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薦)高考滿分作文

(薦)高考滿分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滿分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薦)高考滿分作文

高考滿分作文1

生活亦如災滄海,有時恣意咆哮排山倒海,有時收斂猙獰波瀾不興。人正如這生活大海上的一葉扁舟,搖曳不定如秋風中蕭瑟的黃葉,經歷了生的困惑與死的彷徨,人生航道該何去何從!

歷史給予了我們豐富的素材,它的沉重與鮮活,它的豪放與乖張,它的執著與嬗變都給人以啓示,人應當有位置並從人性本位上去體現價值,而尋找它的道路上有窮關險隘,更需要睿智的成熟,而思想正如指航明燈使人義無反顧奔波於理想之路。

偉大的人也難免失足於泥濘,而這往往使偉大靈魂執拗地迷失,這種迷失無異於揭去民族肉身上的完膚。屈原的的特立獨行宣告了與舊時代共亡的決裂,李白的天真單純的執著換來了“對影成三人”的滄桑,嵇康稀有的人格節操葬送了那一片空靈與飄逸,嶽將軍“怒髮衝冠”只爲伸張民族精神的正氣……

不敢多想,更不願多想,歷史讓我無奈地沉重。如此偉大的靈魂卻尋不到歸宿,只緣思想過於精深與突兀,既爲他們擊節叫好,又爲他們不會變通氣不過,但細細想來位置的那麼一點偏差便釀成了永久的失落,文人就應拋開世俗潛心研道,武將便應戎馬疆場砥礪心志,政治並非屬於他們。他們的天地是青崖白山。

尋找到位置又如何體現價值又是一個迫切的'問題。總是懷疑地認爲這並非如我所願,但恰恰在不知不覺中您體現了價值。盧梭說:“人是有思想的蘆葦。”巴爾扎克在難奈枯燥的鵝毛筆下擁有人間百態的頓悟,毛澤東在貧瘠惡劣的黃土高坡上享受着運籌帷幄的自信,而這並非強迫和機械地應付,卻是選擇這份挑戰的那一刻創造的本能,人從此擁有了恬靜的從容、平和穩重的心緒、芥蒂心無的灑脫,而這一切都出於人性的召喚。

承認這個社會的多元便是給予自己更多的機會,而位置又可以多層次的嘗試,而這份嘗試雙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擁有了這份篡位便在生命般道上隨心所欲,尋求鯈的解放和思考獨立性,你便有有位置尋找到了那份思忖再三的位置,你便擁有了立定社會的價值體現。

風帆應當啓航,燈塔正在前方。

高考滿分作文2

孩子的眼睛是琥珀,如泉水般純淨;孩子的心是水晶,像蟬翼一樣透明;孩子的想法是碎鑽,好比夜幕這種藍絲絨中的點點星光。

但即使是這些上帝派予人間的小精靈,也必須受到社會這個大染缸的浸染。我看到琥珀中多了一些雜質,水晶也開始渾濁,就連那點點星光,也在漸漸黯淡。

我們總把孩子們以嫩芽、希望比喻,殊不知當種子突破重重障礙,終於破殼而出的時候,那一束光,決定了它生長的方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生活中,在人生旅途中,孩子們時時刻刻在接受着他們父母的觀念。在這個自我意識形成的特殊時期,教育,便顯得那樣至關重要。

我們會看到那些還未到學齡卻已經能夠背上兩句唐詩,彈得幾首柴可夫斯基的天才少年,驚歎的同時,帶着深深的憂慮。所有人都耳聞過一則寓言故事,它這樣寫到:古時有一位農民,因爲看自己的田地裏作物的長勢不如別人家的好,心生不滿,突然靈光一現,他想到一個“絕妙”的方法,於是跑去將田裏的禾苗都強行提了一寸,果然,他的那畝田地裏的禾苗明顯有了即將趕超別人家的跡象。他喜形於色,日日去田地“提拔”禾苗,最終自然不必說,禾苗都枯萎了,莊稼顆粒無收。這就是拔苗助長。我不知名目繁瑣的學前教育抑或是奧數班是否會與拔苗助長如出一轍,但能肯定的'是,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只屬於孩子的童真將一去不復返。

美籍華裔蔡美芬在《虎媽戰歌》中寫到自己如何教育孩子,手段極其嚴苛,讓旁人都驚呼嚴格,在這之中,包括了“孩子在各門學科的測驗中只能拿A”“不準出去玩”等“虎媽要求”。我作爲一個大孩子,也能想象出這樣的成長是怎樣的血汗澆灌出來的。

孩子天性善良純真,貪玩愛動,這一切都是無可厚非的。也許蔡美芬的孩子最終會因爲優秀的成績和各方面的特長而進入大學,進而獲得高品質的生活。但我仍記得,有一位名人曾這樣說過:“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並不意味着他將會有一個悲慘的中年和晚年。”所以讓孩子卸下沉重的教育包袱,嬉笑打鬧於自然,包容他考試拿了B,允許他看螞蟻搬家,孩子們看似幼稚的行爲,亦是他正在思考的過程。

我們不應以成人的方法去約束孩子,適當的放縱未嘗不可,留給他們一雙翅膀,讓他們自由地去飛翔。

高考滿分作文3

地震後的這些天,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動着。

地魔發淫威,天府成地獄。家園被毀,鋼筋水泥吞噬了無數同胞的生命。看電視報道,看報紙雜誌,黑色的沉重壓得人難於呼吸;四面八方的眼睛注視着汶川,千萬雙手伸向汶川。聲聲汽笛報道着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悲天憫人、扶危濟難,是善良的人們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一個姑娘被被困在廢墟下,她沒有沮喪,沒有一絲一毫的絕望。她積蓄足夠的力量,不斷敲打生命的大門。她說她相信人們一定會來救她的,她的燦爛的笑容和爽朗的笑聲告訴每一個人:面對無法預知的災難,笑是最好的自救。

“坦然面對,笑對人生”,樂觀、堅強,是熱愛生命的人們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年青的軍官把失去親人的痛苦,化作與死神賽跑搶救倖存者的動力;泥濘的山路上,他揹着白髮蒼蒼的老人,向安全的港灣停靠。年輕的女警官把嗷嗷待哺的孩子託付給在家人,在瓦礫中抱起戰勝了震魔的小生命,甘甜的乳汁綻放了天真的花蕾。“最美麗的警察”,這是人們給她的最好的評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愛幼在特定的背景下閃爍着絢麗的光,人性的光芒昭示着最偉大而又最普通的“人之常情”。

他才只有三歲,在被士兵們高高舉起成爲又一個奇蹟的時候,臉上還帶着傷,但他沒有哭,而是一臉鄭重地舉起還很沉重的右臂,向在場所有的人行了一個不太標準卻很嚴肅的隊禮。“敬禮娃娃”以他弱小的身體掀起了吹遍神州的浪潮。“你們辛苦了!”“謝謝全國人們的支持!”是震區鮮紅的亮色。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懷感恩之心,做好自己的事,回報社會,是演繹了幾千年的'“人之常情”。

年近古稀的總理眼角佈滿血絲,嘶啞的聲音傳遞着關愛、傳遞着堅強、傳遞着國家的信念。手,傷了,“先給重傷員包紮”;頭,添了根根白髮;徹夜不眠,籌劃的是救災的最佳之法。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心憂天下,恪盡職守,總理用自己的言行爲天下的爲官者詮釋着“官之常情”的理想境界。

……

我深深地感動着。感動之餘,我多次問自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該用怎樣的筆墨去書寫“人之常情”這沉甸甸的四個字呢?

高考滿分作文4

血脈中流淌的是中華民族賜予的光榮,長江、黃河交織成幾千年歷史的經緯。

我們的文明,以漢語爲載體的中華文明便是這樣地衝出了宇宙與變遷,綿延了中華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橫跨千年的時空,爲我們世代所傳承,所發揚。

漢語是我們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邁很大氣,亦可以很精緻很婉約,它可以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式感慨,亦能傳達“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風情。這是無論多優秀的外文譯製品所無法企及的高度與深度。

因爲,漢語承載了中華兒女的魂呢!它不僅是“母語”兩個字那麼簡單,我們的母輩,祖輩經歷泛黃的歷史所賜予我們的,是“母語”背後沉沉的文化使命。

樓蘭古國消亡了,瑪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倫文明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爲語言的'覆滅,語言喪失了載體便漸漸葬於荒漠中乾涸的河牀與幽幽的嘆息。

漢語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責任,在西方文化無止境地涌入街頭巷尾時,在“三國”與“論語”相繼被戲說時,在全球化的呼聲下學英語的浪潮正天翻地覆時,小學課堂內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反而顯得彌足珍貴,英語培訓機構滿街遍是,可怎尋不到一個國學教授機構?

這是前進中的市場化快餐,還是,一個大國的浮躁,抑或,是百年後文化斷層出現的民族悲哀?

母語——漢語教給我們的,怎又僅僅是與人溝通,交流。母語不是工具,而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失卻的民族的骨氣與精髓!

讓我們重拾古文的經典吧!讓我們運用漢語所真正給予我們的扁擔,去挑起歷史的竹簡一捆捆,真正進入原味的古籍,去尋找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之道,一個大國的崛起之途。

漢語的傳承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生來就應向祖輩們許下的承諾,不要讓昔日繁盛的古國衰落的故事重演。這莊重的承諾將是我們一生所肩負的重擔,它讓我們在歷史中找到珍貴的內核,讓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

高考滿分作文5

作文緊扣“強弱之變”的歸因立意,直擊材料核心,立意高遠而發人深思。“強弱有變,皆在人爲”用兩個四字短語,簡潔而又準確地詮釋了“強弱”與“人爲”之間的邏輯關聯,與文末“弱者變強,定可爲也”的結論遙相呼應,互爲表裏。作文先引材料提出觀點,然後一分爲三,從“強者”“弱者”“人爲”三個角度逐層展開論證,結構清晰明瞭,過渡銜接自然,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整個論證過程邏輯嚴密,環環相扣,論證語言簡潔雅緻,富有思辨性和穿透力。

“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青年毛澤東在論及“體育之效”時談到,變化時時在發生,強者可以變弱,弱者可以變強。變強或變弱,皆在人爲。

身爲強者,若不居安思危,沾沾自喜而濫用強權,則至強可以變爲至弱。

縱觀歷史,我們發現:秦統治者貪圖享樂,二世而亡;唐玄宗揮霍唐朝基業而有“安史之亂”;清朝以天國自居,沾沾自喜,終至外敵入侵。這些“強國”的統治者們以“至強者”的身份自居,濫用強權而不知維護強權。即使華夏曾擁有立於世界之巔的力量與文化,也掩蓋不了這至強轉爲至弱者的屈辱史。由此,我們須明白:身爲強者,若不勤自鍛鍊以續強大,或可淪爲至弱,甚至於遭他人踐踏。

身爲弱者,若是勤自鍛鍊,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則至弱可以變爲至強。

當身爲弱者時,有人可能會失望而自暴自棄。殊不知若是勤自鍛鍊,至弱也可變爲至強。請看:在中華民族至弱之際,一羣不甘爲弱者的'年輕人乘一艘小小紅船而來,他們一路劈波斬浪,爬雪山過草地,憑藉小米加步槍將強敵驅逐,將星星之火變爲燎原之勢。如今小小紅船已成長爲巍巍巨輪,載着十四億中華兒女走向至強路。身爲弱者,自暴自棄僅能淪爲至弱,唯勤自鍛鍊方有轉爲至強之機。

強弱有變,變弱變強,非由天定,而在人爲。今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正一步一步變爲現實,昭示着我們應不斷砥礪前行,勇做時代的弄潮兒!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於強,未可知也。”一百年以前,青年毛澤東指出強弱並非一成不變;一百年以後,吾輩青年應以“一拳天與壓潮頭”之勢,勤自鍛鍊,則弱者變強,定可爲也。

高考滿分作文6

文化行囊

生於斯,長於斯,渾金璞玉,天然美質。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攝了你的魄,卒成豐富的內在。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風度,也曾大碗喝酒,暢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薰陶渲染、陶冶心性,養育情懷。情感豐富來源於文化的底蘊。正如古語“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風,不知不覺文化融在了品性裏,成爲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龍孕育了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骨子裏都帶着一種動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好似山裏的黃鹿,從不想痛苦的事,從不發怒,從不傷心。”眸子裏顯現着山水的靈性。這種無法否認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會讓異域之人賽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養育她的中國,帶着一種文化的憂傷。

文化是一個人的.魂魄,無論是信天游還是沂蒙小調或是閔音,都在生命裏唱響。

《雅舍談吃》中,樑先生大談令他魂牽夢繞的正陽樓的烤肉,薄如紙的燒餅和一鴨三吃的北平烤鴨。老北京的文化符號連同衚衕與冰糖葫蘆刻到了他的腦海裏,在內心中未然成杯。抑或是葉子說她發了瘋地想念南京,想念路邊攤的蝦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馬路上油沆氣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將車站修在周圍綠得不像話的羣山。這是石頭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讓生活豐富且安詳。所以說,鴻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靈氣。

傳統教育中《顏氏家書》更是以“令熟讀經史子集”爲教育目標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們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說文化成爲自我的內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是夏懷罵蟲,玩物成癡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古鎮,是莫言傳奇魔幻的山東高密鄉。今生今世,定時和骨子裏的文化白首相依,不離不棄。而羅素感概“參差百態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鮮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恆。

高考滿分作文7

我站在人生的渡口,此岸的邊緣。滿眼是彼岸山水的靜謐,浸漬在風吹草低的呼吸;絲絲縷縷的夢幻,悽悽訴訴的百花留香;泠泠泉清,嚶嚶鳥鳴,芙蓉尚盈盈……

我要去彼岸。

有時,現實如同一場迷霧,比夢更長,比風更短,執着的心情,爲所求、爲所得,掩蓋了漫漫上浮起的黑暗。總有人,架起一隻牛角的船,以牛角尖的方向,駛入夢魘深處的'迷幻。

我還是要去彼岸。

爲了那白鷺橫江水光接天的彼岸,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我可以不怕一切的險阻與艱難。此岸此時已變得醜陋,在彼岸的反襯下顯得如此迷亂不堪,我片刻難安,世界已被彼岸填滿,足以扣住我脈搏的彼岸……

我一定要去彼岸。

有時,世界像一口鍋,人生與得失煮沸在其中。看不清方向的人們跌落進形形色色的誘惑的罅隙。人生像一壺燒開的水,沸騰着翻滾着燃燒着不停消耗着自己,在沸點的極限上耗盡成壺口百態的煙,使我們老來莫名的感慨萬千。何爲得,而何又爲失呢?

我終於登上了彼岸。

如果說到達的所得能讓我短暫欣喜,那麼慾望冷卻後的冰涼如在心底挖空一個長眠的洞。這空空如也的殘缺是所得還是所失?我回首曾經的那個此岸,爲何是翠竹搖風暄千林翠鳥的晨曲?又爲何竟傳來紅梅映日吐萬樹紅霞的晚鐘?風雨交融,我又站在了人生的渡口,彼岸的邊緣。當彼岸成爲了此岸,此岸又成爲了另一個彼岸時,悵然若失是怎樣一個詞?

我躺在此岸與彼岸的邊緣,當我明白,這便是得與失的邊緣。

有時,得與失似乎竟在一念之間,而它們卻又是相互依存而在,這便如河的兩岸,人生忙忙碌碌,始終都是在此岸眺望彼岸。這世上沒有一味的得也沒有一味的失,琉璃鏡兩邊的世界如何能擇選?岸之得失,且正是人生之得失,人應爲該得而得爲該失而失,莫在這無窮無盡的困擾上心機算盡勞煩一生。韶光飛逝,纔是人生最大的失!

此岸是真實,彼岸是風景。我頹然一笑恍若隔世。且讓子夜的音調洗淨潮聲,讓薄霧欲墜的迴響將飛走的月色反轉,流進我夢的血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高考滿分作文8

冬日午後,我慵懶地坐在書桌旁,手捧一壺香茗,細細品味。陽光悠然地灑在身上,小河轉了個彎,靜靜地流淌。信手翻開了日記--這個陪伴着我走進青春的朋友,它已記錄了太多太多……

走在人生的路上,我腳步匆匆。漸漸地,我淡忘了一切,忘記了欣賞沿途的美麗,忘記了昨日嬉戲打鬧的場景,忘記了放學時夕陽的餘暉灑在臉上的愜意,忘記了母親在門前焦急的等待,忘記了星空下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但每當我翻開日記時,往日的一幕幕又浮現在眼前。是啊,我的日記記錄下了我昨日的歡笑、憂愁、興奮或迷惘……

茶語人生,便是我日記的名字。它太重太重,記錄着我的一切,需要去慢慢品讀,品讀它的點點滴滴,品讀它的喜怒哀樂。它的第一頁是幾行歪歪扭扭的漢字:“今天媽媽背了我,長大以後我一定天天背媽媽。”頓時,我思緒飛揚……

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後,媽媽在前面走着,腳步匆匆,而我則在後面有力無力的走着,最後乾脆坐在地上不想走了。這時媽媽則轉過身來將我背起。那時小河裏的水在夕陽的照耀下泛起片片銀光,水鳥站在水面上似乎在享受這裏的一切。那個時侯媽媽對我說:“現在媽媽揹你,等你長大了也能背媽媽嗎?”“能,一定能,”我瞪大了眼睛說,“以後我一定天天背媽媽。”想到這兒,不覺間我的眼眶已漸漸溼潤……

時間在流逝,現在我已經步入了高中,失去了昔日那純真的笑容,臉上增添了些許疲憊和淡淡的憂傷。《茶語人生》成了我的感情寄託,它記錄着我高中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它的腳步不慌不忙,一直伴我左右。

手捧一杯熱茶,看着攤開的'日記本,細細品味逝去的光陰,那些錯過的美好瞬間,那個純真的年代所做的那些純真的事兒,這便是茶語人生。或者,手持一把花折傘,佇立在湖畔,天空中摻雜着絲絲細雨,串在一起,消失在湖面,翻開《茶語人生》,記錄下這稍縱即逝的瞬間,待日後翻開它時,定會成爲我一生中的財富。

秋風,泛然四起;落葉,飄飄灑灑;天空,已漸暗淡;孤雁,已漸南遷;青春,跌跌撞撞。但是,我不孤單、不退縮,因爲我的《茶語人生》,伴我成長,給我力量。

高考滿分作文9

爺爺一輩子有兩次遺憾。

第一次是當了十年兵之後,趕上一次大裁軍,又回到了農村,做回了農民。

第二次是回鄉之後遇到招工,爺爺被選中了,因爲他有一技之長,以前在部隊裏開汽車。可是命運捉弄,體檢時爺爺被查出肺結核,沒走成。

就這樣,爺爺留在了農村。他老到開始翻來覆去說車軲轆話的時候,不知多少次跟我說過這兩大遺憾。記得爺爺當時得出的結論是——命。

從爺爺的口氣裏,我感受到城市意味着清閒的工作,富足的生活。日後我漸漸明白,爺爺對城市的嚮往不會侷限於物質層面,他和現在的北漂應該有共同語言,那就是不希望人生過早望到頭。

進城,不光是爺爺一個人的夢想。每一個農村人都有一個進城夢,如果他/她沒有,也會希望孩子有。我小時候,村裏誰家有親戚在城裏,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就像桃源中人不知魏晉之別,農村人也不知道北京、上海、濟南有何不同。

大家只知道,城市是農村的`反義詞,凡是農村缺乏的都應該能在城市裏尋到。從小憊懶的我,每逢幹農活都推三阻四。每到這時長輩都會說,好好學習吧,以後就不用受這個苦了。農村生活的主旨就是吃苦,想要不吃苦就得跳出“農門”。

爺爺也是個吃不了苦的人,不是因爲懶,而是肺結核搞垮了身體。自我記事起,爺爺就沒有做過重活。雖然如此,爺爺的權威是無人質疑的。從部隊回鄉後,爺爺做了幾十年村支書。但是跟現在那些威風八面的村官不同,爺爺這個“官”只詮釋了“兩袖清風”是什麼意思,以致奶奶常說他當官當的不值。後來村裏有位老人跟我說,你爺爺這樣的清官太少了,讓我明白正直也是一種功勳。

後來上大學、工作,我算是圓了爺爺的進城夢。可惜的是,我大學還沒畢業,爺爺就打輸了跟病魔的戰鬥,無緣目睹真正的城市生活,這或許是命運留給他的第三次遺憾。

我也曾不能免俗地設想,假如爺爺當年進了城,自己的生活會是怎樣的。思考的結果是,一個人無法逆轉命運,但不管在哪裏,他都有能力選擇做什麼樣的人。

爺爺沒留下什麼物件或者榮耀,但我擡頭望向家鄉,總能看到一個老人在村頭漫步,腰挺的筆直。

高考滿分作文10

夏雨初起,在學校一棵不知名的老樹上發現了一種很好的中藥——蟬蛻。

露水打滾了。藉着千千的絕對甘露之光,我看到了這晶瑩的蟬蛻,這是一座孤獨的空屋,讓人想起蟬令人欽佩的人生智慧。

智慧和自然一樣,都有自己的願景。智慧是一座孤獨的空屋,既不多彩也不輝煌,就像蟬蛻,在灰色的雨簾中閃耀着一顆星,在漫漫長夜裏點亮一盞豆燈。

孤獨的空屋可以忍受孤獨,拒絕悲傷。蟬的生命是有限的,在陰暗潮溼的地面上蟄伏了幾年,只有一個夏天。他們熬過了幾千個無字的寂寞夜晚,一旦出現,就成了仲夏最優秀的歌手。這時,他們的生命已經奄奄一息。人到老年,難免會感到自憐和哀嘆。你哪裏來的心情唱什麼歌?但是蟬沒有。在“黑髮如銀”的季節裏,我們必須每天唱歌,這是對生活的巨大包容。

孤獨的空屋,可見或不可見,都是一個人此生存在的證據。人的智慧會年復一年的積累在這個空蕩蕩的房子裏,積累在血液的最深處。嶺軒,前南閣樓。這就是歸有光的寂寞空屋。房間裏只有方丈,裝不下金銀珠寶也裝不下繁華如夢,只能裝下那一段不斷放棄的回憶。“某個地方,但我媽媽在這裏……”歸有光在這裏學習長大,媽媽在後面噓寒問暖。空屋雖寂寞,心卻溫柔。觀察父母的情感是我們最樸素的智慧。

寂寞的空屋,給高舞以平淡,給浮華的心靈以踏實的`依靠。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紀,突然雙腿殘疾

在他的世界裏,不會再有歡笑和嬉鬧。他走進神壇,走進一百代皇族留下的孤獨空屋。他看到樹葉上的陽光,花叢中的蜜蜂和蝴蝶,他聽到了世界欣欣向榮,生命如昔的答案。“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節日,”史鐵生說。在這個孤獨的空屋裏,他的生命從青春、高遠的舞蹈、不切實際的夢想中淡出。他擁抱了敞開的生命之門,成爲了一個智者。

高考滿分作文11

孔子有言:學而不思則罔。這正說明了探究的重要性。探究,可以點亮真理之燈;探究,能夠綻放藝術之花;探究,還會給我們的學習及生活帶來收穫。

“質量大的物體下落速度必快於質量小的物體。”作爲全歐洲公認的學者,亞里士多德的這句斷言被理所當然地視爲真理。直到一千多年後,青年學子伽利略無意中發現了其中的矛盾之處。他進行了大膽的假設:物體下落速度和質量無關。於是,他步履堅定地走上了比薩斜塔。隨着一大一小兩個鐵球同時砸向地面,那一聲響動,不僅推翻了在歐洲大陸統治了一千年的所謂真理,更揭開了歐洲近代物理學的新篇章。

這就是探究的力量,它揭示了曾經的權威也有侷限性,提醒世人真理是如何默不作聲地站在我們身旁,以一種與淺薄對峙的姿勢,讓我們對世間的認知更多一分篤定。

探究,更是一種裹挾着理性的.美麗,讓藝術綻放得更加絢爛。月華如瀉,夜涼風清,詩人的疑惑在這片寂靜中尤顯突兀。“僧推?不對。僧敲?推……敲……?”只爲一“推”一“敲”的差別,賈島沉思至深夜,最後在韓愈的啓發下,他終於選出了更爲傳神的“敲”字。賈島的這一番探究,不僅樂在自身,更流傳出一段佳話,爲後人所稱道。

往事越千年,探究的魅力並沒有消失,它依舊在當今的時代中煥發着新彩。還記得學習《長恨歌》時,我和好友的一番爭論:白居易爲何長恨?同學說,這就是對唐玄宗重色誤國的嘲諷,“恨”在於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而我卻認爲,能爲琵琶歌女發幽思而淚溼青衫的白居易,若僅爲嘲諷,又怎麼會在《長恨歌》中投入如此多纏綿的情感?那一滴滴梧桐秋雨,一聲聲夜半私語,又何嘗不是對楊李愛情悲劇的感嘆?這份探究,不僅讓我對二人的故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更使我和同學在辯論中相互學習,共同探討,從而加深了我們的友誼。

人生之中孰能無惑?正是探究,讓我們含英咀華,讓智慧之光燭照更爲深邃的心靈世界。讓我們揚起探究的風帆,乘風破浪!

高考滿分作文12

車是有輪子的交通工具。車起源於何時,無以查考,小時候便知,古人駕馭戰車,橫衝直撞,征戰疆場。長大了又知,解放區的農民推着獨輪車支前,打垮了有汽車輪子的國軍八百萬。再後來便是聚錢買了輛長征牌,載着一家三人逛縣城。現在一家子又坐在上海大衆裏周遊世界。

自打有了車,車便馱着這個世界行了一個又一個千年。車見證了這個世界的來來往往,車見證了這個世界的風風雨雨,車更見證了這個世界的日新月異。

可要說是日新月異,那卻是有了現代文明以後的事了。

可以想見,用木頭製成圓輪,外面套上鐵箍,圓輪中心安上車軸,車軸與輪轂之間用車輻相連,在老老老祖宗的時代,那是一個怎樣的思維的飛躍!這之間又經歷了多少年?這是一個個人類智慧的結晶,承載着上古到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的過往。這是一個怎樣漫長的'年代啊!工業文明爲古老的車輪工藝帶來了徹底的革命,橡膠鋼鐵使車輪發生了質的飛躍,這是一個令人無法想象、目不遐及的變化。

還是來到我們最爲熟悉的自行車面前吧。可以說,一個自行車的發展史便是一部現代科技史。動力系統,傳動系統,制動系統,力學原理,空氣壓縮原理……每一個零件的鑄造加工,新材料的選擇使用,從想象的那一刻,到解決問題,無不聚集着人的智慧與創新。這是歷史的進步,是人類的進步。當我們車行世界時,可曾想過這一切的後面是多少代人的創造與努力。可我們又能知道和記得這過往中的誰與誰?

多少個千年了,車行世界,人來人往,這是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哪怕再過幾個千年。可是,這車卻還會再變。因爲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人的思維是活躍的。可車行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車的輪。那是一個充滿數學之美的圓。圓,以它那永恆的不變,承載着那千萬變化的車,將會在這個世界永遠地奔馳開去。

世界在變化,人類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瞧,磁懸浮列車已甩開了千年的車輪,正向着更遠的遠方飛奔而去。

高考滿分作文13

五味齊爲上,五音全爲善。五味齊方能品嚐到生活的苦澀酸甜,鹹淡有道;五音全方能領悟生活的婉轉悠揚,雅俗協調。生活少一味缺一音便覺寡淡無趣。生活越是平衡越是豐盛。

平衡的生活中,不應有一物過爲突出,也不應有一物過於衰弱。平衡的生活當創造出一種意境——如朗月當空,普照萬物,世間的一切都被調和,都在清冽的月色下,息息相生,渾然一體。

上溯宋代名家蘇軾,以長短句爲世人熟知,但蘇軾的才情遠不侷限於此。東坡善文、善畫,能御、能曲。正因爲如此,他才成爲了宋至後世最受推崇的典型文人。或許也正因爲如此,他的性格也被塑造的圓潤飽滿,不缺於事。在朝野便竭力盡瘁,被貶謫時則放情山水,在自然中追求那平衡而豐盛的生活。

簞食瓢飲不美,美的是居陋室不改其樂的人;竹篁短籬不美,美的是採菊東籬下的人。若陶潛,若梅妻鶴子的.林逋,無不是把握了生活的平衡,心淡下來不生豔想,欲寡下來不生競心,自在隨性,伴着苦菊寒梅收穫了人生的豐盛。

生是紅塵過客,免不了世事的關卡。縱使不做那在自然中擁抱平衡生活的隱士,人們也能跳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力求生活的平衡自在。

印度詩豪泰戈爾作爲亞洲第一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文學造詣自然不在話下,但最能感染我們的,是他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真我的追求。我們忘不了他苦思冥想的樣子,更忘不了他在芒果樹下爲孩子們朗誦詩篇時欣然的神情。我想他深諳此道——在生活狀態的不斷變化下力求平衡。

你聽,那個捷克人說——生活在別處。生活不應只有單薄的一種,它理應以多種形態在我們的四周活躍着。這樣的人生纔是有趣的人生,這樣的人生纔是平衡而豐盛的人生。

印度思想家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但我更願意說:儘管去做,儘管比較。因爲只有千姿百態才能夠構成平衡的生活,而平衡的生活更應該囊括這千姿百態。

五味相調,五音齊全。生活越是平衡越是豐盛。

高考滿分作文14

味道是每個人獨有的記號。迷戀於果汁的香甜,那是對青春味道的追尋;沉溺於咖啡的苦澀,那是對逆境的憬悟;執著於泉水的恬淡,那是對江南的難以釋懷。而我,正是陷入在江南的霏霏煙雨中難以自拔的人。

呷上一口淡淡的礦泉水,江南的味道便在舌尖盪漾。峪友逃杲過客的思念在此刻喚醒,氤氳的水氣瀰漫着

江南宛

君女子一般的雅氣,溫柔曼妙。皎潔的月光傾瀉而下,的《二泉映月》劃破了靜謐的水面,二胡的三個把位上回環着江南深夜幽靜的氣息。靈性恰似掌間的`紋路在湖面湊起此起彼伏的樂章,此刻都市的喧囂,商人的叫賣都無法和這兒扯上邊。水鄉的恬靜在月光的渲染下得以昇華。這就是江南的味道,淡淡的,沁人心脾的安定的力量。

脣齒依戀着這毫不的奇妙感受,大口而爽快地再喝上口礦泉水,那種淋漓暢快的感覺亦不破壞江南甜美的味道。言及江南,三生石畔泥土的芳香固然清新,但江南人們的熱情更爲難忘。那是同泉水般質樸的甘甜,滌盡世俗的塵埃,純淨得不受絲縷沾染。泛舟水鄉,撐起竹篙的婦女嫺熟地擺渡過斜風夕陽,此起彼伏的歌聲中,耳根也領略了江南的魅力。熱情的水鄉人捧上杯杯純淨的泉水,張羅着桌桌可口的飯菜。久違了這種毫無防備的對話,放鬆身子,江南的質樸真摯將城市的面具擊垮,露出張張真誠的笑臉。這就是江南的味道,甘淳的,舒展了緊張的神經。

憑着對泉水的依戀,將杯中的水一飲而盡,那般灑脫與大氣更是江南豪情的歷史味道。金鼓齊鳴,戰號吹響,“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也曾氣宇軒昂,也曾金戈鐵馬,江南的歷史長卷上,那無畏的氣息依然隱隱繾綣。斜陽草樹,尋常蒼陌,揮之不去亦有江南毫不言敗的錚錚鐵骨。這就是江南的味道,如泉水般直截,爽快。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清清泉水淡淡水鄉,品江南的同時,人情的光輝也在心靈的藍圖上勾勒出一片蔚藍。

憑藉着對水鄉氣息的執着,那城市的污濁塵埃似乎無法侵入被江南煙雨滌盡的內心。

在靈魂的廟宇中,我虔誠地祈禱,只爲做一個在亂世的污泥之中保有江南味道的人。

高考滿分作文15

人有七情,有自己的好惡。但是,當這種好惡融入到對真理的理解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也許梅拉討厭冬風的蹂躪和無忌,但在寒冷的冬天仍吐露芬芳;也許魚討厭洶涌兇猛的海浪,但它們仍然陪伴着它們,履行着人生真正的禁忌;也許落葉很依戀這個世界,然而秋風一吹,就毅然落下,告別那個美好的.世界,成全來年萌動的草芽…

不要以好惡來判斷,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這是多麼明智的選擇啊!

當一個人能把對事物的判斷和自己的感受分開的時候,他一定是個聰明人!

公子小白曾經被管仲的箭射中,非常痛恨。但當他認識到管仲的才華後,便放下厭惡,重用管仲,最終成爲一代霸主。

劉邦並不喜歡韓信說話無忌,而是託付給他一個重任。他讓韓信帶兵殺出四面,最終滅了楚國的霸主,成了天之驕子。

方曾爲李謀殺。李燦世民怎麼不討厭呢?但拋開過去,重用方爲臣,導致了“貞節之治”的興盛。情感上的親近會矇蔽你的雙眼,讓你無法看清事物的真實面目,阻礙你對真理的理解,成爲你求知路上的絆腳石。

不要以好惡來判斷,因爲楚王不聽鄭袖的話,疏遠了屈原,就不會被秦國吞併。

不要以好惡來判斷。李不寵演員,重用演員,不談國事。他不會遭受一個人的混亂,他會被全世界嘲笑。

不要以好惡來判斷。諸葛亮不會聽馬謖的誓,也不會失去街亭。他會失去千里而死。

環顧四周,有多少英雄和英雄因爲內心的好惡而遭遇滑鐵盧?古代如此,今天如此,將來或許也是如此。

對真理的追尋是獨立的,對事物的理解不能摻雜感情。“學就是學”,陳景潤的話也許能揭示這個道理。

自然,人不是聖人,他能做什麼?我們不必苛求,但一定要。

不要評判你的好惡,也許你會發現狗尾草也會開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