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快樂是條靜靜的河散文

快樂是條靜靜的河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我生於鄉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我父母都是農民,父親還是一位出色的鐵匠,他們都識字不多,在我記憶中,母親似乎僅能識全自己的名字。但我的父母,尤其母親對生活自信、豁達、樂觀的態度,堅韌、頑強的性格,對我的人生影響極深。我生來身體就比較孱弱——直到六歲時,我纔會走路、說話,所以我的性格也就非常內向和孤僻,我入小學時,也就比別的同齡孩子整整晚了一年,並且我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三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雖然我的個頭並不比別的同齡孩子小。

快樂是條靜靜的河散文

正是由於這些特殊原因,我內心中始終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上學後,也不太合羣,在別的男孩子玩得瘋狂的時候,而我卻象個女孩子一樣,躲在角落裏靜靜地大量和體味着這個世界上太多的、對於我來說十分新奇的事物。隨着上小學的日子的增加,我更加發現與別的同學之間的距離——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程度淺得可憐,就連一斤半多還是半斤多這樣簡單的問題我都弄不清楚……於是自卑感愈發強烈,而內心裏卻有滋生出一種強烈的不甘和不服氣。於是,也就暗中憋足一口氣,要儘快縮短與別的同齡孩子的距離。因爲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的內心世界,就獨自去體味、學習所有對於我來說陌生的事物。上學時自是不必說了:別人讀一遍的課文,我讀兩遍,別人算題一次成功,我則要用上兩三遍……放學後,在別人滿世界瘋跑大案時候,我卻躲在自家炕頭上靜靜地讀書——開始時當然是課本,到小學二年級時,我的學習成績一下子從全班的最後幾名,躍到了全班的第二名,課本上的東西已滿足不了我求知慾望——和別人比,我感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我的目光開始向外拓展。那時的農村小學教室少、學生多,上課都是分上、下班,而且那時的作業也不象現在的這麼多,於是,課餘時間尋找課外書就成了我當時的一大“生活目標”。

可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國東北農村,到那去找課外讀物啊,對能找到的那幾本有限的小人書,我翻過來調過去地看,看了多少遍也依然津津有味,也正是由於小人書上的文字,我才與字典結下了不解之緣,同時也極大地鍛鍊了我的想象力,讓我幼小的腦子裏開闢了另一個遠離現實的新的時空,在那裏,我有時把自己想象成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有時又把自己打扮成騎鵝旅行的尼爾斯……反正在那個自己虛構的時空裏,我不再自卑、不再無知,而是一個英姿勃發的快樂少年、自信勇敢的小王子……小人書再好看,也有看膩的'時候,心裏就非常渴望與新的文字接觸。因此,每學期發新書的時候便成了我的“節日”,新書,尤其是語文書剛發下來的幾天裏,我放學回家後,幫父母幹完那一點力所能及的農家活計,哪兒也不去,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裏,靜靜地享受新書帶給我的快樂……

往往是不出一個星期,新的語文書我就都啃完了,幾乎都能背下來,隨後就偷偷地把高我兩年級的、姐姐的語文課本拿來讀,也是不出一個星期就都啃個差不多了,再去當時的生產隊去尋找新的“獵物”……記得當時生產隊訂有《紅色社員報》、《參考消息》、《中國婦女》、《吉林青年》等報刊,我不管適不適合的年齡和口味,就都一股腦地拿過來讀,雖然是有些囫圇吞棗的意思,可也極大地開闊了視野、擴大知識面,有時生產隊的幾個未返城的知青在談論“天下大事”時,我偶爾也插上一兩句嘴,有時還大膽糾正他們一下,讓那些大人們對我另眼相看,並順口誇獎我幾句。這看似簡單而無心的誇獎,卻使我小小虛榮心得到滿足的同時,還讓我逐漸走出自卑的陰影。藉着大人們誇獎我的高興勁,我就乘機從知青們那裏磨着借幾本“大書”看看,如《水滸全傳》、《三國演義》等書就是那時看到的。現在說起來,真的有些可笑,看完《水滸全傳》,我竟以打賭的方式向生產隊一名姓孫的知青巧借他新買的、不捨得外借的《三國演義》。當時,我讓他隨意說出《水滸全傳》中一百單八將的名字或綽號,而我就能馬上說出這個人的綽號或名字,開始他根本不相信剛剛十一歲的我能有這樣的“本領”,就真的和我打賭。結果,他拿着書實驗了二十幾個,就極不情願地把《三國演義》精心地包好書皮借給了我……

就這樣,在靜靜的閱讀中,我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步迴歸到與正常孩子同步的軌道上來,有些地方還多少有些超越了同齡的孩子。因此,我小學學習生活也就出現了一個既可喜又有些可笑的現象:語文自不必說了,字詞、作文都還不錯,就是錯別字時常讓老師皺起眉頭;數學呢,凡是理解性的應用題,多難轉的彎我都能轉過來,並正確地列出算式來,可就是稍不注意就把得數算錯,所以我的成績總是班級的前幾名,就是很少有得第一的時候……

在小學老師的眼裏,我是一個非常聽話和愛學習的“好孩子”。因爲,我連學校根本不重視的副科——自然課,我也學得象模象樣。對於這類課,老師根本就不講,只在期末時走過程地上一兩節課,然後就開卷考試,即便是這樣,我也把自然課本上的知識掌握的很熟練,讓教自然課的呂老師頗爲讚賞,時不時就拿我做例子,說“處處留心皆學問”,還說知識不分主次,雖然自然課升初中時不考,以後不一定什麼時候用上……在當時一切都以升學率爲主的形勢,呂老師能說出那番話,是非常難得的,也對我的一生影響極大——後來,我雖然沒能通過高考升入大學,我也不是那麼在意,因爲我從未想過把自己培養成應付考試的工具,一心想真正學點能發揮自己才能、實現自身價值的東西。

可以說,小學的學習生活,開啓了我認識這個世界的一個最早的窗口,打開了我生命春天——鍛鍊了我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讓我養成了不斷學習、喜歡閱讀的良好習慣,爲我以後從事新聞、文學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回頭看看,我的小學生活就像一條清清的小河,在靜靜的閱讀中滋潤着一個鄉村少年最早的人生歲月,不僅讓那段歲月在靜謐的流淌中,昇華成一架催人上進的梯子,也流淌着一股無法言說的快樂,在我的人生記憶裏熠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