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永遠的楊家河散文

永遠的楊家河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六月是生命恣意彰顯的季節,濃綠把楊家河嚴實地包裹着,至南而北曲折蜿蜒,像一條養精蓄銳的綠龍,匍匐於溝底!河兩岸是大片緊密相連的經濟林,板栗樹、核桃樹、花椒樹遍佈其中,青澀幼稚的果實在陽光下探頭探腦、若隱若現,樹木繁茂葳蕤,一派生機無限的山鄉美景!

永遠的楊家河散文

河岸的坡上零散的住着幾戶人家,房屋隱匿在樹蔭裏,露出青灰色屋脊,庭院裏偶爾傳出雞鳴狗吠的聲音。天藍地綠,陽光普照,空氣清爽,濃蔭匝地!我們一行穿梭在樹蔭下,或絆倒,或尖叫,或吟唱,或交談,一路前行其樂融融,感覺一下子好像走進了水墨畫之中!

楊家河名不見經傳,卻在我的家鄉流淌千年萬年。它,曾經是我童年時代的親密樂園,歲月茫茫、歷經滄桑,如今我把它早已安放在自己靈魂最柔軟最深層的地方。——楊家河是家鄉的守護者,護佑着一方水土繁榮昌盛,楊家河是家鄉的母親河,滋養着一方子民繁衍生息!多少年來,爲了生計我常年在外,很少有回到家裏看一看的時間!恰好有朋友提議想出去走走看看,驀然間,我就想到了偏遠的家鄉,想到了家鄉的楊家河畔,更想到了家鄉的一草一木。

陳老師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她才思敏捷、氣質高雅、活躍熱情,不管是在生活裏還是工作中,具有超強的凝聚力、號召力和親和力。陳老師鼓動自己丈夫充當司機的角色,又誠邀愛好攝影的曹大哥一路同行,給我們拍照留影!

我們沿着橫攔渠向東北方向喁喁前行,說是“渠”,其實只不過是一條淹沒在草叢中的小路而已!這條路位於河畔西面的半坡上,南北走向,蜿蜒曲折。記憶中,這條路十幾年前還是比較寬敞的,那時我家在河畔有二畝多承包地,夏收時節父親總會把割倒的麥捆裝在架子車裏拉回來。沒想到,幾十年一晃而過,家鄉變化竟然如此之大,不由得感慨萬千:幾多春秋又歸來,世事變遷景色怡,物是人非心裏憾,曾經坦途已荒蕪!

站在逼仄的小道上,楊家河的全貌一覽無餘,婆娑搖曳的樹葉怎能遮擋住探尋、驚喜的視角?楊家河水庫靚影倬倬,水面如鏡,藍天、白雲、青山、村落被攬入懷中,間或泛起粼粼的波光非常耀眼,那是魚兒浮出水面、嬉戲遊動。水庫的邊沿處,有幾簇穿着花花綠綠的人們,那是執杆垂釣的城裏人!

拐過一個彎,繼續前行,看到路中央停放着一架微型手推雙輪車。走近了,纔看到車子上架着兩個蛇皮袋,裝得鼓鼓囊囊,也不知裏面裝的是什麼。正疑惑間,從草叢深處走出一位六七十歲的農婦,她說眼下艾葉暢銷,捋回家曬乾,每天都會有人上門來收購!艾葉是普通的藥材,在我的家鄉艾蒿非常普遍,田間地頭到處都可以見到,它具有其他藥材不可替代的功效!心同一理,此刻,我想到了那些留守家園的父老鄉親們。他們土生土長,命運如同草芥一般,長期忍受着貧窮的困擾和煎熬,卻無怨無悔、欣然接受,爲漂泊在外的遊子撐起安放心靈的美麗家園,真是功勞苦功高,令人欽佩尤嘉!這位大娘清晨出門到正午時分,汗水溻溼了衣背,汗漬弄花了容顏,一副風撲塵塵、疲憊不堪的樣子,我們不忍心再打攪她,也就匆匆繼續前行!

楊家河的源頭在秦嶺的大山深處,是由幾條小溪匯聚而成,汩汩流淌,終年不息。河的上游有一處地方叫白馬廟,我很小的時候,曾經跟着父親去過一回,到那兒割了幾捆野生蘆葦。我在家鄉成長了幾十年,知道每一坨地方的名子背後都會有一個故事!清楚的記得,我在那兒見到了一處房廓(遺址),一直在想之所以叫“白馬廟”,或許很早以前那兒確實有一座廟,並且住廟的和尚最少有兩個,一個姓白一個姓馬吧!

多少年來,我一直沒有機會親臨楊家河,現在攜朋友同遊,記憶中的路徑已被荒草淹沒。乾着急,卻不可通達,那處“黑水潭”依然歷歷在目!老人們說“黑水潭”是民國時期水磨房的遺址,當時也算是一處繁華之處,十里八鄉的人們用騾子馱着糧食來這兒磨面!我小的時候,水磨房卻早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水潭,水面總是墨綠墨綠的!三伏天到了,我和小夥伴成羣結夥,總會來這兒脫衣服,“噗通噗通”跳進水裏盡情嬉戲!

黑水潭往北走不多遠,就有一條大溝橫亙眼前。這條溝叫楊家大溝,溝底狹窄幽深,兩面坡呈階梯狀上升。東北方向的那條坡最上邊寬闊平坦,一望無垠,自古以來人們都叫它楊家樑。該處明清時期很有名頭,當時,那兒建有一座天主教堂,並且是在梵蒂岡教皇輔佐中樞備案登記。當時會口的名字是“新寨”,幾百年過去了,現在我們那兒的會口依然沿用着當初的名號。風雨滄桑幾百年,教堂幾經變遷,如今已經矗立在我們的村子了,富麗堂皇的歐式建築風格,雄偉壯觀,大氣恢宏!時至今日,也沒人說要改一下會口的名號,想起先民代代傳承的謙卑,以及大智若愚的智慧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我倒覺得把“不忘初心”這個詞用在這兒是最貼切不過了!

好多年我沒有去過楊家河水庫了,現在眼前草木蔥蘢、綠莽莽一片,竟然忘記了去那兒的路徑,我們只能站在坡塬上眼巴巴地遠眺那一汪綠水!楊家河水庫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國家和集體出資近乎兩百萬元,全民義務勞工,有效庫容44萬立方米、灌溉良田四千餘畝。小孩子們愛湊熱鬧,記得當時那種大幹快上、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依然歷歷在目!正在回憶往事之際,曹大哥招呼我們照相,選的`背景就是近在咫尺,卻不能到達的楊家河水庫!

我的家鄉是典型的淺山區地貌,坡坡坎坎交錯,溝溝卯卯相連。正午時分,我們一行都感到了疲憊,於是便匆匆返程。

關於這次接待的中午飯,前天就有安排,起初我準備回家給朋友們做地道的家鄉臊子面,在電話裏商量時,黎老師卻說吃什麼臊子面,就用土竈打的麥面攪團最咥活!大家意見統一後,我就給母親打了個電話說了一下情況。母親聽了非常高興,提前一天就給竈火抱足了柴火,到菜地裏割了幾把韭菜擇撿淘洗乾淨,還到路口把自家種的黃花菜掐回來放進冰箱保存!

我到廚房看時,母親已經把鍋燒開了,正右手執勺,左手往裏鍋裏饊麪粉。兩位文友過來了,要給母親幫忙打攪團,老人家卻堅決不肯,她怕把柴火竈灰彌在了客人的衣服上!……母親已到耄耋之年,很少有機會走出這片被楊家河滋養的土地,幾十年人生風雨歷程,勤勞儉樸、情深義重,老人家把生命的根脈深深地扎進了這一方水土之中!

吃過酸辣爽口的攪團,我們正在閒談,母親又把攪團的鍋巴燒烤得黃亮乾脆,鏟了一大片讓我們吃!在母親的意識裏,吃麪就得喝麪湯,吃攪團就得吃鍋巴!或許,這就是鄉里人傳承了幾千年的生活理念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原汁原味!

坐車返程了,離家鄉漸行漸遠,我卻思緒綿綿、不能自已,那濃密的樹蔭下有我至親的人,更有一個可以穩妥安放遊子心靈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