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可愛的古人的優美散文

可愛的古人的優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5W 次

要說這古人的可愛之處,還是先給大家講三個故事吧,都是取自元雜劇。

可愛的古人的優美散文

第一個故事叫《迷青鎖倩女離魂》,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鄭光祖的代表作。張倩女與王文舉曾被雙方家長指腹爲婚,倩女長到十七歲時,王文舉造訪張家,欲申婚約。可張母以“俺家三輩兒不招白衣秀士”爲由,不準成婚。王文舉只得上朝應舉,誰知倩女一見了王文舉,就已神魂馳蕩,芳心暗許。倩女並不指望他駟馬高車顯榮耀,生怕他中舉後戀着京城奢華,媒人攔住馬,新婚燕爾在別家門下。倩女憂思煩惱,恍然成疾,一臥不起。魂魄竟悠悠脫離軀體,千里迢迢追隨文舉,文舉見到倩女後先是震怒,認爲“聘則爲妻,奔則爲妾”。倩女私自趕來,有傷風化。倩女柔腸百轉,傾訴道:“只道你急煎煎趲登程路,元來是悶沉沉困倚琴書,怎不教我痛煞煞淚溼琵琶。有甚心着霧鬢輕籠蟬翅,雙眉淡掃宮鴉。似落絮飛花,誰待問出外爭如只在家。更無多話,願秋風駕百尺高帆,盡春光付一樹鉛華。”文舉終於不負所望,高中狀元,衣錦還鄉。他修家書一封,告知岳母,將於小姐一時回家。家中病榻上的倩女以爲王文舉已另有所娶,悲慟欲絕。“愁心驚一聲鳥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飛。”文舉帶着倩女的魂魄回家後,魂魄又被張母誤認爲妖孽,魂魄與倩女的軀體合爲一體,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這正是沒揣的靈犀一點潛相引,便一似生個身外身,一般般兩個佳人:那一個跟他取應,這一個淹煎病損。都只爲“倩女離魂”。

第二個故事叫《王月英元夜留鞋記》,相國寺西胭脂輔有個賣胭脂的叫女子叫王月英,年方十八。洛陽秀才郭華遊學於此,可惜科場不利,屢屢落榜。郭華常和這個賣胭脂的小娘子眼去眉來,兩人大有顧盼之意。一次,趁着月英母親不在,月英脫梅香給郭華傳信,約今夜元宵佳節在相國寺觀音殿中相會。梅香初時有些懼怕,月英便舉例激勵道“卓文君駕香車歸故里,漢相如到他鄉發志氣。薜瓊瓊有宿緣仙世期。崔懷寶花園中成匹配。韓彩雲芙蓉亭遇故知。崔伯英兩團園直到底”。誰知郭華被朋友拉去多喝了幾杯酒,書生不勝酒力,在觀音殿內睡着了。等月英來時,郭華已醉的不省人事。月英便將香羅帕包着一隻繡鞋,塞在他懷中,以爲表記。郭華醒來,大悔緣薄分淺,怠慢了月英。竟吞汗巾自盡,氣噎而死。書童以爲是相國寺的和尚害了郭華性命,便擰着去見開封府尹包拯。莫怪,此包拯非彼包拯也,要知道元雜劇中包公是個普遍化的意向,或平易近人、解民倒懸,或膽小怕事、優柔寡斷,或剛直不阿、近乎神人,而《留鞋記》中的包公,在審批王月英時道:“你還不實說,左右選大棒打着者。”王月英禁不得這吊銬和繃扒,供出了和郭華的私情,包公怪道:“你是個閨女也,不合和他私通。”月英觀看郭華屍首時,發現他嘴邊有一塊羅帕角,將那羅帕扯出,郭華悠悠醒轉過來。原來觀音菩薩鑑於郭華與王月英有前生夙分,姻緣未成,年壽未盡,合不該吞帕而亡,便命相國寺伽蘭吩咐鬼吏小心看護,休得毀壞郭華屍體。七日後還魂,與王月英永結夫婦。真相既然大白,包拯爲二人做主,結爲夫婦,了卻夙願。

第三個故事叫《薩真人夜斷碧桃花》,廣東潮陽縣縣丞張珪之子張道難,與知縣徐端之女徐碧桃,曾有婚約。三月十五日那天,張珪請親家來慶賞牡丹。不想張道南的白鸚鵡飛到了知縣家花園去了,張道南並不知情,翻牆過去尋鸚鵡,正巧撞到碧桃。二人雖有婚約,卻是初次見面,不由得心旌神搖。“我擎着個笑臉兒將他廝問候,他陪着個小意兒和咱相趁逐。”不想徐端和夫人尋碧桃不得,忽見女兒和一男子在後花園中卿卿我我,不由大怒,碧桃竟羞悔至死。但一靈真性不散,做了個虛飄飄的惡夢兒,捱不出悽悽涼涼運。魂魄又悠悠尋到張道南,假做鄰家之女,與張道南相會。張道南因此染病不起,張珪擔心兒子,請來道者薩真人,捉住了碧桃鬼魂。薩真人獲悉碧桃與道南有五百年姻緣,合該做夫妻。待教碧桃還魂,可是屍首久已腐爛。剛好碧桃的妹妹玉蘭暴病亡故,便借屍還魂,與張道南結成百年之好。

讀完這三個故事,你有沒有發現一些古人的可愛之處呢?單說這三個故事,《倩女離魂》讓人擊節扼腕,《留鞋記》讓人會心一笑,《碧桃花》讓人唏噓感嘆。古人至情至性,倩女爲追尋愛人,魂魄恍然離體而不自知,飛越千山萬水,一會家縹緲呵忘了魂靈,一會家精細呵使着軀殼,一會家混沌呵不知天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如倩女者,可謂情之至也。古人也是愚的可愛,《碧桃花》中的碧桃,因被父母撞見和未婚夫幽會,羞愧至死。《留鞋記》中的.郭華,因醉酒錯失與心上人的約會,竟吞羅帕自盡以謝美人之恩。另有尾生與女子期於樑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西廂記》中張生在佛殿初遇崔鶯鶯,驚歎於鶯鶯的美貌,大呼道“我死也!”還口不擇言的自報家門:“小生姓張,名珙,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正月十七日子時建生,並不曾娶妻。”如此情癡,令人捧腹。

若說唐詩宋詞是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能讓人胸間蓄水,心底植竹。元曲便是窩頭白乾,讓你如飲烈酒,如嚼大蒜。非要你讀到暢快淋漓,汗流浹背方可。其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想起一首叫做《從前慢》的詩: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着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