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春遊馬嵬驛散文

春遊馬嵬驛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說起馬嵬驛,令人不由地想起“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的楊貴妃,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的名句,勾起我想去那裏看一看的慾望。

春遊馬嵬驛散文

馬嵬驛位於興平西北23公里處,是朝廷傳遞宮廷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和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馬嵬是東晉時的武官,曾在此地築城守衛長安,後人爲紀念他就以馬嵬驛命名此地。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攜楊貴妃倉皇西逃,途經馬嵬驛時,御林軍譁變,硬是逼着他下令以綾絹勒死了年輕三十八歲的楊貴妃,演出了一場震撼千古的悲劇。當地人傳說楊貴妃死後,精氣不散,墓冢的黃土變白了,有一民婦好奇,就用墓土搽臉,誰知臉上的黑斑去掉了,面部肌肉變得出其細膩白嫩。消息不脛而走,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遠近婦女們爭相以土搽臉,連外地的來此地的人也要帶包土回去。於是,墓冢越來越小,儘管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去光。爲了保護墓冢,只好用青磚將其包砌。傳說歸傳說,這或多或少反映出人們對楊貴妃之死的同情。

登上一道塬的黃土高坡,便可見青磚砌的驛站城牆,雄偉的城門大開,威武的衛兵盔甲明亮,執戟守在城門前,迎接着來自四方的遊客。進入驛站,“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巨幅御賜牌匾分列兩邊。

整個驛站依溝道地勢高低起伏而建,錯落有致,整潔的'鄉間小道穿梭其間,那一個個豎立的靑石拴馬樁,述說着一個又一個久遠的歷史故事。那飄逸的飛天女神鵰塑,凌空飛舞,有弄簫的,有吹笛的,有反彈琵琶,有敲銅鼓的,個個栩栩如生,維妙維肖。一陣激昂的樂調不時飄蕩在空中,古戲樓上,幾個老藝人正抖擻精神,爲遊客們吼着秦腔。茶樓前,一位戴着圓坨石頭鏡的老頭,侃侃而談,引得無數遊客爭着與其合影留念。依崖而建的土窯洞,配上了蠟黃的木門窗,貼上了紅紙窩花,留在孩時記憶中的鍘刀、背籠、架子車、織布機、紡線車、木風箱、馬車,一個個復活在眼前。端詳泥塑,手摸根雕,細觀石刻,關中民俗風情一覽無餘。

小吃街一家家幌子迎風招展,門前懸掛着的紅燈籠活似一粒粒成熟的紅櫻桃,青色屋脊,飛檐翹角,笨拙的方桌、長條的凳擺滿了店鋪裏外,女老闆穿着碎花小衫,男老闆穿着一身灰衣,由於遊客過多,想吃飯還得排隊。關中風味小吃,自然少不了羊肉泡、油潑辣子、奤奤面、辣湯餎鐒、油炸麻花、涼魚涼皮、豆腐腦、鍋盔牙子、攪團,關中小吃想吃什麼就有什麼,無不令人嘴饞流涎水。

出南門,沿高幹渠步行五百米,便來到老子傳經講道的黃山宮。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從四川返回長安,途經馬嵬驛時,曾在黃山宮朝拜老子,並在院內親手植槐樹一棵,雖已過了將近一千三百年,古槐至今仍然枝繁葉茂,稱爲“太上槐”。

以馬嵬驛站爲核心,在古遺址上建造的馬嵬驛關中民俗村,將現代藝術與歷史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一方面保存了關中民俗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爲廣大遊客提供了一個休閒好去處,同時還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解決了部分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可謂一舉多得,2014年被咸陽市政府列爲重點推廣模式。從這點說,馬嵬坡民俗文化體驗園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關中大地必將出現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體驗園,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定會向鄉村流動,農村人一窩蜂涌向城市的現象終會成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