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端午糉香遠散文隨筆

端午糉香遠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送走了六一,又送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轉眼就迎來了端午,大街小巷都充盈着節日的氣息,街邊每隔兩三步就有一個擺着各種彩繩的地攤,市場上超市裏隨處可見賣糉子的,也有開始賣艾蒿和拎艾蒿的。走在其間,記憶不由自主地被拉回到了少年時期。

端午糉香遠散文隨筆

小時候糧食短缺,糯米難得一見,也沒見到過糉子,更不能奢望吃糉子了,端午節過得自然不像樣子。初中以後,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放寬,家裏經濟條件轉好,糧食也可以從東北運輸過來,所以各式糧食開始豐富起來。從那以後每逢端午,全家人提前兩三天就開始動起手來準備,爸爸要騎上二十多分鐘的自行車,到水師營趕大集採購最便宜的包糉子的葦葉,買回家,奶奶當天夜裏就動手清洗。第二天,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動手包,包糉子可是有難度的,是個技術活兒。她們把小飯桌放在外地中央,桌子上放着一大盆糯米,一大盆葦葉,奶奶和媽媽拿着小板凳坐在兩邊,首先把幾片葦葉拼好(便宜的葦葉就是特別窄的),捲成漏斗形,然後用勺子崴起糯米,倒進葦葉圍成的漏斗裏,倒滿之後,把葦葉順着包起來,直到把葉子卷沒有了,也看不到米了,多少米要掌握剛剛好,要滴米不漏,最後纏上葦梗,我們家是不用葦梗的,用馬蓮,因爲馬蓮房前屋後都有,不用花錢的,就這樣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告成了。年景好的年頭,糉子裏會放進一個小小的紅棗。我媽媽纏馬蓮總是繞兩下,馬馬虎虎一系就行了。而我奶奶總是繞得均勻,一絲不苟,像寬齒的梳子,系的也緊。我奶奶是特別愛美的,特別講究外形觀感的。我奶奶包餃子好看,捏的褶細緻齊整;縫抹布針腳大小一致,形狀方正;做衣服更是即密實又美觀……她做什麼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我奶奶的完美遺傳給了我,我這個不完美的人,爲完美苦惱了好久好久。我們姊妹不會包,總是圍在小飯桌旁,觀看,有時幫着崴米添加。一大盆糯米兩個小時完工,再放到大鍋裏用一個多小時煮熟唔好。葦葉的清香飄散開來,惹得我們直咂小嘴。

端午節這天,一大早爸爸就穿上水鞋出發到十里地遠的南山上拔艾蒿,回來把艾蒿放在門角窗前,媽媽忙着把頭天夜裏和奶奶搓的五彩線腳好,給我們戴在手腕上腳腕上,媽媽又煮好十多個雞蛋,每人分兩個,奶奶端上熱乎乎的糉子,吃着香甜細滑的糉子,看着美麗的五彩線,這個早晨格外的美好。我們姊妹總是揣一個雞蛋着急敗壞地跑到學校去,學校裏同學們不知道誰發明的互相頂雞蛋,碎了爲輸,有的`同學雞蛋神奇的堅硬能堅持到最後,不用說就是這天最大的贏家,別提多得意。當然吃完的糉子葉,奶奶負責洗淨曬乾,留待明年再用,爲了是省錢。

後來到師範以後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才知道屈原這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文學先宗,被他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所攝魄。現在想來端午節是除春節元宵佳節之外的比較重要的節日,因爲這個節日風俗多情意重,凝聚人們對屈原愛國情懷和高潔品格的敬仰,更重要的是承載着人們的最高精神理想。以前,工作人沒有假日,既不能包糉子,也沒時間拔艾蒿,(當然我是不會包的)。這兩年端午節規定放假,人們有充裕的時間爲節日準備,這個節日得以更加重視。

時至今日,少年早就一去不再,飄得很遠很遠,我奶奶已經作古七年矣,再也吃不到奶奶親手包的糉子了,而我媽媽已垂垂老矣,也不能夠常包了,在街上或超市買的糉子總不及奶奶和媽媽親手製做的好吃,我曾常常問自己爲什麼呢?思來想去,噢,原來是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