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芭茅花散文

芭茅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在南國丘陵山地,在武陵山脈的大山深處,在渝湘邊區,在名不見經傳的四川河兩岸,無論山頭山腳,無論懸崖水邊,都生長着一種蔥綠而茂盛的叢生鋸齒葉青草,它名叫芭茅。

芭茅花散文

草兒平凡,名兒普通,然而它蔥綠油亮,奮發向上,春夏兩季,生機勃勃。

南國多芭茅,以芭茅爲地名的村寨,比如芭茅坪、芭茅寨、芭茅坡、芭寨坳……也就比比皆是。

芭茅古來有名。傳說魯班先師於秋日上山採伐木材修建王宮,因王命急宣,魯班心急,匆匆忙忙手拉芭茅的鋸齒葉上坡而被“鋸”傷,從而受到啓發,於是發明了鋸子,加快了採伐和加工進度,提前完成了任務。這有趣的遠古傳說,不僅證實了中國建築業源遠流長之歷史,也頗爲芭茅增添了傳奇色彩。然而,芭茅真正的閃光之處,在於它對人類與動物的種種好意與奉獻,特別是有奉獻無索取的那種高尚品格與光輝精神。芭茅沒有喬木的高大俊偉,沒有映山紅的光鮮美麗,也沒有蘆葦的撲朔迷離,但她並不自慚形穢,從不妄自菲薄,決不自暴自棄,而是無時無刻不在默默無聞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彰顯自己的價值,給地球增添深深的綠意,給人們贈送濃濃的樂趣。偉大寓於普通,偉大出於平凡。價值彰顯突出,也就偉大了。

人們把好多山頭砍成了和尚腦殼,樹林不見了,是芭茅爲廣袤的土地竭盡所能地做着水土保持的工作。如果沒有芭茅,我們的子孫豈不是隻能到東海老龍王那裏去要泥土?

芭茅嫩草是春牛的綠色美食,牛隻要一看到這個寶貝就胃口大開,悅目爽口賞心,大嚼美味而大增其力,在春耕大忙季節雖然多日勞累而不怕辛苦。

芭茅春季儲綠,可謂拼命三郎;芭茅夏季開花,又是豔首綠妝。其頂部羽狀花序,硬挺挺高揚頭顱,紅嫣嫣笑迎驕陽。一株芭茅花彎下去低下去,好似倩女梳頭,羞答答暗藏情意,光生生順理成章。一棚芭茅花彎下去低下去,又像孔雀開屏,雖不豔麗多彩,也如人面桃花,至爲樸實,也不乏亮麗。

夏天,芭茅一開花,有的大人就順手剝出它的花稈(也即俗稱的“芭茅稈”)。此時的芭茅稈有了一定的韌度,一分爲二闢開,編成“馬馬”,芭茅花插在“馬馬”屁股後面,變成了一條好看的馬尾巴。這芭茅馬馬是兒童的愛物,兒童們一見這寶貝就迫不及待地從大人手上搶去,一玩就是整天。兒童大一點的,就自己動手,除了做弓箭、編馬馬,還編制水車和敞口船等等玩具。

山竹做的玩具小弓,配上芭茅稈“箭稈”,箭稈頂端嵌入山竹短節,便成了“箭頭”。“百步穿楊”的遊戲,常在草坪裏上演。水車編好,就安裝到支架上,讓泉水去衝,又涼爽又好玩,於是乎孩子們就怡然自得、樂此不疲。而“技術”高級的,則讓一連串的水車一起運作,那場面就更其壯觀,就可以引來更多欣羨的目光。

芭茅敞口船纔是遊戲的頂尖傑作。它的陣勢雖無赤壁之戰那火爆的歷史場景,倒也令大人小孩眼花繚亂。你看嘛!一大羣兒童把敞口船搭上芭茅花,權作“仙班”東遊,次第放到四川河水面,一時間百舸爭流,千帆競渡,船上的芭茅花隨風飛揚、翻滾,呈現着瑰麗的流紅勝景,有着太多太多的童話創意,承載着孩子們乘船弄潮、人生奮進的美好夢想,多麼壯美,多麼別緻!連過路的大人也禁不住童心大發,不由得止步佇望,非看個夠看個飽不可。

芭茅稈玩具,成就了兒童的某些人生演練,功不可沒,值得垂青。

一次野炊,飯飽水足之後,同學們採來了映山紅,賞的賞,嚼的嚼;既飽眼福,又飽口福。帶隊的班主任女老師卻用芭茅稈編了一匹馬馬,同學們都愛上了,老師把馬馬送給最小的同學:“你騎上馬馬,可以一日千里。”她又教孩子們編制水車、敞口船。孩子們沉迷到編制工作中去了。忽然,一名同學發現了“新大陸”:“大家看哦,老師造出了一座四川河大橋!”那是一座連拱橋,夠壯夠美。孩子們先睹爲快,看了又忙着問老師:“你怎麼編得這麼好看?”“這是我的一個心願。”

善良而又美好的心願。

接着她笑着問大家:“芭茅稈好不好?”“好!”“我們要感謝芭茅稈,是它,給了你們太多太多的童趣和幻想!”

芭茅成棚,千棚萬棚,任你開發,包你管用。

女教師向芭茅棚走來了,這次是她一個人。她叫石元英,重慶秀山人。她那麼普通,那麼樸素,不認識她的人,誰也不會知道她是重慶市農村學校優秀教師、道德模範、重慶直轄十週年建設功臣、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

而眼前這些芭茅,就在她任教的壩木小學附近。一個重慶秀山人爲何跨省執教,把書教到了湖南?爲了孩子,爲了重慶市最偏遠的四川河組的孩子,因爲他們與湖南省的壩木小學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而距本市的學校則山重水複,道阻且長。同時,也爲了兩個“百分之百”:適齡兒童百分之百入學,百分之百鞏固。山區窮,山村苦,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誤孩子。他們要上學,他們要讀書,他們要成才。爲了孩子,爲了“百分之百”的神聖目標,她以柔弱的身軀、鋼鐵的意志,把脊背作爲學生的橋和船,背生過河,跨省求學,寒來暑往,從不懈怠。

她多年來都是教一、二年級小學生。“泥鰍服捧,娃娃服哄。”她的“哄”,平凡而高超,是賞識教育、愛心教育。她給學生更多的東西是師愛,是母愛,是母親般的師愛。

這天,她“開發”了不少芭茅稈,不是編馬馬編橋,而是撅成一根根一卡(拇指和中指向兩邊展開的長度)長的“小棒”,每100根“小棒”用一根膠圈捆好。兩個班一百多名學生,她公正公平,每人一捆,一捆不少!芭茅稈“小棒”格外輕便,孩子們都愛不釋手。

孩子們有了“小棒”,學懂了方法,就認真做起作業來。可是有兩個學生舉手報告,一個筆芯用完,一個本子用完。石元英按老規矩辦事,從口袋裏掏出錢給學生。他們很快就從學校附近的代銷店裏買來本子買來筆,剎時融入鴉雀無聲的演算行列中。孩子們完成作業,也是“百分之百”。

石元英素來講究“百分之百”。一名學生的座位空了,她經過家訪調查,得知該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父死母癲癇且外嫁,於是,她不顧自己才100元月工資、家庭經濟拮据的境況,毅然伸出援手資助該生,而且從小學一直資助到初中畢業。

石元英給學生慷慨解囊,買了多少本子多少筆和其它東西,“一免一補”政策實施前,爲多少學生墊支學雜費,誰也無法統計。但是,大家有目共睹,石元英把愛心全部獻給了學生。渝湘邊區人可以作證,四川河可以作證。

漲水季節,石元英背生過河,幾次涉險,但她確保了沒有一個學生髮生意外這令人欣慰、歎服的結果。她丈夫發現了“撻鬥船”,把打稻穀用的撻鬥作爲渡船使用,更能確保學生過河安然無恙。而寒冬、初春,石元英背生過河,來來去去,一天早幾趟,晚幾趟,腿腳在冰冷的河水中十多年浸泡,因而患了風溼麻木和坐骨神經痛。

病情最嚴重的時候,石元英癱倒在牀,但她每天在家裏的病牀上仍堅持輔導學生。一天下午,她看看時鐘,學生該放學了,該找她輔導來了。她靜聽外面,聽到一個童稚的聲音,在唱一首武陵民歌:

長在樹上的青柿子喲,苦呀苦盈盈;

落到地下的黃柿子喲,澀呀澀咧咧;

只有那石灰水浸泡過的紅柿子喲,甜呀甜蜜蜜。

……

當地人都知道,石元英也知道,這首歌是對常在山鄉默默教書的`老師們的歌頌;學生家長愛唱,學生也愛唱。

歌聲在門外戛然而止。一個學生進來了,他是覃小川,他揹着一個背篼。他把背篼放下地,從背篼裏取出書包,又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個小罈子,放到老師病牀邊的小桌子上。他輕輕地慢慢地從小罈子裏取出一個紅柿子遞給石元英:“媽媽老師——”這一聲熱切的呼喚,使石元英的眼角溼潤了。

過了好久,覃小川才說:“媽媽老師,這是石灰水浸泡過的柿子。我家拿不出更好的東西了,你就多嘗一個吧……”

學生和家長已有多人來看望過石元英,他們帶來了山花,雞蛋,白糖……

她愛學生,學生也愛她啊!

在方方面面的關心下,石元英的疾病有了轉機,她能下牀了。第二天,她又頑強地站到了三尺講臺上。

石元英想修橋的願望變成了現實。渝湘邊區的人民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湘渝友誼橋,平安和吉祥一起來到。石元英的背不要再做橋和船了,但又變成了殘疾兒童的車和路。風裏來,雨裏去,她愛心不變,長背不厭,直背到殘疾學生能用雙柺走路爲止。下雨天,石元英又手執雨傘,爲殘疾兒童遮雨。她的舉手投足,都流露了對學生的愛意;她的一顰一笑,都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

從一棚棚的芭茅旁邊經過,她看到秋天的芭茅,褪去了紅顏,羽狀花序上有的是種子,愛心的種子。這些種子可以播撒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可以播撒到雪域高原、海角天涯。

寒假裏,石元英和鄉親們一起上山割芭茅。冬天的芭茅葉焦稈枯,人們連花序帶稈葉一起割下。到這時,芭茅對人類的奉獻,達到“百分之百”了。

芭茅除了做柴火,還可以燒成炭。芭茅炭是水稻的天然鉀肥,壯稈盈實,非常地道。

冬天的芭茅花不懼凜冽的朔風,像白雲,像白髮。石元英看着白白的芭茅花,想到自己也快老了。她多麼願意自己也像芭茅一樣,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人民。即使頭髮成了冬天的芭茅花,她還要繼續爲孩子們獻愛心,爲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餘熱。

芭茅一身奉獻盡,只待來年又發青。

其實,石元英不正是一棵芭茅嗎?她有芭茅的形象、氣質、品格和精神。她把愛心的種子播撒到了學生的心中,她的事蹟從國內傳到了海外。

許許多多像石元英一樣的老師,把愛心的種子播撒到大地處處,播撒到山坡原野。年年歲歲,周而復始。你看那新一年千棚萬棚的芭茅,不是已在裝點着蔥綠的春天,裝點着蔥綠的世界嗎?

(2008年8月3日於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