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碑前的佇立散文

碑前的佇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我印象中最常見的碑大概有兩種,一則是書法碑刻,二則是墓碑,在這樣的器物面前進行停留是需要有一些智慧和勇氣的,因爲當我們選擇了與之面對就必然伴隨着一種不由自主地強烈反思與深陷,當那種感覺奔涌而至的時候,我們的衝動和共鳴早已完全壓制了理智,剩下的便是久久不平的剖析、感懷、傷痛、覺醒,是對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這種由一方石碑帶來的豐富效應時常讓我們深感疲憊和掙扎,所以我們不得不反覆思量該如何與之面對。

碑前的佇立散文

最常見的石碑應該是墓碑吧,對於我個人而言,在這方面的感懷和思索是最多的。外公和奶奶病故之時,我分別處在中考和高考的前夕、沒有去到靈前盡一個孫輩的孝道,只是在母親的轉達中生生的吞下了這個消息,八年後的今天仍不敢細細咀嚼。高一的寒假我隨父母、舅舅一起回到了老家德陽爲外公掃墓上墳,儀式結束之後,母親轉身淡淡對我說了聲“留下看看吧,外公的墓碑上有你們這羣孫輩的名字,也包括你的。”

外公的墓距家中的老宅僅百步之遙,墳丘不大更算不得顯眼,唯一可辨認的標誌便是墓前的那座碑。碑呈青灰色,半米餘寬、通身與我等高,上面以仿宋字體刻寫着我外公的名號及他老人家兒孫們的姓名。這是外公離開後我和他的第一次相視,我看着外公的名字和我自己的名字,二者的以那樣近的距離出現在同一方青石之上,而被命名的我們卻不再親近。我不敢讓自己想得太多更不敢讓自己流露的太多,一次次緊皺着眉頭、祈求寒風賜自己一份冷靜,快速地離去又拂去眼角留下的淚痕。十分鐘前的掃墓中母親和兩個舅舅都落了淚,我不忍心再用任何一絲過激的行爲去強化這份痛楚,畢竟,比懷念更重要的事情是讓存在的親人更加幸福和快樂。

今年除夕前後,在老家德陽閒步間找到了從未留意過的一個墓羣,離老宅只有一條馬路寬的距離。墓羣佔地僅千餘平米,卻豎立着數十塊形狀各異的大小墓碑,與外公隆起的的`塋包不同,這裏的墓葬佈局更像是一座陵園、真正的標識只有那一塊墓碑,碑上寫着故去之人的名號、親屬,碑後或有一則數百字的碑文。我心中的蒼涼要比悲傷來得多些,縱橫數十載最後容身不過數尺之地,閱盡春秋事值得一提的精華不過一石文,而那些連碑文都“不值得”

一寫的人最重要的符號只剩下兒女尊稱的一聲“顯考”二字了和這一座被盼望永垂不朽的石碑,這也足以成爲許多人生命最崇高的理想和歸宿,如果生命的價值註定與一些華麗的字眼無緣,那就盼着兒孫在每望自己墓碑時可以感念垂淚。

較之墓碑的特定作用,在碑的概念和範疇中更爲常見和重要的部分應該是普遍意義上的紀念石碑,將這樣的現象放在墓碑之後談論是有必要的。廣義上的碑刻即是將書法作品刻寫於石碑之上,書寫之人筆走龍蛇、墨潤黃箋,再由刀斧之匠鑿諸青石,如此便將文字之形與文中之韻全然雋永。如果說墓碑祭奠的範圍還僅僅侷限於至親遠祖,那碑林之中的石碑供奉的就是我們這個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原點,當然,這樣的緬懷和追思需要付出的精力、心思以及情操要遠遠比墓碑之上稱呼一聲“顯考”要多得多。所謂碑林,從通俗的角度理解就是石碑聚集之處,所集石碑內容皆是歷代書法名士所寫的,許多地方都將這樣的展示作爲人文特色的重要部分,故而中國被稱之爲“碑林”的地方實在是不少,有些只是某處大景點之中的一角小小附屬、不及西安碑林藏品之九牛一毛,有些只是近來十年爲了增加自認爲的文化底蘊而趕工修立的。我爲題字之人而景仰,更爲集碑之人而感動,題字之人所題之詞往往看重內容而“輕”於形式,正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微醺揮灑而非端正刻意而爲,故而這些“隨意而爲”的筆墨珍寶是需要靠後世代代呵護才得以流芳千古,顯然,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許多人是付出了頗多的艱辛和心血的。即便這樣的設立有時確實帶有幾分面子工程的功利和淺薄,至少值得欣慰的是人們還覺得尊重文化是一件光榮和值得“炫耀”的事情。

懷謙卑之念立石爲證,是所謂碑。立下的石鐫刻着我們的思考與回憶,以及有此二者交織形成的那些有關根本命題的探索與追逐,回味着過往、探索着未來,二者的就在這一方青石之上作出最完美的凝結與衍生,走得太久便應該停下看看、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