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三作文 > 【精華】高三作文5篇

【精華】高三作文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三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高三作文5篇

高三作文 篇1

每次與他相遇彼此都有點尷尬。每次也都是他先向我問好打聲招呼,我纔回聲好。有時我乾脆話也不說,羞澀的一笑而過。

我也不知道爲什麼,與他相遇總有種莫冥的感覺。也許是我有點內向,不太喜歡與別人講話。但我始終覺得他跟之間有層隱形的隔閡。

他父母也與我爸媽熟識,我和他家經常往來,從我搬到這裏,他們家一直是我家的鄰居。他每天清晨都要讀English,雖然有時有些不標準,但他卻不那麼在意。他似乎不在意別人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不久他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很久纔回來一次。有時我在路上碰見了他,我有時也會憋出一句自偉哥哥好,他也笑臉相迎答聲好。

不知過了多久,我發現他有些變化。有時他主動跟我道聲好,這簡單的一聲好包含了很多東西。

有時我家的電腦有些故障,他也樂意來看看幫幫手。我覺得我與這個鄰居的關係發生着微妙的變化,變得好了許多。見面也不尷尬了。有時我碰到難題,不會寫時,他也會點撥一下我。我打球回來時,他還教我動作。

不過有時我覺得他是個性格古怪的人。有時突然不跟我打招呼,還板起個臉

下死人,我對他有新增了一種恐懼。

一次我們樓的水管出了故障,他挺身而出,拿着鉗子和一些工具利索的趕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臉帶自豪,我知道修好了。頓時由然而生一股敬意,發自內心的。

我與他有時也像鐵哥們一樣,他老是變着法的逗我。打球時也經常出其不意的給我"驚喜"讓我措手不及,以至於洋相百出。他站在旁邊只是笑笑。我也與他在一起玩耍,其樂融融。走在街上路上老有些人投來些羨慕的目光。

可以說我的成長中沒有他就少了不少經歷與意義。我與他可謂是"子爲魚,魚爲

子"雖說他大我4,5歲,我跟他在一起卻有種不知明的感覺,不會讓人心裏感到空虛或無趣。

海內存知己天崖若比鄰。成長路上有你有我於是不寂寞。

高三作文 篇2

不少人認爲父親在教導孩子逆來順受,父親的回答缺乏反抗精神,與魯迅先生所說的“不爭”的中國人如出一轍。部分人認爲,人應該要學會去改變這個社會,給他人提供建議可以促使他人去完善個人修養,而父親的刻意迴避非但無法給自己和他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用餐環境,也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但在我看來,這不是一種逆來順受的生活態度,反而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生活準則,一種外圓內方的個人修養操守。社會是一個熔爐,裏面存在各種各樣的人,且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習性、生活準則。倘若我們一味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最終只會兩敗俱傷,不歡而散。父親的回答肯定了每個人爲人處世的自由,因爲我們唯一能夠百分百控制的只有自己,我們強迫不了什麼,只能不斷地去完善個人的生活理念,改變個人的生活態度。

外圓內方,不是處世圓滑,隨波逐流,而是父親所說:“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做到什麼,卻可以要求自己不去做什麼。”人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倘若我們外方內方,我們在生活上只會到處遇麻煩。正如河裏有棱有角的石塊,倘若它們不能夠適應河水的沖刷,使自己的棱角消磨,它們絕不能隨着河水前往遠方。石子如此,人亦如此。社會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各種現象層出不窮。倘若我們不能夠正確對待這些現象,我們還能夠活得輕鬆快樂嗎?但外圓內圓的做法亦是不可取的,人所以能夠區分,就是因爲個性化的“方”。

父親的回答闡釋了一種爲人處世的方法,也許並非每個人都贊同這一方式,但在我看來,在個人修養成爲當今社會的重點話題的背景下,外圓內方不失爲一劑有效的處世良藥。它既能堅守個人準則,也能推動社會發展和諧;既能讓我們的社會能夠煥發出活力,也能讓個人的魅力更有加耀眼。外圓內方的處世態度,我贊同,也值你得信賴!

高三作文 篇3

吐槽,是個流行詞。很多時候,它已是怨天尤人、冷嘲熱諷的代名詞:我的同事是極品、我的前任是極品、我的領導是奇葩……簡而言之,吐槽營造了一種“比慘”式的撫慰美學:最近,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說出來讓我開心開心!

人生很長,生活不易,抱怨、不滿實屬正常。畢竟,波瀾不興,寵辱不驚,是可以追求卻很難抵達的境界;至於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那更是“拜上將軍”,不可奢求。這樣說來,吐槽也是解壓方式之一,無傷大雅。然而,當吐槽成爲羣體習慣後,則接近於一場心靈瘟疫:看誰都是傻瓜、笨蛋,只有自己最清醒。天上人間,沒有一樣能看得上眼。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家國天下,每一樣都那麼令人沮喪——既然事事不滿意,那給個建議吧?答曰:“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青年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未來的主人,同時,又好比一張白紙。最終是朝氣之太陽,還是冰冷之幽泉;是絢爛精彩,還是敷衍潦草,恐怕主要取決於內因,取決於自己。牢騷太盛防腸斷,吐槽成疾,最終很可能與精彩人生無緣。

如果說,自我解嘲,客體是自己,展現的是生活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吐槽,客體是他人,展現的是精神的羸弱與撒嬌。日常的憤懣與不滿,凸顯的正是年輕人起始階段都會遭遇的困境——胸懷理想,卻無法平衡庸常生活,處理不好,最終易折,蹉跎光陰。

只要對生活充滿熱愛,誰沒有理想呢?因此,理想有時候是廉價的。沒有實踐累積的理想,跟沒有認真塗抹的白紙一樣,蒼白無力。最終,理想還是深沉的。它需要深埋於心,願意爲之去忍耐、堅持與付出。一個真正爲理想奔忙的人,是沒有時間和心情吐槽的。因爲他知道“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道理——有追求的人,必定痛苦;有多大的理想,就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比如職場常見的吐槽人,往往是自視過高的結果。社會大生產時代到來,要求分工更明細、個人更獨立,但同時又要求勞動協作更有力。每個人守土有責,才能換來整個鏈條的運轉有序;而每個人的榮耀,最終要成就於集體的偉大。看不到這一點,就容易誇大自我的本事,無論身在何處,都不容易快樂。

有了分工,職位必有高低,崗位必有不同。問題來了:王二麻憑什麼能上去,而我不能呢?須知沒有邊緣的'崗位,只有邊緣的心態。而且,看似邊緣、冷門,只要積極勤勉,未必不可崛起爲高峯;看似中心、熱門,不懂戒驕戒躁,未必不會淪爲盆地。

這種通病,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國人對成功的追求近乎偏執,對成功標準的理解十分狹窄:功名利祿。這種功利主義、精英主義的遊戲規則,註定了多數人最終都是失意者。於是,吐槽,怨恨,不滿,常常由此產生,背後缺少的是對生命的體認:活着,歸根結底,不應是外物的奴隸,而應是自我的主宰。

喜歡前輩的一句詩:心中有雄鷹,何處不築巢?世事多舛,但人還是要有一種情懷,才能超越庸常,而不完全被世俗化標準束縛本真。於是,再微不足道的崗位,只要幹得精彩,也可以是大舞臺,也可以是寄託一生的事業。

情懷與胸懷,責任與使命,決定了最終的格局,也會使人不被一時一事所纏繞:當你看到遠方時,即便如今一帆風順,也不會感覺良好,即便困難重重,也不會悲觀失望。因爲你懂得,現在所經受的一切,都將隨着前進的腳步,成爲過往的風景,來日的回憶。哪有多少心情和時間去計較、吐槽呢?

看遠方,算大賬。這樣,也容易快樂一些。

高三作文 篇4

在阿爾卑斯山上,有一塊提示板,上面有一句標語——慢慢走,彆着急。人生在世,有多少人爲了自己的目標一往無前,毫不停歇地奮鬥。殊不知,這樣奮鬥過後,縱然你成功地達到了目標,可你也必然失去奮鬥路上的風景,那些只屬於你一個人的美麗。當回首過去,你曾走過的路只會蒼白而枯燥,那我們何不像阿爾卑斯山上的標語一樣呢,慢慢走,學會不時放緩自己的腳步,去欣賞身邊獨一無二的美麗。

慢慢走,彆着急,你將收穫一份美麗的風景。這個世界上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這個世界越發物質化的今天,懂得欣賞美麗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人們的眼中充斥着物質和慾望,就連心靈深處也不曾留有一片美麗的寧靜。這樣追求物質的人,他們的一生中不會有放緩腳步的時候,也必然少了許多風景。反觀許多歐洲古鎮上的人們,他們並不過分追求物質,因而他們的生命中多了許多旁人所無從欣賞的美麗風景。

慢慢走,彆着急,你將收穫一份難忘的經歷。海子曾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裏,若我們都能面朝大海,體悟自己的人生,那麼這未嘗不是一份獨特的經歷。只是這樣做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姜子牙溪邊垂釣的淡泊,七賢隱於竹林的超然,陶淵明採菊東籬的閒適,蘇軾吟嘯徐行的豁達,無一不體現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境,因而他們的人生中多了一份常人所沒有的難忘經歷。

慢慢走,彆着急,你將收穫一份寧靜的人生,一天,一個偏僻的小漁村中,一位打漁老人正悠閒地躺在船上曬太陽,一位年輕人走過來問:“這樣好的天氣,您爲什麼不去捕魚多掙些錢呢?”老人反問:“多掙錢幹什麼呢?”年輕人回答:“當然是爲了以後不辛苦勞作,可以每天悠閒的生活曬太陽啊。”老人微笑着反問:“我不正在悠閒的生活嗎?”睿智的老人懂得一切都要慢慢來,不要過分追求金錢,要懂得放下不必要的束縛,獲得一份淡泊寧靜的人生。

爲了那一份美麗的風景,爲了那一份難忘的經歷,爲了那一份寧靜的人生,我們要學會不是放緩自己的腳步,欣賞身邊美麗的風景。人生在世,定要記住——慢慢走,彆着急。

高三作文 篇5

曾經的屋檐下,裊裊炊煙冉冉升起,好似調皮的精靈在風中嬉戲,而今歸來,卻再也尋不到那一抹熟悉的輕盈,再也不能重溫舊夢。那飄蕩在童年上空的溫暖的炊煙。

我們那一片,就我一個女孩子,卻整天跟着那些男孩子後面玩耍,淘氣。

稻子成熟之前,農人會先用石碾子將草場壓平,再灑上一層草灰,再壓實。在新稻收上來之前,那寬闊的草場便成了我們的樂園。已上學的孩子帶來學校裏流行的遊戲,於是,一隻小小的沙包便成了十幾個孩子爭奪的熱點。更多的時候,只是一些無理由的追逐打鬧。笑聲,叫聲在草場上空久久盈繞。鄉間的風,刮過樹梢,刮過田野,也將太陽刮向了西山。一縷縷炊煙便隨着風在屋頂上扭動腰肢,一如十七歲的少女般輕盈、靈動。

“哈,我家的炊煙升起來了。”一個小夥伴叫道。“***煮了什麼好吃的?”另一個小夥伴問道。“我媽的廚藝可好了,煮的菜好吃極了。”“我媽煮的纔好吃了,***炒的菜都不熟。”“我媽煮的好吃!”“我媽……”隨着更多的炊煙升起,小夥伴的話題已由煮什麼上升到了對自己母親的維護,那是兒時的我們對母親最質樸的愛。

“囡囡,回家吃飯了……”“小寶,飯做好了,快回家吃飯……”“小海啊,家來呦……”一聲接一聲的尖銳的女聲劃破了炊煙的濃厚,帶着飯菜的香味,鑽入我們的耳中。“我回去了,明天見……”“我媽叫我了……”我們各自回家,去享受炊煙帶來的溫暖。

隨着炊煙的消散,草場在夜色籠罩下沉默下來。

“吃飯啊,發什麼呆呢!”母親催促的聲音將我拉回現實,嚼着電飯鍋煮出來的飯,卻味如嚼蠟,遠遠沒有竈燒出來的飯香甜。

電飯鍋,煤氣竈,電磁爐逐漸佔據了廚房的主導地位,而那升騰曼妙炊煙的竈卻難見身影,再也不曾見到炊煙的升起,炊煙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是炊煙疏遠了我們,還是我們疏遠了炊煙?

那曾經只屬於炊煙的風景,隨風而逝。

當我赤腳屋檐,暮色沉重,表情裏沒有笑容。

是否能再重溫舊夢?把那夢好的夢珍藏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