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些微開悟散文

些微開悟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好長時間沒有這麼激動過了,真的,我得到了一本好書---遙遠的救世主。

些微開悟散文

男主人公尚未出場,就看到充滿誘惑的鋪墊,看他的助理對他的評價吧: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認識這個人就是打開了一扇窗戶,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能讓你思考,覺悟。僅僅讀了三兩頁,我的眼球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該是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常常覺得奇怪,詩書浸染多年,自己心底裏竟不是那麼由衷的喜歡文質彬彬的書生樣的男人,反倒近乎飢渴的仰慕如書中智玄大師所評判的“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還有一氣住於身中,遊離心外---痞氣”一類的奇異之人,只因爲那樣的可遇而不可求,讓人思索,使人反思。

展卷重讀,唯餘敬畏,提筆沉默,原不是我淺薄之人可以評判的。自知無法解讀,惟願一點點靠近。一本好書,第一次讓我覺得讀的有些吃力,有些沉重,艱難的讀完第一遍,馬上開始重讀,依舊愛不釋手,這在我是絕無僅有的。

一直以來,我讀小說關注的只是人物的心路歷程,並不在意故事情節,這也是我喜歡原著而不喜歡由此改編的`電視劇的原因。那眼花繚亂的人物總誤導人緊隨了情節,不能細緻的把握人物情感的微妙。尤其是那能夠引起靈魂震撼的語言,往往如珍珠散落沙灘,撿拾很難很難。閱讀,爲了靈魂深處一種心靈的共鳴,一種情感的昇華,而不是僅僅陪伴他人的喜怒哀樂。

丁元英,傳統文化的叛逆者,怎樣一個集靜氣貴氣殺氣痞氣與一身的奇異,難怪開篇就評論他簡直不是人,真的。可是,再讓人歎服折服,再讓人震驚的傳奇,終究也是完美的虛構,不信人間有此人。縱然世間真的有此人,豈是我輩有緣得見。縱使能對面相逢,怕只怕對面相逢不相識,你唯一的反應只能是,擦肩而過,茫然不知。連一絲懊惱的機會都不給你,這又該是一種怎樣的悲哀,連仰慕都不能。自己竟是有些走火入魔了,不由幾分惶恐。

芮小丹,一位從小在法蘭克福長大的中國女子,僑居異國的邊緣感使她對主流社會充滿了天然的渴求。羨慕男女主人公那濃墨重彩的經歷以及令人唏噓的愛情故事創造出一種超然背叛的意志,而這意志是那樣的靜謐,清朗。

儘管,閱歷與才學的不足,使我有那麼多的不懂,可心底裏依舊溫馨的仰慕那一種氛圍,那能站在同一層次的溝通,那靈魂深處完美的統一。讀書,歷來不求甚解,也不以爲羞,真的,從不曾刻意的在意自己究竟讀懂了什麼,理解了什麼,只在乎讀出了什麼,與我的生命契合了什麼,僅此,足矣!

文化屬性,與我是一個極高深的話題。一直是簡簡單單的女子,對如此高深的話題真的無從理解。一直以來,關注的只是柴米油鹽的瑣碎,可多年的閱讀與潛意識裏不願自己流於膚淺,甘於膚淺,樂於膚淺,醉與膚淺,甚而耀與膚淺。多年迷醉的閱讀,今兒竟驚異的發現,自己原來不曾思考着閱讀,理性的閱讀原來如此沉重。忽然之間不敢再炫耀自己讀過多少書了,原來自己的閱讀嚴格來說竟是一片空白,讀書多年,竟是不會閱讀。

再一次想起一句話,無知者無所謂。在愚昧的包圍裏,知,有時是一種痛苦,無可言傳。甚而是一種屈辱,體無完膚。當靈魂不再輕飄,竟是壓抑的沉重。當你被怪異的眼神包圍,怎樣才能修煉到淡然。當靈魂不再輕飄,心底的沉重就又加厚了一層,孤獨也如影相隨,加深了幾許。你唯一的感覺是逃遁,不是聳言聽聞,故作高深,這是你不願承認也無法改變的事實。

暗自尋思,是該讀些哲學類書籍的時候了,從前,對那類書是排斥的,甚至有幾分瞧不起,自以爲是的以爲那是將活生生的生命歸納進僵硬的條條框框,製造木乃伊。而今想來愚昧的是我,一任嚴肅的生命爲輕浮的情感所驅使,爲所欲爲。摒棄理性是多麼荒唐的事情呀!

原來佛學竟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只可悟,不可學,一學就錯。讓自己沉澱下來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呀,而沉澱又未必能超脫。人人能入世,幾人得出世。沒有豁達的心境,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切只是紙上談兵。由簡單走向複雜,原來很容易。由複雜復歸簡單,意識中是一步之遙,竟如此艱難。

書認認真真的讀了兩遍,我依舊沒有明白自己從這本書裏接收了多少,只能說很震動,唯一可以明確的是,這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閒書。就連那不是主要人物卻是關鍵人物的閒散對話,都能傳遞出許多信息,這大約屬於語言的張力,審美信息的密度吧。比如,相思有多苦,古今的詩詞都說盡了。是女人就有貪嗔癡,沒有貪嗔癡的女人就是天國的女人。比如,隨緣惜緣不攀緣,比如……俯拾皆是。

細細品讀着文化屬性這個詞,似懂非懂,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讀着: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結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爲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幾分走火入魔了,還是早些抽身而退的好。已經有幾分孤獨,那更高深的孤獨原本不是我有能力涉足。本就幾分癡呆,難不成再添幾分癡狂不成。尼采有句名言:更高級的哲人獨處着,這並不是因爲他想孤獨,而是因爲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不由自嘲一笑,那麼我呢,當是懸空,連自己都不知道身在何處。

依舊幸運,也很驕傲,我終於學會了在思考中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