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憶西陵峽歸州江底的古城散文

憶西陵峽歸州江底的古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去過長江三峽旅遊的朋友,一定知道位於三峽大壩南岸的新縣城秭歸縣(茅坪鎮)。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從30公里的長江上游歸州鎮搬遷而來。也不知道如今在歸州鎮的長江水下,有一座古老的縣城-----秭歸縣。

憶西陵峽歸州江底的古城散文

三峽大壩截流以後,長江的水流表面上緩緩地流淌着,穿過了雄偉壯麗的瞿塘峽、巫峽,便到了位於西陵峽倚山臨江的秭歸古縣城,今天的歸州鎮。

秭歸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公元前三百四十年,屈原誕生於現今“三閭公社”的香爐壩。據《水經注》載:“秭歸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宅,雖畦堰彌浸,猶保屈田之名”;又說“縣北六十里有屈原故宅,壘石爲屋基”。《博物志》中也有關於“歸州有米田,屈原耕之於此,產百米似玉”的記載。至今,在秭歸的“三閭公社”還保存着屈原少年時期讀過書的.“讀書洞”、洗過臉的“照面井”以及“屈原廟”、“玉米田”等名勝古蹟。

屈原故里的秭歸城,座落於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城垣高大堅實,因狀如“葫蘆”,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由石頭壘砌而成,所以又叫“石頭城”。

據《水經注》載:秭歸城相傳稱之爲劉備城,是劉備徵吳時所築。在《三國志》裏,也有過劉備在秭歸活動情況的記載。蜀漢章武元年七月,劉備爲了報孫吳殺關羽之仇,不聽軍師諸葛亮的勸阻,執意伐吳。他親自統領大軍,在秭歸一帶活動了一年有餘,終因兵敗而逃魚復(今四川奉節),不久即病故於永安宮。這大概就是當年劉備在秭歸築城抗吳的情況。

但是,在此之前秭歸是否還有城呢?據酈道元所著《水經注》引《宜都山川記》載:“江水東徑一城北,其城憑什嶺作固,二百一十步,夾溪臨谷,據山枕江,北對丹陽城。城據山跨阜,週迴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都也。”前面所指的大概是楚城,後面所指的很明顯是丹陽城,這可能就是秭歸最古老的城了。

自劉備在此建城以後,晉、隋、唐等代均相沿於此設城,到了宋朝端平三年(公元一二九六年),元兵由北而南,打到這裏,秭歸城才從江北遷到江南的南浦。南浦又名南邏口,或叫南牛口,溪名南邏溪,即現在的窯灣溪。至今當地羣衆仍叫這裏爲東門頭,後面山上也還有殘留的城牆。

又據《元史. 地理志》載秭歸城曾遷至新灘,但因新灘地勢險峻,交通閉塞,未及修城便改遷白沙。

白沙又叫白沙市,即今舊州河。洪武初年遷城來此,城週三裏,門四,永樂、正統年間先後對州城進行過修葺,到了嘉靖四十年(公元一五六一年)由於“久雨基地陷裂,城倉傾圯”,州城重遷北江,在劉備故城的廢墟上,重建新城;至清代嘉慶初年,幾經重修的故城竟遭受兵禍,付之一炬。現在保留下來的“週五百四十二丈七尺,高一丈九尺”的秭歸城,是嘉慶九年所建、光緒年間重修的。

歷盡滄桑的秭歸城,江南江北,反覆遷徒,水患戰火,累遭破壞。未來重建此城,不知耗盡了人民多少血汗!到解放前夕,城內但見秀垣斷壁,瓦礫遍地;雜草叢生,一片荒涼。解放後,黨和政府大力從事了古城的恢復工作。以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五零年比較,僅房屋建設投資即增加二百五十倍。

今日的新秭歸城,生機勃勃,欣欣向榮。那一幢幢大樓四處聳立,把踞山臨江的古城裝點得更加美麗;郭沫若同志親筆題寫的“屈原故里”牌樓,紅柱黃瓦,吸引着南來北往的遊客;新城外茂密的桔林,鬱鬱蔥蔥。人們目睹那累累的金桔,飽嘗那陣陣桔香,能不追思那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能不吟詠着那千古絕唱的《桔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