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感念故里優美散文

感念故里優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不知不覺之間,離開這小時居住和成長的老屋,已然是整整三十年時光。三十年,人在旅途,家在守望;三十年,於茫茫宇宙不過一瞬間,然而卻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關健的一一“奔事業”的時期。而今,人到中年,偶有餘閒,便迫不及待地,重回家鄉,欲一睹那曾經的“故里”。然而,這三十年後的一回眸,卻是人已散,物亦非。

感念故里優美散文

曾記得,小時候父親曾說過,我們家的房子,是全村第一座磚瓦房,砌房的時候,圍滿了看熱鬧的鄉鄰們。那是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一一聽着父親的訴說,那時懵懂的我,也曾自豪地暗中估算,這麼一幢磚瓦房,該值多少錢?然而,“不知天命”的我,終究還是沒有估算個所以然來。

呵!如今,這承載着父母無數自豪和榮光的老房子,卻只剩了斷垣殘壁和雜草叢生。那曾經的柴火竈,曾經的堂屋、臥室、偏房、雞舍、豬圈……痕跡依稀可辨一一雞犬之聲,亦似仍在耳畔迴響,卻已無法複製。

曾記得,在這座小磚房裏,有已故去的奶奶,在煤油燈下夜踏紡車,爲全家紡紗的身影;有母親接過奶奶紡的紗爲全家織布的身影。那咿呀的紡車聲和織布梭子左右穿梭的聲音,就是我小時候最美妙的搖籃曲吧,因爲那時的每個晚上,我都是伴着這些聲音昏昏入睡的。一一如今,音猶在耳,去了的終歸去了,無法找回。

奶奶因爲出生在清朝末期,故而有着一雙標準的“三寸金蓮”。因爲裹了腳,奶奶的鞋很小、很尖,大概相當於5、6歲小女孩穿的鞋。小時候看奶奶的那雙小腳踏在紡車上,搖得紡車咿呀做響,一團團棉花,慢慢地就變成了一束束棉紗,再經過織布機的紡織,就變成了粗粗的土布,無論做棉被,或者是做成衣服,都是現在的人無法享受到的純棉製作。

呵!這30年後的一回眸,浮現於腦海的,更有老樹、水井、池塘。

曾記得,這房子的房前屋後,種的全部是果樹,有桃、棗、柿、柑桔、酸梅等,其中尤以棗樹最多,其次是柑桔樹。記得小時候,從祖輩,到父輩,到哥哥們,似乎都有一個代代相傳的傳統一一便是在房子的周圍種果樹。因爲果樹種得多,這幢老房子,儼然成了一個“水果園”。但那時,我吃得最多的水果還是棗子和柑橘了,會從澀澀的青果一直吃到完全成熟,成爲了小時免費的零食。一一雖然,沒少因饞嘴貪吃,而捱了大人們無數次的罵,然而,如今想來,連捱罵的機會都沒有了。

而那口離家大概有200多米遠的水井,除了提供日常做飯和飲用水之外,是夏天天然冷飲的來源。記得在我剛剛比水桶高出一點點,便挑着水桶,到井裏去挑水。因爲個子實在太小,挑水的過程中,磕磕絆絆、踉踉蹌蹌,是最正常不過的了,但因爲終於可以爲家裏做點事了,卻感覺是“累、並快樂着的`”。井水因來自地下,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提一桶井水,再浸泡一個西瓜進去,幾個小時後,就是一個很涼爽的“冰鎮”西瓜;拿一個暖水瓶灌一瓶井水,可以保證幾個小時都能喝到“冰涼”的水。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水井對於消夏,功不可滅。

不過三十年,房前的那一口池塘,已然變成了一塊長滿青草的平地,只有四周的塘埂,還顯示着曾經的模樣。曾經的一汪清水,已是了無蹤影。

呵!那池塘中,不怕溺水,冒着危險,戲水的少年、和水牛背上跳水的玩劣牧童的模樣,分明是隱隱浮現,仿若眼前!

父母生養了我們5個子女,因爲長大了,大家早已各自勞燕紛飛;爲兒女們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已帶着滿身的疲憊,和過勞而引起的,渾身的傷病,舍我們而去;年過8旬的父親,也已是年老體衰,舉步艱難,連來這老房子看一眼的力氣,都沒有了。

因爲長期無人居住,這棟老房子便被撤成了現在的模樣,雖然觀之而不免悲悽,卻也是時代的發展、變遷的必然。

這三十年後的一回眸,童年、童真、童趣,以及年少時的百味人生,歷歷在目,愰如昨天。睹物思人,其實人早已散、物亦非當時之物。聚散離合、陰晴圓缺,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