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淶灘古鎮遊記散文

淶灘古鎮遊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2017年10月28日,適逢重陽佳節,應六姊獻梅之邀回合川。是日,秋日朗朗,金風送爽,於是偕妻生菊並七姊獻霞、六姐夫光明同遊古鎮淶灘。

淶灘古鎮遊記散文

沿渝武高速驅車三十餘公里即到古鎮。古鎮外一條筆直的大道直通城門,兩廂皆商鋪,道中擺放着一溜兒簸箕,盛着商家晾曬的陰米(糯米蒸熟後晾乾,可煮粥,有暖脾、補中益氣等效用)。米粒飽滿軟糯,色澤雪白如珠,溫潤如玉,引無數遊人駐足欣賞。

步行百餘米,即到城門。城高約10米,皆赭石砌成,牆石大小不一,或長或方,皆風蝕斑駁,古貌依舊。城門上有石匾,書“衆志成城”四個楷體大字。城牆上有城樓,樹枝掩映之中可見紅柱黑瓦,飛檐翹角。橫樑上懸一黑匾,書“淶灘鎮”三個金色大字。

進城門即入甕城(古代爲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說是城,其實也就五六十平米。其內陰暗潮溼,四周皆高牆,與城門互通,有箭樓、門閘、雉堞等。有請君入甕,甕中捉鱉之意,果真名副其實!

沿甬道進內城,頓覺豁然開朗。三米見方的街衢,條石鋪路,經時間長久的打磨,道路雖凹凸不平,卻無半點鋒棱,石質間隱隱可聞歲月幽遠的迴音。兩側瓦舍井然,高低錯落。商鋪林立,貨物雜陳。食鋪則臨街設置廚房,食材都整齊羅列山集,或水靈的時蔬、或美味的'山珍、或鮮活的魚蝦、或金黃透亮的臘肉。有更甚者,爲招徠食客,竟於門旁懸掛整片的臘豬,紅光油亮,香味撲鼻,煞是誘人。

城內屋舍皆磚木夾牆,毗鄰而建。盡顯原滋原味的鄉土風情,全無矯揉造作的斧鑿痕跡。初出門洞,迎面有二層木樓聳立,形如堡壘,屋頂青瓦泛灰,木牆紅漆斑駁,檐下和門廊掛着兩排十餘個褪色的紅燈籠。屋門洞開,門上有匾,匾曰“城中樓”。木樓雄踞道路中央,儼然一個大腹便便的沒落貴族模樣,雖然沒落,卻依然顯得盛氣凌人,氣度不凡。街道至此一分爲二,呈八字形向兩邊延伸進幽幽的古鎮深處。

我們從右邊街道漫步而行。時近下午,漸進深處,遊人漸行漸稀。商鋪的主人也有些慵懶睏倦,見有客至,也只是懨懨的、習慣性的招呼,客人走後,便又困坐於一角。行約數百米,兩側屋前、檐下或臨街的內廊欄杆上,有了頗具匠心的花草裝飾,紅花綠葉給暮氣沉沉的古街增添了一抹亮色和生機。不覺間,我們就到了文昌宮。

文昌宮以約三米高整石爲門柱,門上掛“文昌宮”金字黑匾。入門有一庭院,樹木蔥蘢,金桂飄香。靠門一側有二層木製戲臺,橫樑和臺柱都精雕細刻,山水人物栩栩如生,雖年代久遠,油漆剝落,但人物神情姿態依然清晰可辨。正對戲臺有一大殿,掛“大成殿”黑匾,至聖先師孔子像居中,神態慈祥不踞;兩側分列四弟子像,面容恭敬謹慎。旁邊有建於清同治五年的木牆,牆上鐫刻小楷文字,字體端莊雋秀,一一可辨。庭院左右爲廂房,現闢爲辦公之所。

出文昌宮往右,沿石階而下,就出了城門。城外爲一片開闊的莊稼地。再往外,清澈的涪江碧綠如帶,緩緩流過。沿城牆腳往左,片刻可到二佛寺的下殿——二佛殿。

二佛殿爲三檐歇山式建築,依山而建,全殿爲摩崖造像龕窟。據載:該殿石刻總面積約700餘平米,共計218龕,造像1670餘,密集於北崖、南崖、西崖三面,最大者高12.5米多,最小者只15釐米不等。主佛面江端坐,頭盤螺髻,面帶微笑,體態豐腴,袒胸束帶,左手撫膝,右手作法指狀。其餘諸佛環拱屏列,作斂眉恭聽狀。沿臺階環佛而上,就到了二佛寺上殿。

上殿坐落於鷲峯山頂。因新近修繕,整個建築羣煥然一新,殿宇氣勢宏偉,金碧輝煌,殿宇呈四合院佈局。院中央有三層塑像高聳,底座由蛟龍、力士、金剛諸神託舉一蓮臺,臺上四菩薩面向東南西北四面背向而立,各自左手託一小蓮臺,右手自然下垂。菩薩頭上再累一蓮臺,釋迦摩尼佛盤曲端坐其上,左手平放胸前,右手微舉,手指作蘭花狀。菩薩佛祖皆着金衣,熠熠生輝,光彩粲然。上殿另有宋代以來碑記無數,史料價值不菲,不能一一詳述。

出大門往右,有淶園,園中有池,時近深秋,池中殘荷皆枯枝敗葉,不忍熟睹。臨近黃昏,夕陽西墜,我們由此匆匆出城而別。

(後記:淶灘古鎮其實應該叫淶灘古寨,始建於宋,至今已近千年。古寨三面皆懸崖峭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是重遊,故所記有以前所見所感。是爲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