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明月升處是故鄉抒情散文

明月升處是故鄉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我的家鄉,冀中平原過中秋節有“送月餅”的習俗。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在農曆八月十六,帶着女婿,回孃家給長輩“送月餅”,已訂婚的青年男女要在農曆八月十五之前,給對方父母等長輩“送月餅”。其實,送月餅,更像是一種儀式,象徵人們希冀生活的甜蜜、圓滿。

明月升處是故鄉抒情散文

中秋節前後恰逢玉米、花生、大豆等秋糧相繼成熟,收完這些秋糧,還要及時播種來年夏糧小麥。這一收、一種,哪樣都耽誤不得,家鄉人喜歡管收秋叫“搶秋”。搶秋裏的中秋節,有節日的溫馨浪漫,還有豐收的喜悅和忙亂。

每年,剛進農曆八月,有新人“送月餅”的人家,就開始張羅送月餅的諸項事宜。閨女登未來婆婆的門,一般有媒人和相關的親屬陪同,而那些未來的婆婆們,就要費思量了,要考慮如何招待好姑娘的親友團。爲了把事情做的儘量完善,她們向那些當了婆婆的女伴們討取經驗,同時又暗自忖度着各自的實力,酌情添減,緊張且興奮,更多的.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炫耀。姑娘送月餅上門那天,婆婆家還要請來親朋和四鄰“相看新人”,一家的喜事,往往成爲街坊四鄰的聚會。

大人們的忙亂,絲毫也沒有影響我們期盼中秋的喜悅。八月十五那天一大早,我們就追着奶奶問“啥時可以吃月餅?”奶奶總是確信無疑地說“等月亮升上來了!”可往往當一輪圓月升空多時,在家門口翹首期盼的我們纔看到父母疲憊的身影。兒時記憶中,中秋的晚餐不管多豐盛,也難以抵消對月餅的渴望,而月餅也往往到最後才登場。在月光如水的院落裏,剝玉米、花生的大人們,放任我們圍着擺滿瓜果、月餅的桌子玩耍、打鬧,全然沒有平日的呵斥,與其說是節日快樂的感染,倒不如說是豐收帶來的開心和自得。

這個時候的父親最愛講一些陳年舊事。“呵,那時的規矩可真多,過十五的酒席,女人和孩子們不能上桌。好不容易盼到晚上吃月餅,等着老爺爺、老奶奶們燒香、拜月完了,我早困得睡着了,害得我十六的早上才能吃上月餅……”“那是你們小孩子熬不了夜,可不是不讓你們吃月餅喲,呵呵”。奶奶在一旁笑着補充。

時光荏苒,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那年,弟弟打來電話,告知母親又開始沿襲以往的舊俗,在中秋月圓時,燒香、拜月了。只可惜,我卻不能夠置身其中了。一是老家有出嫁的女兒不可在十五那天回孃家的習俗,二來,我總是瑣事繁雜,難以脫身,和母親一起拜月,成了一種奢望。

記得有一次,我跟母親開玩笑,問她燒香拜月時都禱告些什麼,母親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就想着你們還能像小時候,一羣鳥兒似的,一個個撲棱着翅膀飛回來——知道你們忙,回不來,我就求月亮裏的嫦娥,保佑你們個個都平安。”看着母親滿臉毫不掩飾的嚮往,我竟一時無語。

賞月寫詩,是文人墨客的事。母親不會作詩,但母親的話,卻讓我想起了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是故鄉明。因爲“到不了的地方是遠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當我們,爲了夢中的遠方全力飛翔的時候,可曾想到,日漸衰老、瘦弱的父母,倚門翹首的身影,是我們迴歸故鄉的導航?

“明月升處是故鄉”,恐怕是屬於中國獨有的鄉土審美情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