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600字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導語: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而吃糉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下面是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敬請大家的閱讀和借鑑。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的作文600字

 【作文一:端午節吃糉子】

盼望着,盼望着,在焦急的等待中,端午節終於到了!我們全家決定去定安,過那裏的美食節,嚐嚐那裏的美食。

美食一條街熱鬧非凡。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來往人流,絡繹不絕。

在一個傳統的小食店,媽媽和一個老婆婆商討價錢。老婆婆要賣25元一個,媽媽說要20元一個。最後,以20元一個成交。媽媽買了十個糉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一個糉子,定安的糉子真香!打開包糉子的芭蕉葉,一股濃香夾雜着芭蕉葉的清香撲面而來,方錐四角形的糉子,呈碧綠碧綠的顏色。我慢慢地品着糉子,糯米又粘又軟,豬肉嚼勁十足,鴨蛋黃粉脆而鮮,口感太棒了。

我讚不絕口地說:"定安的糉子太好吃了!"

老婆婆說:"那當然了,我家的糉子是真正的定安糉子!老招牌了,要不然我爲什麼賣這麼貴?"

品着這麼好吃的糉子,我當然想知道,這個定安肉糉是怎麼做的。

阿婆告訴我們,定安的糉子,主料是精白的糯米。餡料是長方形的、新鮮的、肥瘦相間的豬肉,或是切成大塊狀的豬腳。這種豬是定安特有的黑毛豬,這種豬不是圈養催肥的,而是放在野外,半野生狀態長大的。每一個糉子裏都有一個鴨蛋黃,吃起來粉潤流油。煮糉子是要不斷加柴加水,要煮十多個小時。這樣煮出來的糉子纔夠香、夠味。

定安肉糉的特點是:軟綿、濃香、味透、餡多,食而不膩。

這次端午節,我真是太開心了!就連我平常最喜愛吃的騎樓小吃,都沒有定安肉糉那麼好吃。下次端午節,我一定再來定安。

  【作文二:端午節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是我國人民的風俗習慣。糉子又叫角黍、筒棕。你知道嗎?端午節還有許多名稱呢!有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等。

早上,媽媽準備了香噴噴的糉子。我問媽媽:“媽媽,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嗎?”“是的,自從屈原跳江以後,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把米和飯投到江裏,讓魚和蝦吃。流傳到現在,改成了端午節要吃糉子。”“哦。”我點點頭。

吃完早飯,我和媽媽就高高興興地出門去了。我發現家家戶戶門前都放着艾葉和菖蒲。我問媽媽:“艾葉和菖蒲是幹什麼的?”媽媽說:“因爲艾葉和菖蒲能發出一種香氣,可以用來驅蟲和避邪。”“媽媽,端午節還有什麼風俗習慣?”“端午節還有賽龍舟這樣的風俗。賽龍舟也是與屈原有關。因爲楚國人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後來爲了紀念屈原,就把賽龍舟也作爲了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中午,爸爸燒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媽媽告訴我:“中午吃飯要吃五黃的。”“什麼?五環?奧運五環?”媽媽笑着說:“不是,是黃瓜、黃魚、黃酒、黃蜆、黃鱔,共有五種黃。”

晚上,我和姐姐、弟弟、姨媽、媽媽一起去福泰隆玩。媽媽說:“六一兒童節快到了,你們一人挑一樣玩具吧。”“耶!”我和弟弟興奮極了。我們東跑西跑,終於,我們都選中了一樣玩具:弟弟要的是電動吹泡機,我想要的是電子積木。媽媽同意了,我們開心極了。後來,我發現能抽獎或者拿一個環保袋。媽媽說就拿個環保袋吧,可是我想抽獎。媽媽說:“也好。”我抽到了一個開心獎和一個二等獎。開心獎是一瓶礦泉水,二等獎是一件衣服。

這一天,我真開心,更是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作文三:端午節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作文四:端午節吃糉子】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我來講講端午節的來歷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江裏的雨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在這一天裏,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人們在這一天裏會打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等。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於是在昨天,爺爺家包好了許許多多的糉子。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剛一進門就聞見了那淡淡的香味。我隨着香味來到廚房,從鍋裏拿出一個糉子放在碗裏。我剝開糉葉,看見那白白的糉子上還在冒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糉葉的香味。糯米在陽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棒極了!我迫不及待的朝上面咬了一口,頓時,蜜棗那淡淡的甜味溜進了我的嘴裏,這種味道只有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才能嘗得到。

我吃着香噴噴的糉子,禁不住想起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應該學習他那種愛國的精神,長大後做一個做一個對祖國有用,能爲祖國儘自己一份力的人。

  【作文五:端午節吃糉子】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氣氛!

  【作文六:端午節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是我國人民的風俗習慣。糉子又叫角黍、筒棕。你知道嗎?端午節還有許多名稱呢!有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等。

早上,媽媽準備了香噴噴的糉子。我問媽媽:“媽媽,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嗎?”“是的,自從屈原跳江以後,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把米和飯投到江裏,讓魚和蝦吃。流傳到現在,改成了端午節要吃糉子。”“哦。”我點點頭。

吃完早飯,我和媽媽就高高興興地出門去了。我發現家家戶戶門前都放着艾葉和菖蒲。我問媽媽:“艾葉和菖蒲是幹什麼的?”媽媽說:“因爲艾葉和菖蒲能發出一種香氣,可以用來驅蟲和避邪。”“媽媽,端午節還有什麼風俗習慣?”“端午節還有賽龍舟這樣的風俗。賽龍舟也是與屈原有關。因爲楚國人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後來爲了紀念屈原,就把賽龍舟也作爲了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中午,爸爸燒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媽媽告訴我:“中午吃飯要吃五黃的。”“什麼?五環?奧運五環?”媽媽笑着說:“不是,是黃瓜、黃魚、黃酒、黃蜆、黃鱔,共有五種黃。”

晚上,我和姐姐、弟弟、姨媽、媽媽一起去福泰隆玩。媽媽說:“六一兒童節快到了,你們一人挑一樣玩具吧。”“耶!”我和弟弟興奮極了。我們東跑西跑,終於,我們都選中了一樣玩具:弟弟要的是電動吹泡機,我想要的是電子積木。媽媽同意了,我們開心極了。後來,我發現能抽獎或者拿一個環保袋。媽媽說就拿個環保袋吧,可是我想抽獎。媽媽說:“也好。”我抽到了一個開心獎和一個二等獎。開心獎是一瓶礦泉水,二等獎是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