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二元五散文

二元五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杏樹坪住着一位醫生,俗稱“二元五”。文化不高,所以識字也就不多。每天早晨,煮罐罐茶,拿一個饅頭,嘀咕嘀咕的慢慢細嚼慢嚥。中午就開門把脈,看病,晚上去小河邊散步,這些習慣,幾十年來都是如此。

二元五散文

原來他是衛生院的一名大夫,是響噹噹的一名大夫,因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做結紮手術時,出了點差錯,被衛生院辭退。後來就在衛生院門口自己開了一個門診。

二元五,從小家庭貧窮,給地主放過牛,放過羊。地主看到他誠實,就讓他跟上村子裏的一個老中醫學大夫,學習中醫。二元五因放過牛,對山上的各種草藥認識很多,人又機靈,腿腳勤快,老中醫非常看好。

後來,老中醫把自己的祖傳祕方都傳給了他,打破了傳內不傳外的規矩。二元五也懂眼色,每做一件事,都做到老中醫的心窩裏去,老中醫看在眼裏,笑在心裏。

二元五在老中醫的身邊得到了許多恩惠,比自己的兒子還多。老中醫就一個字一個字的教二元五寫字,如何開處方,如何炮製中草藥,如何調劑中草藥,如何把脈,如何行醫,如何看病人的生死徵兆……

這些,二元五,一點就通,掌握得很快。不久開始自己行醫治病,每治一個病人就好一個,名聲自然而然傳出了山外,上門請着去看病的人,來來往往,川流不息。說是二元五的法門好,是有根底的中醫。真是病人的福音,有病的人見到他就會好三分,妙手回春,藥到病除,用在他身上一點都不爲過。

隨着二元五的高超手藝被炒的很熱之時,鄉衛生院的院長,親自光顧茅廬,邀請他去衛生院工作。不去,考慮到自己一個人給病人看病,確實忙不過來,有時還要上門行醫,忙得很!去醫院,人多,人手齊,分工明確,不用下村上門去看病。這樣,他隨着院長,去了杏樹坪衛生院。

人都有幾年的鴻運,大概是他的鴻運過了吧,真倒黴!一次給一個婦女做結紮手術,恰恰遇到的這個婦女是一個葡萄胎,結紮手術後,一個接一個孩子生個不停。這下可不得了,原因是他拜師學的中醫,沒有上過衛生學校,不懂解剖學,找不出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人們只認結果,說是做了假手術。他有口難言,事實就在面前明擺着。

而後,二元五就被開除衛生院,還蹲了幾天監獄。監獄回來後,在衛生院的門口,自己修了幾間土木結構的瓦房,開起了中醫門診。

儘管二元五被開除衛生院,政治上有了先科,但是他的醫術在當地口碑還是那樣好。看病的人依舊很多,可能是思想上疲倦了吧,或是上了年齡,所以中午纔開門,老婆不停的督促,就是不早早開門。還很有理由,師傅說過,有福之人,睡到太陽一竹竿高,錢財放在自己的門口,也不會有人撿,遲早都是你的。

人們稱他爲“二元五”,是對他被開除衛生院後,懶的出門行診的譏笑。而他,久而久之,對這個稱呼也就慢慢默認了。

爲何叫二元五,不叫二百五,是有典故的。有一次,村子裏有一個重症病人,請他去看,他就慢慢騰騰,斯斯文文,不急不躁,有事沒事的,在旁的人都急死了,就是不忙。走到半路,說是忘記了拿上二元五的`路費,又跑回家取了路費,才又上路。這個事情傳出來,被人們爆料爲“要的請動×大夫,路費還要二元五”。後來,隨着年齡的增大,生怕去下村看病,免得給人病沒看好,自己病倒了,又給病人家庭增加負擔,這樣,來他門診就診的人越來越少。以致後來,人們把對他的稱呼又變爲“能到人鑽土,就是不請×大夫”。

二元五還有一個特點,看病喜歡冒險,對那些疑難雜症喜歡鑽研。有一個在市醫院宣判了死亡證書的病人,真讓他給治好了,到現在還健健康康。這樣,再一次掀起了對他的醫術的一片稱讚之聲。

雖然宣判了死亡證書,但人還沒死,就是等着死,無藥,無法可治了。病人的父母不是眼睜睜的看着自己孩子死亡,不可能。人都會做病急了亂投醫。他們把孩子的病情說給二元五。二元五說,市醫院都沒法子,我也沒法子,只有把活人當死人治,治到那兒算那兒,我也不能保證。

病人患的是化膿性腦膜炎。二元五知道,治療腦膜炎首選藥物是青黴素,可是青黴素不容易通過大腦表皮的那層油皮,如果能進入就會有奇蹟。二元五在這樣思考着。

最終,二元五想了又想,反正這個病人是無藥可治了,就當做一次實驗吧。二元五拿起十毫升的注射器,吸了一管青黴素,直接紮在中樞神經上,也就是後腦下端靠近脖子上的那個窩窩裏,慢慢注射。這可是要冒很大的危險呀,醫學上從來沒人這樣扎過針。二元五就做了。連續紮了一週,也特意調配了一些中草藥,每天煎着喝。一個療程後,病確實有了好轉,再治療了一個療程,病基本上痊癒了。這下,二元五就被傳爲神醫,與華佗媲美,與孫思邈並肩,與李時珍相提。

再次,二元五的門診火起來,可是他依舊中午纔開門,每天只看幾個病人,就早早關門了,去河邊散步。傍晚時分,看到他在小河邊散步的身影,顯得是那樣高大,與夕陽勾畫在一起,就是完美在組合。

人們又舊事重提,說要的請動×大夫,路費都要二元五。他聽到後,笑着說道,現在要請動我,就五元我都不去了。

二元五的疲沓性格,應該與歲月曆練有關。自從衛生院出來後,他仍就拿起聽診器,把脈,看病。用他的話說,行醫看病,行的就是醫道,“醫道就是仁道,仁者以醫抱怨”,他在踐行着這句話的內涵。

只是每天早上起來,煮茶,啃饅頭,然後開門,傍晚去河邊散步,幾十年了,這個習慣一直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