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精選作文:中秋節的味道(優秀篇)

精選作文:中秋節的味道(優秀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導語: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團圓節日,關於中秋節的味道,大家有哪些所感所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作文“中秋節的味道”,歡迎大家的閱讀和借鑑。

精選作文:中秋節的味道(優秀篇)

 【篇一:中秋節的味道】

依舊的佳節,卻早是人是情非。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沒有黃花分外香,卻加快了時間的跳躍。

冷風颳貧瘠了大地,爲了中秋節,我就揹着大堆的書,穿着灌滿冷風的衣服趕赴家了。

老遠就聽到車站的嘈雜,進去更是滿眼的各界人士。平時廖無人煙的售票口排起了老長老長的隊伍,候車椅上更是成堆的行李。唉,人人都要回家過中秋,此時的人潮高峯不知何時才能消散。無奈站在“蛇隊”後隨着前方的人向前蠕動,不是第一次坐車,不是第一次買票,第一次這麼緊張,怕這麼一羣人把無辜的我踩死腳下;怨爸爸,不能來接我;恨學校,不早些放假。一輛大巴踩着天黑的最後一刻到站,我拋開所有怨言,歡快奔去,哈~,誒?誰掛住了我的包?誰踩上我的腳?誰在擠我?啊啊,我不能呼吸了,啊啊,擠着我的胳膊了,疼、疼啊、野獸、野獸啊。包丟在後面,別人都一轟向前,我怎麼退後啊?一同學將我拉回,看來我之前的後怕不是杞人憂天,要不是這棵救命稻草,我早就躺在衆人的腳板下嗚咽了。錯過了車不算,受了傷不算,受了冷不算,天黑了,下班車還有麼?中秋,中秋,是擁擠?是人山人海?還是人頭壓人頭、人腳踩人腳?

中秋早晨不賴牀,頂着七點的鬧鐘走出屋門。天真好,藍天白雲掛太陽,好久沒有這樣的景緻了。好像從沒有昨日的寒氣,一掃陰霾,也忘記了昨日的倒黴。翹着二郎腿,咬下一口月餅,呵呵,原來月餅也沒那麼難吃,沒那麼難消化。中秋團圓,我們一家坐在了一起,吃着難得的團圓飯。

如果說中秋有味道,那就是滿足。

一盤水果、一盤月餅、一陣歡笑;一個對視、一個微笑、滿園豐收,手拉家人手。此爲滿足,此爲中秋之味。

如果說中秋有味道,那就是放卻。

曾經戀上離家的感覺,牽掛會成爲動力。爲了家,我會努力,會做出成績。在團圓的日子,卸下裝備,卸下疲勞,不用努力,不用警惕。此爲放卻,此爲中秋之味。

如果說中秋有味道,那就是爽朗。

當那輪月亮懸在空中,本是無暇觀賞,又是無意擡頭。一份明亮,幾份純淨,這真是太陽的光芒麼?沒有那樣討厭的刺眼的光芒,沒有那樣不讓人直視的孤傲。駐足,原來月亮的美好,在於將自己的美好毫無保留的獻給別人,它並不淒冷,並不充滿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氣息。可以在那份爽朗中融化,對所有的壞心情擺擺手。我向往的單純,喜歡的溫柔,原來,在這裏。

多角度的看待問題,總是美好沖淡厭惡。中秋,我尋到了想要的,想要的感覺。圓滿的,將不只是月亮,而是我的未來。這個時間的跳躍,讓我離理想更近。

 【篇二:中秋節的味道】

外的菊愈開愈豔,縫隙中流進的是幾縷桂香。雁陣,拉開秋的序幕。無聲息地,那專屬秋的節日——中秋,也愈近了。

父親走過來:“中秋要到了,你想做什麼?”“寫作業,吃月餅,賞月。”我不假思索。父親扭頭看向窗外,緩緩地說:“中秋,真的只有這些習俗嗎?”一句話,點破了我的思索。中秋,中秋,花好月圓的別樣習俗,我卻不能名其一處。

中秋節如期而至了。傍晚,我們一家趕往江蘇老家,去到鄉村中。大姨早已開始忙碌了。芋頭洗淨去皮,正在鍋中翻騰,一個個水泡噴吐出清新的香味;桂花鴨已放在案板上,等待着被切塊裝盤。另一邊,剛到的祖母和母親已經卷起袖子,開始製作桂花糕:

將已經磨碎的糯米與糯米粉揉和,在蒸鍋底上鋪上一層,撒上醃製好的糖桂花、白糖,嵌入核桃、蜜棗。在一層餡料上面再鋪一層米糕,在嵌入相應的桂花與其它配料。糯米粉在祖母手中不斷揉捏,翻滾。那佈滿溝壑的手嫺熟地翻動。最終,蒸籠的蓋子掩上了。我問祖母爲什麼手法如此嫺熟。祖母說,這是我父親兒時最憧憬的美食,年年都等着中秋吃桂花糕,年年都會蒸。

不一會兒,蒸籠便被掀開,彷彿解開謎題一般。蒸汽衝上屋頂,我探着頭欣賞美妙的成果。待糕稍涼,我便把它切成小塊。看着手中柔軟細膩的小方塊,撲面的是桂花與核桃的清香。父親走過來,對我說:“這是我小時候最愛的美食呢。你會做了嗎?等你長大了,每當中秋節時,你也要給你的孩子做桂花糕哦。這桂花糕不僅有着中秋的清香味道,更是文化的傳承。”我品嚐一塊桂花糕,體會到了勝於那份甜香的,文化的味道。

晚餐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男女老少。老人們聊着養生,敘着回憶,平時淡淡的寂寞早已不在;大人們談着生活,講着家庭,拋下平日工作的瑣碎;孩子們,則在院子中與平時看不到的家畜玩耍,餵食。每個人臉上都不見疲憊,都那樣快樂——團圓的味道,如此清美。

飯後,桌上收拾完畢,大姨端來了一個我不曾見過的東西。一個鬥狀的瓷器,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我問父親那是什麼,父親告訴我,那是香斗,要將斗香攢聚在香斗裏,點燃後可以爲將至的秋冬祈福。我細細一看,香上寫着“出入平安”、“人口太平”。簡單的祈福,卻有着近千年的歷史。

燭焰燃起了,彷彿新生的嬰兒,嬌弱地,卻點亮了周圍的一圈斗香,點亮了人們心中的美好期望。菸絲絲縷縷地飄出,卻不嗆人,有着淡淡的檀香,古樸神祕,爲月色籠上了一層古老的氤氳。那落下的菸灰,落到我心中,沉澱着中秋的印記,帶着檀香的芬芳。

夜漸深了,燈一盞盞遁去了,我卻難以入眠。是在思念,思念沒能來團聚的親人。更是在思考。這樣淳樸的中秋,我能過上幾次?這是一個沒有月餅,沒有聯歡晚會的中秋,但這個中秋,卻更有味道。我習慣了月餅陪伴的中秋,卻深深地戀上了這個中秋。我想起父親的話,中秋的習俗,不應該被人們淡忘。這中秋節的味道,更是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而這烙印——

不是桂花的香甜,飯菜的清美,和斗香的神祕。而是在那背後的中華文化與千年歷史的味道。

 【篇三:中秋節的味道】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總盼着過節。春節和中秋是家鄉最受重視的兩個節日。或許是因爲那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只有過節時家裏纔會改善一下生活;或許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或許兩者兼而有之。總之,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鬆。當然,最高興的還是我們這些考試吧無慮孩子。

春節的時候,雖然恰逢農閒,但總感覺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獨中秋,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後來想起來,似乎是心緒不同使然。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穫的積蓄,又是收穫的開端。說她是積蓄,是由於夏收才過不多時候。說她是開端,是因爲秋天邁着她碩果累累的腳步迎面而來,融着人內心即將收穫的欣喜。我想惟有經歷過鄉村生活體驗的人,纔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圓圓的月光之下,圓圓的月餅,蘋果熟了,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們品嚐着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穫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媽媽每年都要親手給我們做月餅吃。媽媽做的月餅外觀象大餅,很厚實,新鮮的面,新鮮的餡。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烙出來的,上面都有用農家的大碗所刻畫出來的月的圖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餡,也很特別,主料是紅塘,裏面放些芝麻、清紅絲,果仁、葡萄乾什麼的。新做出的月餅,蒸的,柔軟可口,適合老年人;烙的,外焦裏嫩,年輕人情有獨鍾。你看,新端上來的月餅,熱氣騰騰,一股清香味道兒撲面而來,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市場上的月餅琳琅滿目,各種瓜果一應俱全,但是我還是喜歡吃媽媽做的月餅。月餅的花紋雖然沒有太多變化,但是花紋總是那麼的清晰,那麼均勻,那麼好看。所以一趕上中秋過節回家,總要吃上兩大塊兒,覺得好香、好甜……。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因爲從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水平變遷。

你看,農家餐桌上,除家禽肉類,傳統的蔬菜等食品外,越來越多的餐桌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肉類、蔬菜、海鮮。

“無酒不成筵席”,喜慶的日子,中國人總要飲一點酒。過去,多是二鍋頭等高度白酒,現在人頭馬、茅臺等國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這些都預示着祖國經濟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紅火。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藍圖上的規劃和設想,而是逐漸成爲千家萬戶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真。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穫。我願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中秋節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祈望我的親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起期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或許,這就是我中秋情結的真諦。

 【篇四:中秋節的味道】

那天在報紙上看見這麼一個文章標題《我們的中秋節,真的就只剩下吃月餅了嗎?》,讀後感覺真是很悲哀的了。君不見每逢中秋之際,鋪天蓋地的就是滿街的月餅廣告了,報紙上反覆強調的也只是“要保證今年中秋月餅質量”什麼的了,難道不吃月餅我們就不是過中秋節了嗎?難怪很多年輕人不再願意過中秋這樣一些傳統節日了,除了吃似乎就沒有什麼好玩意了麼。

可是,且住,咱們老祖宗還留下那麼些的好東東呢,現在還有人知道嗎?還有人在過這樣的傳統中秋節了嗎?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國內各地都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竈”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爲祭禮。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另外,在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中秋習俗,特別有趣好玩的哦,可惜現在我們很少見到這些過節的方法了。比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爲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在今天,錢塘江中秋觀潮也還是人們樂此不疲的旅遊盛事呢。

“聽香”是古代流傳臺灣地區的中秋習俗,是由婦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禱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測的事(如感情、財富等),在請示了出門以後應行的方向後,就拈香出門,凡是在路上所聽到的一切談話、歌唱等,均可以就此卜測所問的事,然後以杯茭問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則繼續前行,直到獲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爲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別人菜園中的蔬菜或蔥的習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將得到美好的愛情。

在北京,中秋民間常常有“拜兔兒爺”的習俗。月亮裏不是有那麼個玉兔嗎?所以啊,拜兔兒爺也就等於拜月了。以前,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裏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亦謔亦諧。

在四川省,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我記得我們小時候,過中秋的時候就一定要有葡萄、柚子和梨這些水果,還有吃鴨子的習俗呢。

看看,一箇中秋節,各地竟有那麼多好玩的風俗哦,也許在我們今天忙亂麻木的生活中不可能一一重複這些玩法了,那麼,有可能的話,在家裏陽臺上放一個小茶几吧,擺上香梨、葡萄,切兩塊月餅,給家人和自己斟上淺淺的一杯紅酒,最好再掛上一盞兔子燈,呵呵,還滿象那麼回事了。就過一個沒有電腦電視的安靜快樂的中秋節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