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打孩子還是打沙發散文隨筆

打孩子還是打沙發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有位家長問我,“我孩子在家很不聽話,也沒責任感,好像什麼事情都是爲了老師、爲了爸媽做的,這是怎麼回事?”

打孩子還是打沙發散文隨筆

我看了看辦公室的沙發,找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孩子在家裏走路,撞到了沙發,然後坐在地上開始哭。這時候家長會怎麼做呢?能夠確定的是,當這位家長遇到這種情形時,必然把孩子扶起來,一邊安撫孩子的情緒,一邊打沙發,口裏還唸唸有詞:“臭沙發、壞沙發,把我家寶貝撞疼了!”

可能孩子還不能分辨是非對錯,但是作爲家長,應該能夠做到冷靜思考了。我這樣問家長:“你覺得孩子撞到沙發是誰的錯?”家長沉默了一會,並沒有回答。我接着問:“沙發一直放在那裏,怎麼可能會撞到孩子呢?”家長點頭表示贊成。緊接着,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孩子由於自身的調皮和疏忽撞到沙發,非但沒有被責備,還得到了安慰,你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還會有責任感嗎?”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看到孩子受傷,心裏肯定不好受,但是如果此時光顧着去安慰孩子,還將責任轉移給“沙發”,那這種做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家長在無形之中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想法:我現在的所有情況都跟我沒什麼關係,完全是別人的責任,就像我現在摔倒了,並不是我不小心,而是沙發的錯。當孩子的這種觀念根深蒂固之後,家長會發現孩子永遠在推卸責任,遇到問題永遠在找藉口,不願意思考自身的問題,甚至從來不覺得自己錯了。

於是,這位家長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爲什麼孩子不聽話呢?因爲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寵愛,慢慢地就會得寸進尺,將自己的地位無限放大,凡事以自我爲中心。爲什麼孩子沒責任感呢?因爲從小家長就把責任都轉移給了“沙發”,孩子將這種認知套用到其他事件上,於是上課沒聽懂就怪老師沒教好,考試考不好就怪試卷太難。爲什麼孩子什麼事情都像是爲了老師、爸媽做的呢?因爲孩子並不知道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家長的督促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了任務。

我舉個和家長們更貼近的例子來說明:我們去公司上班,老闆一天催十八遍,我們的工作還能做好麼?我們要領工資,所以上班工作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如果老闆沒完沒了地督促,我們一定會產生牴觸情緒,當家長不停督促孩子的學習時,也會產生同樣的消極效應。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我同樣用上班來舉例:假設我們去上班,每天80塊錢,不論幹不幹活,一天就是80塊,我相信這時候所有人都會沒有積極性的。因爲不管我幹不幹活都能拿到工資,而且工資也不會多、不會少。現在孩子的學習就像上班,家長們就是老闆。如果不斷催促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反感。同時,孩子還沒有懂得學習的意義、知識技能的價值,每天都好像上班領着死工資一樣,又怎麼會有積極性呢?

於是又有家長問我:“我孩子就是不聽話,怎麼管都沒用,打他都沒用。”我反問家長:“你能把你的孩子打死麼?”家長告訴我,其實打着自己也心痛,但是真的恨鐵不成鋼啊!

在這裏我要再次強調我的`觀點,凡事需要動手打孩子的教育都是失敗的教育。

爲什麼這麼說呢?凡是學過教育學的人都知道,如果你需要動手來教育孩子,說明你已經“黔驢技窮”了。不止是孩子,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關注、肯定和正面的支持。如果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正面的關心,願意和家長一起思考自身的問題,那麼孩子就能逐漸改正不良習慣,並且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相反,如果棍棒相加,非但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還會強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遇到過在家總是被父母“混合雙打”的孩子,也跟他們聊過天,他們中大多抱着“敢怒不敢言”的態度,捱打之後內心並不服。我跟家長開玩笑地說:“說不定哪天孩子長大了脾氣一來連爸媽都打!”行爲主義心理學家做過類似的研究,研究發現,如果家庭中父母經常採用暴力手段,那麼子女長大後有很大機率也會對他們的下一代採用暴力手段。也就是說,這一打就是好幾代人了。

我們應該通過積極的引導,並且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這些都能夠從教育學書籍中學到,當然如果有家長想更直接地瞭解具體做法,可以單獨找我談,我們會共同制定方案。那到底是“打孩子”還是“打沙發”呢?家長們也可以自己考慮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