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炎炎夏日話收割的散文

炎炎夏日話收割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小暑已過,大暑將至,這就意味着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就將開始啦!俗話說:“小暑出谷,大暑立肉。”

炎炎夏日話收割的散文

早稻成熟在即。要是在以前,再過幾天我的家鄉——江南農村就應該開鐮收割了,這可是農民兄弟最辛苦的時候。這個季節在公社化時被社員們稱之爲“雙夏”(夏收、夏種)或“三搶”(搶收、搶種、搶管)可如今,這兒已經很難再看到一棵稻苗,新城區的崛起,讓世代種田的鄉親們都成了工人、商人、閒人、享受社會保險的有福之人……

如果孩子們想要知道燒出雪白大米飯的稻穀是怎樣收割進來的,那場景恐怕只有到設在郊區的“農家樂”樂園或電視畫面裏去尋找了。習慣了機械化、電氣化的先進操作,恐怕很難想象出當初種田人爲收割稻穀而揮汗如雨的艱苦情景啦!

從手握砂尖一株株地割稻,用原始的稻桶到腳踏打稻機再到電動打稻機脫粒,直到聯合收割機,這一次次進步其實正好反映瞭解放前後農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解放前以及解放初期,我們家鄉收割水稻用的就是砂尖和稻桶:砂尖長約一尺,成彎月形,凹面有鋸齒,握手處裝一個粗糙的木柄,用來一株株地割稻;而稻桶,上大下小,有底無蓋,是一個長、寬各約1,5米,高約1米的倒梯形。全部用木板製成,以竹隼拼接;底下裝有兩條兩頭微微上翹的木檔,俗稱“拖泥”,爲的是在拉動稻桶時減少稻桶與稻田之間的摩擦力,同時減輕對壓在稻桶底下作物的傷害,(那時,我們這兒種的都是間作稻,就是早稻成活後,在中間插種晚稻,所以當收割早稻的時候,稻桶底下就壓着晚稻;而晚稻收割時田裏又生長着草子)桶體上端的四角伸出四個拉手,供打稻人移動稻桶時推拉。與稻桶搭配使用的還有稻牀和遮攔:稻牀扣在稻桶正面的內側,上端是一根硬木,下面一條條竹片呈45度角斜着固定在木框上,互相間隔約一寸左右,這樣稻把打在稻牀上就容易脫粒;鄉下人形容怕老婆的男人時就會說:你昨夜跪稻牀了吧。(這可比搓板痛多啦)遮攔也是用篾片編織而成,高高地圍在稻桶的左右和後方,其目的是不讓打下來的穀粒飛到稻桶外面。有的人家還會在稻桶前面掛一隻用粗麻布做成的稻桶下巴,用來收拾從前面濺出來的穀粒。

收割早稻的時候,勞動力是非常緊張的,稻穀成熟了必須及時收割,否則很容易倒伏、掉粒;再加上那時正是“風水”(老年人把颱風叫做風水)易發的季節,一定要搶時間,不然可能“籽粒無收”。而本地的壯勞力就那麼幾個,所以好多人就會到城裏去叫割稻客。(那時的割稻客大都是象山人,據說他們那兒的農事剛好和我們錯開)

割稻客一般兩人爲一組,先分頭割好一個稻把,然後捧住稻把來到稻桶前,你一下、我一下,“叮!蓬!叮!蓬!”很有節奏地交替着甩打,打一下還得抖三抖,把留在稻把中的穀粒抖下來,不然穀粒就會滿天飛啦!一天到晚就這樣割啊打,割啊打,周而復始......收割早稻一般每天都是五更起牀趕到田頭,藉着黎明的曙光開始勞作,因爲那時涼快,中午烈日當空得休息一會再出去幹活,直到摸黑回家。間作稻田裏收割是很辛苦的,不但流汗,還得流血。因爲晚稻的葉子很鋒利,人在其間勞作,手臂和大腿會被它割出道道傷痕,還會長稻葉LEI,汗水一漬就奇痛難當。

稻桶除了用來打稻,閒下來的.時候,就用作儲存稻穀的小糧倉。另外它還有一個大用場,那就是村裏邀請戲班子演戲的時候,如果沒有戲臺,就得請它幫忙啦,大家都把稻桶背出來,整整齊齊地倒扣在廣場上,再鋪上木板就成了最結實的戲臺。

互助合作化之後,翻了身的農民由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組成了互助組、初級社,進而組織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雙輪雙鏵犁、華東犁等新式農具相繼出現,腳踏打稻機也漸漸替代了稻桶。稻桶沒了用武之地就靜悄悄地被擱置在房間的角落裏,成了儲存稻穀、礱糠、細糠的小倉庫了。

我最早看到的打稻機是單人打稻機。猶如四四方方的木桶一隻。底下還是釘有兩條拖泥,原先安放稻牀的地方裝上了一個滾筒。滾筒的兩頭是兩片圓形的鑄鐵片,鐵片外圓處每隔一定距離就鑲有一條約一寸寬的的木條,木條上交叉釘着倒V型的粗約三毫米的鐵絲,厚鐵片的中心用一根鐵條作爲主軸,主軸兩端通過軸承固定在稻桶上,主軸的一頭裝有小齒輪,小齒輪剛好和一個大齒輪齧合,大齒輪通過曲軸連接着踏腳。打稻的人踩動踏腳通過主動輪帶動從動輪和滾筒一起轉動,由於大小齒輪的傳動比,滾筒的轉速就會相當的快,這樣就很容易地把穀粒打了下來。

使用單人打稻機時兩個人你割稻時我打稻;我割稻時你打稻,輪流操作的確減輕了一定的勞動強度,但是由於只能一個人打稻,效率還不是很高,而且稻桶容積太小,不一會兒就得出籮頭(把穀子從稻桶畚出來就叫出籮頭),十分麻煩,同時由於只有二個人操作,搬動也不方便。因而很快就被雙人打稻機所替代。雙人打稻機不但容積擴大了四倍,而且可以兩個人甚至三個人同時打稻,踩踏腳也相對輕鬆了許多,在移動機子時可以有兩個人在前面拉,還有兩個人在後面推,有時在桶體底部生兩條繩子,再由幾個人一起拉,這樣移動就很方便。五六個人輪流着打稻效率就比舊式稻桶和單人打稻機提高了很多。很長一段時間它就成爲生產隊的主要脫粒工具。從這以後打稻就不再單單是男勞力的事了,女社員照樣邁入了這一行列,割稻、打稻也不再是割一個稻把打一個了,而是割的割,打的打,分工更加明確,好多半勞力(如老人、小孩)都可以拿着沙尖去割稻。既加快了收割進度,又讓勞力較弱的社員增加了收入。

隨着農村電氣化的不斷普及,電動農機具越來越多,抽水機和電動打稻機猶如雨後春筍,迅速地在廣大農村得到了推廣。只要在原先的腳踏打稻機上安裝上一臺電動機,去掉踏腳,然後再將齒輪換成鑄鐵的從動輪,用兩條三角皮帶與電動機上的主動輪連接起來,一臺電動打稻機就組裝成功了。不用請專業的機械電器人員,生產隊的土木匠都能獨立安裝。一條或者幾條一百米、五十米長的電纜是電動打稻機的必備附件,因爲電力剛通進農村的時候,低壓線的配置是很少的,在田野上沒有幾根電線杆,引落線和插座就綁在電線杆子上,一個三相插座附加一把閘刀,電纜的一頭插在引落插座上,再將電動打稻機的插頭插進電纜另一頭的插座裏。如果要脫粒的稻田離電線杆很遠,就得連接好幾條電纜,接上電以後開啓倒順開關滾筒就會飛速地旋轉起來,社員們只要站在機子前雙手緊握稻把不停翻動就可輕鬆脫粒,再不用汗流浹背地用腳拼命踩動踏腳驅動滾筒了。這樣不但打稻的人勞動強度減輕了不少,而且,由於打稻不再十分吃力,其他彎腰割稻的人時間長了感到很累時也可以換一個崗位上來打打稻,讓體力得到適當的調劑。唯一讓人不安的就是由於當時大家的文化水平不高,有關電的知識太少太少,再加上拖在稻桶後面那一條條長長的電纜以及插頭、插座等等常常會破損、鬆動、進水等等諸多不安全因素,因而觸電事故屢有發生,不少地方還死過人。我本人就被電着過一次,那是因爲一條電纜的插座連接鬆動,不停地在碰觸火花,我關了電動打稻機,自己跑了一百米將閘刀關掉,然後回來拆開插座,重新接線,正在我小心翼翼地操作時,突然一股強大的電流將我擊到在地,幸虧倒地時連接插座的電纜被稻桶勾住而脫手,這才撿回一條小命,這一擊,讓我整整休養了兩個多月。後來查明原來是一個挑籮頭的社員看見閘刀沒合上,就自作主張地推上了它。社員們嚇壞了,從此以後,有人修電器,就派一個人管着閘刀。不過隨着社員素質的一步步提高,專業電工的逐漸成長,設備的不斷改善,後來還裝上了觸電保護器,這看不見摸不着的電老虎就不再那麼可怕了。

當我離開農村的時候,電動打稻機也已光榮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聯合收割機。

我想現在還辛勤耕耘在希望田野上的農民兄弟們一定用上了更先進的農業機械了,真誠祝願他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