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2016端午節優秀作文600字:又到糉子飄香時

2016端午節優秀作文600字:又到糉子飄香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導語:端午,是一本泛黃的舊書,已經翻得捲了邊兒,破了沿兒。然而,無論歲月如何漂洗,書中的內容,總有翻不過去的一頁,讓我們年復一年地讀着,那就是糉子、龍舟、艾草、菖蒲,以及和着淚水的屈原故事。下面是關於2016端午節優秀作文600字:又到糉子飄香時,歡迎參考。

2016端午節優秀作文600字:又到糉子飄香時

 篇一:又到糉子飄香時作文600字

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候。

小時候。

記憶朦朧。太外婆喜歡自己包糉子。說也奇怪,我就獨愛太外婆包的糉子。每逢端午前兩天,太外婆總會在竈臺那邊包糉子。那是我依靠在她的身旁,看着她用筋脈突兀的雙手顫抖着去包糉子。那飄香的糉葉中心包裹着白白的米飯,總會讓我涶誕三尺。我看着太外婆的手在不停地顫動着,然後我便問:“小太外婆,你是不是冷了?手怎麼抖得這麼厲害?”太外婆爲了讓我吃得到那香噴噴的她親手包的糉子,竟然瞞着我說:“鳳兒乖,太外婆這是在幫你把糉子弄得更加好吃呢!”對了,那年的糉子充滿了溫情。

然後。

餘音嫋嫋。“那年的龍舟劃得特別起勁!”小外舅回憶說。正是那年,我認識了屈原。其實也不能算是認識,是瞭解罷。那年,我們全家都坐在露臺上慶佳節。天空向刷過的藍緞子,雨下過後,大自然的芳香又煥發出來了,雖說沒有明月,但那情景貌似中秋。糉子還是糉子,但是就不是太外婆包的了。我正咀嚼着那白白的米飯,突然,突發奇想打算了解糉子,於是我問媽媽:“這糉子是怎麼來的呢?”“……屈原……”媽媽向我講述了那個愛國志士的感人故事。對了,那年的糉子充滿了敬佩。

今日。

往事猶存。我已經學會了包糉子,我可以獨自做出當時那令我口水大流的噴香糉子了。坐在露臺上,我望着每一位親人,又望望那明淨的天空。每一位親人都老了,我得珍惜;可是,屈原那是的神話卻可以通過我們祖祖輩輩傳誦下去,直到永遠。死亡不會帶走恩念,歡笑也淚水總會在心中沉澱。

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候。對親人的懷念,對祖國的熱愛,透過那清香的糉葉緩緩飄到我的心間。

 篇二:又到糉子飄香時作文600字

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節,菜市場忽然冒出了許多賣糉子的攤點,商販們都拉長了吆喝聲音,“賣糉子囉”有於唱歌。

聞到糉子的清香,總有饞涎欲滴的感覺,每次買菜我總要順便買幾個來吃,不知何故,幾十年來,我總覺得這些糉子雖然形狀各樣,價格也不同,但都不如家鄉糉子的味道好,尤其不如媽媽包的糉子好吃。

我生於五月,從小就愛吃糉子。每年端午節前後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爲這正是家鄉糉子飄香的時節,家家戶戶包糉子,就像過年一樣。家鄉的糉子以包純糯米的諸多,也有包綜合餡的,甜的、鹹的,有的又尖又小,像個小老鼠一樣,有的又短又粗像狗頭一樣……媽媽包糉子的糉葉,都是爸爸一大早從山上採來的,剛剛舒展開來,還帶着露珠,這樣清香的糉葉包出的糉子最香甜。

媽媽包的糉子在家鄉遠近聞名。她包的糉子棱角分明,個頭勻稱,並且添的米和餡恰到好處,蒸熟後也不變形,糉葉也不會稀軟粘黏。家鄉的風俗,每逢端午,女婿總要挑上幾百個糉子孝敬岳父岳母。這樣的糉子當然要體面大方,否則惹人笑話。於是那段時間就成爲媽媽最忙的日子。她人緣好,手藝精,幾乎每天都有人請她包糉子。

媽媽包糉子時,我最喜歡在一旁湊熱鬧,看他包糉子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享受。她隨手抽出一片糉葉一疊一卷變成一個圓錐的筒,用勺子填點糯米和餡,用筷子搗實,再抽出一片糉葉三疊兩折包好頭,然後用細細的麻繩三纏兩繞,一個有棱有角的三棱糉子就包好了,整套動作一氣呵成,絕無半點拖泥帶水的感覺。一個挨着一個的糉子,被那麻繩串成一串,煞是好看。

一晃離開家鄉已經十多年了,因爲離家遠,一直沒能吃到媽媽包的糉子。在這糉子飄香的時節,我夜夜能夢見故鄉,夢見媽媽,夢中的我正香甜地吃着媽媽包的家鄉的糉子。

 篇三:又到糉子飄香時作文600字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哼着這熟悉的民謠,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節這天,一定要吃糉子。糉子好吃,要感謝我們勤勞聰明的先輩。據說這和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當年,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餵魚。後來就演變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聽爺爺奶奶說,在他們小時候,戰火紛飛,別說吃糉子了,連性命都隨時可能丟掉;到了爸爸媽媽小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生活水平差,就算是吃上糉子,也是極其普通的“內容”。哪像我們這一代,趕上了太平盛世,物質生活及其豐富,看吧,什麼“內容”的糉子都有:甜的有蜜棗、榛子、薏仁……鹹的有豬肉、牛肉、火腿……還有水果味道的,真是品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不光糉子的種類多了,如今就連端午節的慶祝方式都在不斷創新。去年端午節,我們班召開了讀書會,至今記憶猶新。今年的端午節呢,我們班又舉辦了別開生面的端午賽歌會,以小組爲單位,比賽的歌曲是《歌唱祖國》、《龍的傳人》和《我的中國心》。我們組的同學們早早就學會練熟了,在賽歌會上取得了非常棒的成績。高亢嘹亮的歌聲響徹在校園,抒發着我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賽歌會後,我們又羣情激昂地朗誦了《少年中國說》中的經典段落,以表達我們將來立志建設祖國的決心。接下來,大家還展示了自己製作的香囊和手工作品。最後一個節目是品嚐糉子,大家迫不及待地拿出來或買或做的各式各樣的糉子,互相交換,吃得津津有味。濃郁的糉子香味,霎時間瀰漫了整個教室。

我們偉大的祖國曆史悠久,每一個節日都蘊含着無限的遐想,每一個節日都飽含着先輩對我們的無限期待。端午節,歷經千年,卻依然煥發出迷人的光芒!吃糉子,撒白糖,插艾葉,配香囊,幸福生活萬年長!

篇四:又到糉子飄香時作文600字

清晨,打開窗子,繁複蓬勃的綠葉間突然爆出一朵朵奔放的笑靨,如烈焰,如紅脣,那麼炙熱,那麼煽情,將夏的熱情一下子燃燒起來。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重五,五月初五,即端午節。詩人的思維是敏銳的,如自然界的一花一木,總能適時而準確地捕捉到季節的變化。石榴花一開,五月就笑了;石榴花一開,端午就要到了。

端午,是一本泛黃的舊書,已經翻得捲了邊兒,破了沿兒。然而,無論歲月如何漂洗,書中的內容,總有翻不過去的一頁,讓我們年復一年地讀着,那就是糉子、龍舟、艾草、菖蒲,以及和着淚水的屈原故事。

屈原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端午的糉子便是爲他而做,龍舟也因他而生。可是,我的筆墨如此清淺,怎能表達我的崇敬、悲憫之情,只好擱置泛起的敬仰,在心裏默默地憑弔一番,算是對他老人家一片赤忱愛國之心的瞻仰。

我的家鄉也有龍舟,可惜我沒有親身經歷,對於賽龍舟的壯觀場面也未曾見過,說來確是一種遺憾。不過,能夠牽起我對端午的嚮往,還是有很多記憶。一些幽遠而深沉,平淡且厚重的往事,總在糉葉飄香的那段日子裏,像蟄伏了一冬的蟲子,在春日的某一個午後再次蠕動起來。比如,一棵無言靜默的槐樹,開着紛繁潔白的花,常常在雀鴉歸去時,讓夕陽把影子拉得又濃又長;一位年過耋耄的老人,蹲坐在門口的石凳上,嘴裏緊叼九分錢一盒的香菸,在嫋嫋煙氣裏,宛如一尊歲月雕成的石像,同你道一聲安好;一條羊腸小道,芳草悽悽,兩旁爬滿金銀花的密密藤條,在端午的朝陽裏,帶着露水向你招手。腳印寥落的小道,不知通向何處,一陣風吹來,摻雜着些許的塵埃,待它平息後,無論是發間,衣襟,還是眉間心上,都沾滿了花香。

至於糉子,最讓人牽掛的還是母親的糉子。母親的糉子,糉葉是我和弟弟負責採摘。割糉葉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清晨,村莊還籠罩在一層溼漉漉的霧氣中,樹葉上正閃動着晶瑩的露珠,鳥兒們還來不及發出第一聲啼唱,我們姐弟倆已在池塘邊搜尋。誰發現了一片好葉子便不由自主地驚呼起來,肥碩的葉子相互碰撞着發出嘩嘩啦啦的響聲,把靜寂的黎明攪得熱熱鬧鬧的。臨水而居,那些葉子們很有幾分仙風道骨的韻味,採摘的人過了一撥又一撥,可它們就像園裏的韭菜一樣總是割不完。

母親真是手巧,在我們的眼裏,就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她包裹的糉子不但餡兒不同,外形也各式各樣,三角、四邊、長方,一種口味一個樣式。當一個又一個精美的糉子像藝術品一樣從母親手中出來,我們在一旁早已迫不及待,垂涎三尺:“我吃這一個,那個四邊形的我也要”。母親笑而不答,把它們五個或十個串在一起,放進旁邊的木桶裏。母親說糉子要等到初五才能煮吃。

母親因爲包得一手好糉子,常常惹得村裏姑娘媳婦都趕着趟兒來找她。有討教學習的,有直接拿來原材料讓母親替她們包的,端午前好幾天,母親就一直忙碌不停。那些要拜丈母孃的小夥子,禮品裏更是少不了母親的糉子,母親的手藝爲村裏小夥子們的節禮增添了不少顏色。

初五終於到了,一清早,父親就將早已準備好的菖蒲和艾葉插在前後門楣上,窗戶上也要插艾葉。母親從鍋裏撈起清香四溢的糉子,我們顧不得母親“小心,燙手”的嘮叨,解開繩結,小心翼翼的撕開糉葉,白潤透亮的糉子胖小豬一樣滾進花瓷碗裏,騰騰地冒着熱氣。從玻璃罐裏舀上半調羹紅糖撒在糉子上,一口咬下去,香、柔、潤、甜、軟,現在回想起來嘴裏還能泛出口水。

童年的端午簡直是一個神話一樣迷人的節日。

近年,家鄉變化翻天覆地,母親從鄉下帶來消息說,原來生長糉葉的池塘上已建起了廠房。鋼筋混凝土擠走了那些青亮亮的糉葉,我也不是當年那個愛割糉葉的小姑娘了,偶爾從菜市買來一些葉子,但母親總嫌它們不夠鮮活,她那雙巧手已閒置多年了。

現在過端午節,從市場買一些現成的糉子,花樣也挺多的,就是吃不到母親包的那種味道了。

遠去的端午,還會再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