錢,有的則遞上一條煙,他們就舞着、跳着到別人家裏去了。

正月裏還要聽大戲。這時,天氣漸漸地暖起來了,時值大正月,唱大戲更吉祥,也都有閒心,村子裏就組織搭起了戲臺子,吸引着周邊的老百姓來聽戲,有個沾親帶故的人家,訪親會友又成了看戲的緣由,有的新媳婦的孃家人到村上來看戲,覺得臉上有光。這樣,本村的、外村的、男女老少、大閨女、小媳婦,花花綠綠,說說笑笑,戲沒開始,人先陶醉了。當時農村大多演的是京戲,我記得有“劉備招親”、“王老虎搶親”、“鍘美案”什麼的。現代京劇有《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我當時是跟着大人們去看戲,別人是聽戲聽門道,我是看戲看熱鬧,我也常跟着哼哼着“磨剪子嘞戧菜刀。”至今還記得過年聽戲的情趣。

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標誌着正月過了一半,是春節過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也是正月裏的最後一個節日。這一天,觀燈、猜燈謎、舞獅子、放禮花、吃元宵,非常熱鬧。過去,在農村沒有這麼熱鬧,母親到了元宵節就蒸花燈,用面做成圓狀,中間做一個大孔,不用發酵就蒸出來,放上棉線,加上豆油,點起來就是花燈,有時候,再用紅紙製作出小紅燈籠,把花燈放進去,到了晚上點上,製作的的多了,提着到大街上,搖搖晃晃,紅紅火火,也特別好看。現在農村的元宵節就是吃元宵、觀煙火,鄉鄰們三三兩兩的一起,觀看着各家燃放煙火,有說有笑,在歡笑的氣氛中度過了元宵節。

過年,是從老祖宗那裏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也是祭祖、訪親、拜年的最佳時機,並是最好方式。既然是傳統節日,又是祭祖、相互拜年的最好時機,就要把年過好,把親情間濃濃的氛圍營造好,讓這個傳統節日綻放出美麗的民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