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西安有座大阿彌陀寺散文

西安有座大阿彌陀寺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西安有座大阿彌陀寺,在灞河附近的白鹿原下。隨着陳忠實小說《白鹿原》的問世,大家不僅知道了白鹿原,也知道了白鹿原北麓那座深不可測、大似唐苑、胸若佛懷、美如天宮的“大阿彌陀寺”。

西安有座大阿彌陀寺散文

她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佛堂高聳,佛塔林立。縱觀寺院,可用“大”、“秀”、“博”、“廣”四字概括。謂其“大”,是因她佔地300多畝,異常寬闊;言其“秀”,是因其山青水秀,樹茂花繁,百鳥鳴幽,寂靜怡人;道其“博”,是由於她與民風民藝爲伴,有其浩繁的佛學內涵;說其“廣”,是由於她廣收四方佛子,廣納各界賢才,精於佛學研究,廣播佛家學理,像是一座人才濟濟、高僧滿門的佛教學院。

離她不遠處,是漢文帝陵的所在地。給這裏增添了濃郁的佛學氛圍和無盡的人文內涵。文帝劉恆,寬厚仁慈,以孝爲先,體恤於民,造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成爲顯赫的一代明君。佛教最講孝道,文帝劉恆,就是中國“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故事的主角。在此建寺,是頗有尊佛行孝意義的。

我與該寺有緣,情感篤深。早在2003年8月,就來此觀光,目睹並參與了規劃擴園建寺的有關工作,見證了他的起步、苦熬、發展和興繁的流程。

何以有緣來此?是因我在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擔任主席一職時,認識了一位叫“廣平”的居士,是一位熱心於藝的文化人。他是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是迷戀於包括佛文化在內的民間文藝的愛好者,寫作、發表有不少的詩詞歌賦、散文論著。時,知他鑽研《金剛經》,很有見地。每每與我談其道學佛理時,宏論高深,令我敬佩,隨之情誼加深,成爲摯友。

他,就是“西安大阿彌陀寺”寺址——原“灞陵山莊”的策劃者,也正是如今作了“西安大阿彌陀寺”住持的釋廣平法師!

我還相識一位女性居士,善詩文,好歌唱,長於寫作、編報,她送我許多由她親手編寫印製的佛經小冊子,簡明扼要,方便閱讀,記得當時我受其感染,還將其中的《三皈依》填詞於西安鼓樂的同名曲調之中,供人演唱欣賞。她,就是後來做了該寺尼衆院監院、《大阿彌陀》報副主編的釋廣如法師。她也是西安大阿彌陀寺建寺策劃、實施的人。

如此說來,的確有緣。其緣由、緣事,還得從頭說起。

那時,我剛從北京參加文化部一個關於民族文化保護會議歸來,正籌備舉辦“陝西首屆大學生藝術節”,得他鼎力相助,使工作有了起色。首先,他推薦了一位與他要好的作家、音樂家王維耕先生加盟我會,給我幫了大忙。這位因寫作、發表了震驚世人的“周至樓觀臺吊橋倒塌死傷多人”報告文學的青年作家,不僅發揮所長,擔任我主辦的《秦風報》常務副主編,還慷慨解囊,解決了當時藝術節資金不足的棘手難題,使我第一次感到他倆的慈悲佛心。40多所大專院校參與的大學生藝術節11項評獎的順利舉行,是與他倆的熱心幫扶,密不可分的。激動得我給當時山莊的廣平君和王維耕各寫了一首贈詩,述己所感(見本文“附記”)。

廣平君早在2000年擔任灞陵山莊總經理時,便提出在山莊建立佛光園,修建百米大佛的構想。2005年正式開始創建大阿彌陀寺。2006年請高師來西安掌舵,共同開山建寺。法師慈悲智慧,巧把塵勞作佛事,統領兩序大衆,落實“入佛知見,依教奉行,以戒爲師,修行第一”的建寺方針,爲建設四衆十方大叢林,進行各種探索和實踐,並銳意創新,開拓進取,興建人間佛教新願景。

初來此地,得知他們已投資數百萬元資金,建起了山莊門樓、辦公樓、八角樓、膳齋園、綜合娛樂園、東湖水上舞臺、天梯、望遠雙亭及多面窯洞等主體工程。其自然保護和人工種植的核桃嶺、棗林坡、櫻桃凹、杏樹溝、灞柳坪、葡萄長廊等自然保護區,亦初具規模。這,就是新世紀交替之時、寺院開創之初的“廣平之績”。

時,目睹灞柳,涼風徐徐,耳聽經韻,鳥鳴伴聲,只覺心曠神怡,煞是舒心,遂擬一十六景如下:

白鹿原頭,青鳳和鳴,文帝坐帳,東湖舞榭,西湖稚影,壽星醉臥,吉象出山,黃龍擺尾,天梯御道,齋園膳宇,雙亭遠望,三秦攬勝,迴音掌語,灞柳垂絲,桑梓果嶺,田家草舍。

上述景觀,有的是依景實寫的,有的是照景想象的,還有的是想重新加工、添置的。這一切,都說明那時的我,對這裏的的自然景色,是多麼的欣賞、讚歎和迷戀!

我最喜歡爬那一級一級的“天梯御道”,竟然不顧年老力衰,一步一步地爬到天梯頂頭,回望足下,一片秦川風光,盡收眼底,只覺氣象萬千,心曠神怡,不禁遙思漢唐時期的長安盛世和燦爛光輝的佛教文化,是無比的驕傲之情哦!直至返回山下,還不時地張望我所爬過的那條通天之路,是如何的陡峭迷人!

出自善心,也出自職業的本能,我向廣平吐露了我心中一個大膽的構想,即繪製一幅“將最具古長安特色的佛教文化與西安古老的民間文藝(如民間戲曲、曲藝、音樂、舞蹈、剪紙、皮影、泥塑、石雕等)的保護、傳承、發展、繁榮緊密結合”的藍圖。這是因爲,幾千年來,所有民俗活動,多數都是與佛教文化相互依存而發展着的,如講經、勸善、唱戲、皮影、工藝等許多文娛活動,都是在佛寺、法會期間舉行的。

我的想法,得到了廣平居士的強烈共鳴,於是,我倆就有了另外十六景的設計,這就是圖謀實現的屬於人文景觀的十六景:瑰寶瓊樓、曲苑書亭、茶棚酒肆、布藝懸枝、皮影柔聲、字畫長廊、剪紙明窗、上轎登山、鄉間嫁娶、高坡野唱、草坪牧馬、曠野秦聲、古廟幽鍾、佛院吟聲、百鳥朝鳳。

既然說了,也就做了。

2003年9月27日,在廣平君的支持下,《中國曲藝志?陝西卷》編寫座談會在灞陵山莊召開。大家對這座優美的.編撰文藝志書的高雅環境,十分滿意。

後知廣平君於2005年正式剃度出家,精心從師讀經,深研佛理。

2006年3月來此,我組織西安大吉昌鼓樂社,參與了由釋源慧方丈唸佛開示的盛大法事活動,目睹了法師們精到的執法事的全過程,看到來自甘肅、河南、瀋陽及本省商洛、武功、藍田、臨潼及西安信衆千餘人蔘加的法會盛大場面和千鳥放飛的舒心之舉,開闊了眼界,增長了佛識。激動得我緊緊跟蹤,錄像四集,保存了該寺難得的珍貴資料(見及)。

再後,知廣平君於2007年,在上本下煥長老座下受具足戒,潛心佛學研究,荷擔如來家業。

當我今年7月28日再次來到這裏的時候,他已經是這裏的“住持”了。一進佛門,便四下張望,見這裏已煥然一新,美不勝收。除原有佛門、天道、雙亭、八角樓、膳齋園和一排排的窯洞建築外,許多新建,拔地而起,有唸佛堂、地藏殿、地藏閣、彌勒亭、三面觀音及弘法廣場等等。他們高聳於藍天白雲之下,展現出金光閃閃、四壁輝煌的大氣之象,給人以“佛光普照”、“祥雲曼舞”之感。懷着虔誠的敬佛之情,我等逐一參觀,不由得驚訝稱奇,讚歎不已。心思,若非源慧、廣平、廣如等大師們尊佛敬佛之慈悲之心,何有此濟世活人的盛大之舉?

最動心、最使人歎服和敬仰的是,在廣平、廣如等大師的精心安排下從事的送“往生”的善事。用現今的語言說,就是對年老人的“臨終關懷”。

目前已吸納陝西、浙江、安徽、江蘇、廣東、廣西等20多個省份的有緣人安養入住,送去“臨終的安慰,關懷和指導”。寺院建設的涅槃城及兩期老居士安養住房,爲老年居士的修行創造了良好條件。該寺組建了7個唸佛組爲修行人“臨終服務”,同時開闢電話爲“臨終”人開導。目前,已爲美籍華人張國華及各地比丘、比丘尼、居士共109人實施了臨終關懷救助,依照佛教儀規,使臨終人安然離世,坦然安歸。此舉廣受稱讚,深得好評。在我們參觀時,就目睹了那個揪心而感人的場面,至今難忘。

回顧2003年8月我初來這裏,時隔整整10載,真乃回味無窮,感慨萬千!

在一個小得出奇的居室,我陪同陝西秦域文化傳播中心主任張燕女士,拜會了與我闊別多年的廣平高僧。他,身直如樹,紅光滿面,還是那樣的樸素,平實,隨和,謙遜,只是多了些睿智,思謀,精論,廣識,還有對佛教文化研究的高瞻遠矚。從他富有真知灼見的佛理箴言中,可以看出,他儼然是一位經綸滿腹的佛學大師了。比起十年前的他,簡直判若兩人。無怪乎他去年赴澳門弘揚淨土法門的講學活動,是那麼的引人入勝,倍受歡迎!

閒聊中,我等靜靜聆聽,受益匪淺。

我們一邊吃着西瓜,一邊高談闊論,其語不盡,其情濃郁,其味甘甜。談漢唐時期的佛教文化,談長安民間的社火戲曲,談西安鼓樂中的佛曲內涵,還有流行於長安地區的梵唄、經韻、勸善、佛歌等等,眉飛色舞,不亦樂乎。在大師的陪伴下,我們同到膳齋園用膳,吃素食,飲濃茶,唱佛歌,清淡味美,悠閒自得。

不禁慨嘆:又時隔七年,此地、斯人,竟有了這麼大的變化,實在令人興奮,欣慰。看了這些,使我篤信佛力之大,羣心之堅,善心之美和佛事之興的了!

隨後,我常去那裏向佛學大師們求教,遂對未來全方位的佛寺之興、佛學之承和佛藝之繁榮昌盛,深信不疑,並寄予誓願隨心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