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中秋節散文(通用26篇)

中秋節散文(通用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散文吧?散文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秋節散文,歡迎大家分享。

中秋節散文(通用26篇)

中秋節散文 篇1

好多年過去了,那個中秋令我記憶猶新,她不僅是花花綠綠的,是幾個遊子在北方相思的中秋,用心情塗抹的中秋。

那一年,四個來自南方和西北的同學聚在北國的海濱浴場,他們是來自陝西的杜軍、甘肅的胡業發、福建丁海旺和來自浙江溫州的我。那年,我們四人在營口經濟開發區海濱浴場過個一個花花綠綠的中秋。

秋天北方的海濱浴場很靡麗,海並不遙遠,海風掛在我們的耳邊,海濱浴場已沒有了夏天熱鬧的景象,只有海風在敲打着陽光和海浪,輪船在孤獨的海浪裏匆匆奔走。我們這幾個遊子準備在海濱浴場中國軍事博物館過一箇中秋。在海濱浴場的樓上,我們擺好了桌子,買來了水果等吃的東西,熱情的我的同鄉送來了一個很大的蛋糕,花花綠綠的蛋糕惹人喜愛。不知道那時的月亮是什麼時候升起來,但我知道那時的月亮最圓,最高興,大海也爲我們舞蹈,海風在唱起美麗動聽的音樂,這是我人生中最高興的一箇中秋節。

在熱鬧的中秋節的晚上,我們吃着精美的食品,相互祝願中秋快樂,西北才子杜軍和胡業發都吟詩一首,來自福建的丁海旺也不示弱,不僅親自做精美的晚餐,還當場做了一首詩歌,供我們品償。在盡興中我們喝起北方的紅高粱酒,在五十多度的酒精作用下,我們有些飄飄然了,曾有過的憂傷和無奈一掃而光,今晚我們在激揚文字,今晚我們就是快樂的人兒。不知那個“缺德”的同學,開始打蛋糕戰,把花花綠綠的蛋糕奶油,往我臉上摸過來,措手不及的我變成了一個小丑,我也不示弱,把他們也摸得花花綠綠,當晚,我們都成了小丑,在長大中秋的快樂。

當晚,我想起在故鄉的中秋,我小時侯的中秋,當故鄉稻穀飄香,楓葉紅於二月花的時候,中秋來了,在我們的等待與喜悅中來了。中秋在家鄉也是一個很重要隆重的節日,母親都要精心準備一番,殺雞或殺鴨,用板栗燉雞鴨。吃完了中秋團圓飯後,母親也分給我們兄弟姐妹一些花生和瓜子,最高興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分到一箇中秋月餅,雖然那時的月餅並不象如今的月餅精彩,有什麼蛋黃、水果什錦等餡,是硬硬的芝麻餅,我們捨不得吃掉。當月亮掛上樹枝,那手中捂出溫度的月餅還捨不得吃掉,用小嘴舔一下,享受中秋的快樂。不知不覺我們抱着月餅進入夢想,母親把我們抱到牀上,第二天醒來,那圓圓的月餅還在牀頭,真正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在甜蜜着我的童年。

如今,每一箇中秋都會如期而來,但再也沒有那個在外地花花綠綠中秋和兒時的中秋精彩了,而中秋那是那個中秋,只是中秋中人和心態不同了,前段時間與這幾個同學通了電話,他們還爲生計而勞碌奔波,說起那次中秋,大家都開心一笑,我們相約什麼時候一起再過一個花花綠綠的中秋,回到大海邊,回到年輕,激揚文字,塗抹花花綠綠的中秋,讓時間停留在這一刻。

中秋節散文 篇2

晚風習習,吹散了頭髮,吹亂了思緒,漫步在蔥蘢的綠樹紅花間,久久不曾離去。

明月當空,清涼依舊,可心境卻不平靜。

又是一個皓月當空,守着圓月話溫情的時刻,可卻找不到眷戀的理由,記憶中的溫暖卻只是停留在外婆的懷抱!

一晃外婆去世近三十年了,我過了近三十個中秋,可年年中秋賞一樣的圓月,吃一樣的月餅,唯有我的記憶深處的中秋有着無比的甜蜜和溫馨!

我媽是外婆最小的女兒,從小她就不會做家務,理所當然就更不會帶小孩,以致嬰兒時的我有好幾次在他們手中險些命喪黃泉,外公外婆看到小小的我遭遇如此的危險,就讓父母把我送到他們那兒,所以我是瞎眼外婆用衣服兜大的!

從記事起每個中秋都是在外婆家過的,七十年代中期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外婆總會變戲法似地給我們變出許多平時做夢都不敢想的好東西,每個中秋都是我們姊妹幾個最盼望的節日!

當那一輪皎潔的盈月將它的光輝滿滿灑向大地時,我們早已穩坐在葡萄架下的小桌前等待外婆給我們變出的驚喜!在那略有些清涼的夜晚,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當外婆摸索着從屋裏拎出一個小竹籃,我們就開始沸騰了,吵嚷着要自己去拿,瘦高個兒的外婆將竹籃高高地舉過頭頂,要我們安靜下來,經不住誘惑,只得舉手投降,平常吵鬧慣了的我們立刻安靜下來,要知道盡管只是那麼一點少的可憐的食物,可在那個年代卻足以讓我們這些小饞貓幸福好久好久!

外婆依次發給我們:一人兩粒水果糖,一個蘇式的冰糖月餅,還有舅舅晚上剛從院子的葡萄架上摘下的葡萄……

那時還沒有我的兩個小妹,所以我是最小的,於是享受着比哥姐們多的優待——可以躺在外婆的懷抱裏一邊吃着零食,一邊津津有味地聽着外婆重複了不知多少遍的鬼故事,聽着聽着就在外婆的懷抱中進入夢鄉……

儘管是一樣的東西,但對於頑皮的我來講,總覺得別人的肯定比自己的好,於是我會趁着哥姐們專心聽故事時,偷偷地去舔一下他們手上的糖果,直到完全確定我的和他們是一樣的甜!那水果糖的甜蜜滋味滲進夢裏,讓我甜醒了還在笑!

那邊吃邊掉渣的冰糖月餅,讓我們非常珍惜地享用它,雙手捧着放到嘴邊一小口一小口地咬着,小心翼翼地生怕掉下絲毫零星碎末,如果一不小心掉下一點便會馬上拾起,吹吹上面的灰,然後十分享受地放進嘴裏,細細地品味……

現在生活好了,孩子們再也不會因爲少吃一口而爭得不可開交,豐盛的美味在每天的餐桌上一遍遍輪番重複着昨天的故事,而我卻再也找不到那種中秋月圓時一家人團聚賞月的溫馨……

如今還不到中秋節,超市裏到處都是琳琅滿目的月餅,吃着那些製作精美,包裝華麗,價格不菲的月餅卻猶如嚼蠟,再也找不到當年那種感覺——

如今中秋的月餅怎麼也吃不出從前的那個味,不知道是做月餅的人變了還是吃月餅的心境變了?華麗的包裝,卻如何也代替不了平實本質——一塊冰糖,幾粒芝麻,少許桂花,卻令我甜蜜許多年!

中秋節散文 篇3

中國人早就注意到月到中秋有超乎平常之明,併產生心靈的感應。周人會在中秋舉行儀式,以祭月迎寒。至魏晉以後,中國人興賞月,唐人更是流行。也是從唐開始,中國人有了中秋節,千年既久,到現在已經成了傳統和習慣,祭月也演化成爲賞月,這標誌着人從對月之崇拜發展到對月之審美。

祖父所主導的一次中秋節,留在了我兒時的記憶中。那天晚上,雨過雲開,有月忽出,自行於天。院子種合歡樹、桐樹、德國槐樹,枝繁葉茂,互相交錯,蔭庇甚大,遂只有庭中檐下乾爽,月光透明。祖父淨手整衣,搬出一張寬且矮的條桌,放在檐下庭中,並用瓷盤一一陳以石榴、柿子、月餅等果品祭月。我的祖父1973年西歸,在他生前數年再未祭月。那次儀式雖然簡陋,但它所傳遞的信息卻自古而來,印象不可磨滅。

農曆八月十五,三秋之半,依長安風俗,這天下午靠近黃昏之時,每戶必烙月餅。這是主婦的事,在我家當然是我母親的事。爲了使月餅好吃,母親要給面裏放芝麻,往餡兒里加搗碎的核桃仁,也會加紅砂糖或白砂糖,這種月餅是甜的,我等小孩特別喜歡吃。烙月餅要用雪蒿,是生長於土坎上或田壟上的一種野菜。掘雪蒿往往是我的活兒。有時候中秋節會下小雨,天地迷茫,我也不推辭,出門,出巷,出村,在地裏採一把跑回去交給母親。月餅會做一個大的,直徑大約一尺半,做幾十個小的,直徑大約一寸半。大月餅和小月餅都貼雪蒿,一是裝飾,二是提味。雪蒿一經鍋炕,葉莖便綠淡黃渲,脆感畢現。

月餅在長安謂之團圓饃,因爲中秋節也就是團圓節。八月十五夜,一邊賞月,一邊吃團圓饃,其樂融融。然而這一天也總有人在外羈旅,不能返鄉而聚。不要緊,當給在外之人留下大團圓饃的一角,並留下幾個小團圓饃,等其回家吃。全家有多少個人,便切大團圓饃爲多少塊,一人一份,不過當在中秋節以後食之,八月十五夜所吃的是小團圓饃。有一年中秋節,我父親正在西府的扶風縣做宣傳工作,數月不歸,屬於他的那一份大團圓饃夾在幾個小團圓饃之中,一直掛在廂房,也就是父母臥室的牆上。怕我偷吃,母親故意將其高懸。

母親烙好月餅後會將它們放在一個簸箕裏,並置之於方桌或條桌上供一會兒,而後才把小月餅拿給祖父祖母和孩子們。大月餅繼續供着,到第二天才收起來切成塊兒。也許如此供一會兒,也具祭月的意思吧,然而總之是敷衍塞責了。到了我這一代,就連母親都不如了。祖父是清人,母親是民國人,我是共和國人,三朝鉅變,在中秋節的規矩上,母親不勝祖父,我不勝母親,我的兒女更不勝吾。文化之變遷,文化在中秋節之衰,觀之顯矣!今之人,只剩下送月餅和吃月餅了。

在唐長安,賞月顯然是一種盛舉,充滿了雅意。道士有傳,唐玄宗曾經由天師引領進廣寒宮,見宮娥,聞仙樂,流連忘返,並獲得靈感,作霓裳羽衣曲。這顯然是傳說,不過唐玄宗攜楊貴妃賞月無假。爲延長賞月時間,唐玄宗嘗令工匠在太液池西岸築賞月臺。所選地址甚佳,可惜安史之亂爆發,賞月臺只建了半截。皇帝喜歡賞月,詩人也就喜歡。他們所去之地,往往是曲江池之岸、杏園之邊,三五成羣,彼此激發,遂多詠月之篇。有一年過中秋節,唐僖宗吃月餅,喜其油酥,十分之香。恰聞有進士在曲江開宴,便下詔御膳房包以紅綾,送月餅給進士。月餅初入史書,大約便由於此事。

中秋節除賞月之外,也賞桂。目遇之,月光明,鼻嗅之,桂花芳,又有耳聞之,絲竹幽,真是何等趣味!當然還有故事,凡古賢者所創作的“嫦娥奔月”“蟾蜍變玉兔”“吳剛伐桂”,甚至“朱元璋以月餅遞送起義情報”,都會在中秋節講一講。明清以來賞月,也會猜涉月謎語。“長安一片月,打一小說人物,經猜是秦明。”不是很有意思嗎?這給中秋節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東坡的中秋節是在密州一個超然臺上過的。有朋友陪伴,自夜至天亮豪飲,大醉。7年不見其弟,由衷懷念。緣於此,蘇子作詞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國詠月之文章汗牛充棟,蘇子中秋節之詞空前絕後了。

沒有理想的生活,就不會在生活中審美,也不會使生活藝術化。中秋節對月之審美,顯然是古人生活藝術化的表現,遺憾今人的中秋節,重以物質,輕以精神,或者說是生活粗鄙化,甚至退化了吧!

中秋節散文 篇4

又將近中秋佳節,身爲一個在外四處漂泊流浪的遊子,總是不停追逐天空裡朵朵的雲彩,追逐沙灘上一波波的浪花,追逐年少層層疊疊的夢想,離開故鄉走到遙遠的異鄉,在這茫茫的人生道路上,不知走過了多少蒼涼的道路,也不知經歷了多少滄桑的旅程,有誰曾爲我浪跡天涯過,有誰曾爲我在旅途上迷醉過,想想這世上又有誰不曾年少過,有誰不曾年少輕狂,不知愁滋味過,又有誰對感情世界裡的柏拉圖式故事不曾癡戀過,茫然若失的我,讓我在這段感情故事裡,不知有多少次給自己留下數不清的恩恩怨怨及是是非非,然而,就在這一條茫茫的人生道路上,讓我一直不停在我生命中一次次地上演着,更不知有多少次的時光輪迴在我歲月裡掉過淚,心瘁過,傷心過,憔悴過,憂鬱的心愁和疲憊的思緒最終,最後,還是讓我無怨無悔地要自己選擇走回茫然不知的世界裡,我這一生迷途中已不知走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也不知穿越多少個山山水水,千迴路轉的路途裡,讓我敢於問着天涯,也敢於問着海角,何處是我最後落腳的地方,何處又是我最終的故鄉和一個小小的避風港,太多的疑惑!太多的迷茫!總是讓我一次次自己迷失,總是讓我無所是從的去找尋,去追尋人生最後一次纏綿悱惻的夢……

天空裡夕陽餘暉漸漸披上夜幕,天際間的月光撒向大地,天上寥寥無幾的星辰依然是暗澹閃爍着,深秋的風一陣陣輕吹着,秋風總是給人一種莫名淒涼的感覺,彷彿是在黑夜裡等待寂莫的來訪,祇有給人更多的寂寥,更多的無奈和孤獨,昔日那種快樂幸福的感覺還是就只能待有心人去追憶,去回憶!孤單的身子陪伴着孤寂的影子這似乎只能永遠伴隨微亮的燈光,孤單的身影似乎也只能像一首無法結束的歌,一首唱不完的歌,這一首悽美的歌,一直在我耳際邊迴響着,盪漾着,沉默無語地閉上雙眼,不知!心想的紅顏何時能歸,昔日的妳爲我落淚,爲我心傷,爲我牽掛,爲我愛過,現在我看不懂!也看不清!妳的心是什麼時候開始變了如此之殘酷無情,不知妳的心是什麼時候被誰所蠱惑,我猶如候鳥一樣,如此堅決的守候着妳,如此執着的等待,如此執着愛着妳,如此執着盼望着妳,但妳?是一次次地無情傷害着我,原以爲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原本是一個美麗將要劃下句點的故事,如今真的已變成過往雲煙,感慨的心不由涌上心傷處,內心無限的傷感不覺又讓原本已化成灰的眼淚又變成兩行的淚水劃下臉頰,想起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讓我們在茫茫人海中邂逅,讓我們相識,讓我們相知,讓我們相愛,最後妳選擇離開,上天更是給了我們從陌生到熟悉,也從熟悉又回到陌生,過去的日子裡我們真的不知是已經歷了多少個愛愛恨恨,恩恩愛愛,我們也不知已經歷了多少的分分合合,最終還是選擇以最難過的悲劇收場,現在想想真的好笑,我真的不知是上天愚弄了我,還是我愚弄了上天……

中秋節散文 篇5

中秋之夜,一輪圓月漸漸升了起來,像一個銀盤高懸在天幕上。皎潔的月光如水銀般傾瀉,給大地萬物披上了銀灰色的紗裙,呈現出朦朦朧朧的美。通過朦朧的月光,沉思在輕柔朗清的月光下,與月光輕盈慢舞,與月光皎潔相映,發現這平靜如水的夜晚竟是如此美麗。

我停筆推箋,佇立在窗前,眺望遠方。月是那樣的清明,它那圓圓的臉盤上,掛着慈祥溫和的笑容,靜靜地望着大地,月光照在我的窗前好似覆蓋了一層白霜。月的光鋪滿幽靜的小路,涼爽的風飄來淡雅的清香,樹梢輕柔的搖曳着月影。幾度月圓月缺,聚合離散的情思纏繞心頭,他鄉明月怎有我鄉月明?種植一片相思園林在心中,芳香在夢中家園相聚。

一縷清風載着我的思念,推開期盼你的窗。夜幕中的繁星掛滿了我的思念,凝望中我知道你也在想念着我,動情中遙望,思念在繁星中閃爍。在心裏同唱一曲纏綿的歌,我陶醉在你的歌聲中,甜甜的夢境裏和你忘情的舞美着明天的浪漫。釀一罈女兒紅,裝滿琥珀月光,捧一杯美酒飄香。悠悠琴聲訴說歲月滄桑,紅裙水袖穿雲間,風清雲淡月夜飛花,醉眼嫵媚我青春的舞動,潑墨抒情天與地,留下真情溫暖你我心。

中秋的月光清如水,它的清輝到處傾瀉,傾瀉在懸崖斷壁上、山坡上,傾瀉在建築物上,傾瀉在像手臂一樣伸展着的樹枝上,使一切都分明清晰,一切都成了活生生的了。輕柔的晚風吹拂我思念的髮梢,卻吹不散我對你的情思纏繞。明月窗外高懸,清涼舒爽,清輝柔波,竹林飄來心靈的醉音。星空璀璨,摘得一顆暖在懷中,看到的是你深情凝望的雙眼。

窗外的夜是沉靜的,沒有春的奔放,沒有夏日的激情。涼風與秋雨結伴,黃葉與晨露相依,大雁也打點南歸,溫馨的中秋飄然而至。只有繽紛的落葉在靜悄悄地飛舞,閃爍的霓虹燈給飄飛的葉片抹上了五彩的斑斕,也給了朦朧的夜色增添了些許的魅力。葉片時而靜臥在大地,時而盪漾在水中,一片片地飄飛,又一片片地落下。聽着草叢中蟲兒的呢喃,筆中搖落層層思念,如果今晚的明月能傳送此時的思念,是否已到達你秋景的窗前?明月水中映照着你的影子,那一分靜靜的美,也會守來涼爽的秋風陣陣輕撫。

一輪皓月高懸在夜幕之中,天空是那樣的深邃,宇宙是如此的廣袤無垠,遙望夜空,不禁使人們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古往今來的許多文人墨客,更忍不住要吟詩作畫。我把自己浸潤於寂靜的午夜夢迴中,聆聽心之低語,你能感受到這份平靜如水的心情是如此的愜意。傾聽音響裏緩緩流淌出來的如水音樂,懷揣着真誠,用竹筆描摹平靜的模樣,感受平靜的召喚。生命恰似涓涓流淌的河流,我更像一汪清泉,靜靜地流淌,任憑魚兒暢遊,仍舊波瀾不驚。

中秋節散文 篇6

秋雨打着我的臉,我站在佔全聽雨樓臺上。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着大地。我知道這是深秋。村莊周圍,一望無際的樹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鬱地站着。讓褐色掩住它身上的皺紋。

無情的秋雨剝下它們美麗的衣裳。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羣個個拎着月餅。

今天是中秋節。

記得去年的今天,月光灑滿我這小小園庭,在這裏,綠茵和花草接受月光柔軟無聲的戲鬧,大自然的精神,月光的精神,豪邁的飲酒精神和諧的混合起來。

童年時候,在我的故鄉杞縣最南部,望着北斗拖着長長的尾巴,微紅的,豐潤的,帶笑的面容,在那上方浮動!母親給我們弟兄四個發月餅,一個月餅切成四半,每人一塊兒,又發了爹爹種的菜瓜,每人一個,小小的,細細的小瓜。大概那一斤重的菜瓜打算換錢,我們吃不到……

那時候,天上的星星是亮晶晶的,多的象是被人用那些光明的顆粒向着漫無邊際的太空作了一次播種,頭頂着天,想摘下幾顆星星當月餅吃。爹爹讓我用哥哥自制的'板胡拉了一曲《家鄉的喜訊》,學徒水平吱吱呀呀,沒有優美的旋律,但琴聲悠悠,傳遍整個鄉村。

秋雨,泉水似的盡是落着,勾起我的串串回憶。今夜沒有月光,也沒有殘月,只有秋雨……。我和可愛美麗的小女兒唱唱、小歌一起聽雨,還有東京詩友醉吟秋詩!秋雨,是一首不老的詩篇,是一曲優美的歌曲!是一杯豐收美酒。

中秋節的細雨,沾溼了我的精神和衣服,並不是傾盆的大雨,它卻緩慢而頑固的下着,淅瀝的雨聲神祕的響着,遠處的雨聲已變成了一片大的聲音,象一把大刷子在乾地上擦着一樣。

如此秋雨令我有了多情的懷舊:

相去萬里遠,披星歲已緩。

思鄉令人醉,時光漸已晚

中秋節散文 篇7

中秋節將致,面對超市裏包裝精美、種類繁多的月餅,我不再有兒時那種歡愉的心情,那種甜蜜的期盼,那種簡單的快樂,但讓我更加懷念兒時的那種月餅。

兒時的月餅,沒有現在精美的包裝,薄薄的一層黃草紙,包着一個如拳頭大小的圓餅,既莊重又大方,打開黃草紙,月餅就露了出來,烤得焦黃油的餅面上,一般都打上了長條形的閤家團圓,花好月圓等一些祝福圖案,月餅古色古香,讓人賞心悅目,掰開月餅,青紅絲像藕絲一樣纏纏綿綿捨不得斷開,餡裏面的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冰糖時不時從斷開處掉下來,那花生、冰糖做的餡,那麪粉做的堅硬的皮,那皮上稀疏的幾粒芝麻,幾乎都是人間至美之味,輕輕地用舌尖舔着味兒,慢慢地咀嚼着,享受着,感覺着嘴裏香濃甘甜的味道一點點的迷漫開來,幼小的心裏便橫生出無限的滿足和甜蜜。多年以後,只要回想起這個情景,舌間似乎還留有餘香。

但現在,在月餅堆裏很難找到兒時吃過的那種月餅了,儘管現在的月餅越來越好,精美的包裝,繁多的口味,但卻再也吃不出以前的那種感覺了。人們的眼光不知何時從欣喜變成了挑剔,在不知不覺中已沒有當年吃月餅的那種衝動,當古老的風俗沒有了,淳樸的心靈改變了,花錢買來的精美月餅,除了送禮,也只是一種普普通通的應景食品罷了。但每當中秋節來臨時,我總忍不住在超市擺滿各種品牌的月餅架前流連忘返,老覺得我與它之間有種不解的情結,即便不買,也要多看它幾眼。

中秋,它承載了一段兒時的回憶,一種醇厚的味道,一段由月餅串聯的記憶。儘管我自始至終對月餅有一份獨特的情懷,但我依然懷念兒時簡樸的月餅,那種用黃油紙包着,用紙繩紮成四方塊的那種月餅,最起碼它真實,表裏如一,沒有太多的掩飾。

中秋節散文 篇8

已經二十多年沒有在老家過中秋了,以至於今天下午打電話給母親時,才記起老家的中秋節是八月十四。

按照今年中秋節放假時間,如果我八月十三回老家,十四正好可以在家陪父母,十五返回崗位。可是我忘了。我下午以後還在糾結要不要回去,最後認爲如果去了,八月十五要返回,中秋節只能在路上,於是決定不回去。一經決定就立即打電話告知母親,說我今年又不回去了。母親說,她今天早上就已經推好豆腐,還以爲我要回去的。並說,今年如果來,正好來一天,去一天,中秋節在家過。於是我纔想起老家是八月十四過中秋。

我在老家讀書的時候,山裏沒有電視,每逢中秋,大人們吃過晚飯就坐在院子裏聊天,說的都是當年的收成如何,以及這家的豬那家的羊什麼的。

由於沒有電,室外也不便點燈,大家聊天時是互相看不見的,偶爾能看見的是對方螢火蟲般忽閃忽閃的旱菸。

在大人們聊天的時候,孩子們則聚在寨中的一個大院壩裏玩。玩的多是《拍芝麻》和跳繩之類的。《拍芝麻》是一首童謠,由四個孩子背靠背,各出一隻腳搭在一起,分別用一隻腳在地上跳,邊跳邊拍手,並唱:

月亮光光,芝麻香香,先推豆腐,再煮莽莽,莽莽沒熟,我要臘肉,臘肉沒耙,我要餈粑,餈粑還沒打,我要去耍,北京在開會,毛主席萬萬歲。

跳繩的時候是兩個甩繩子的人唱,跳的人按照節奏跳,跳錯或者被繩子套住就換人。諸如: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解放軍,砍柴要砍青槓柴,挑水要穿解放鞋,乒,乓,叉。

他們在院子裏追來打去,叫喊聲打鬧聲從對面山的缺口處飄到山外,傳得很遠。直到月亮漸漸西沉,山村暗下來的時候,才滿頭大汗地摸索着回到各自的家去。

有三五個貪玩的還在躲貓貓,於是就聽到這邊大人在喊,冬生,你還不回來,老子就拿棍子來請你了嘞!那邊大人在喊,臘狗,你還不回來睡覺,明天早晨起不來放牛你就曉得“鍋兒是鐵捯的”!

隨着人們的呼喊聲,寨中的狗叫聲又一陣此起彼伏,然後恢復寧靜,整個村子都進入夢鄉了。

在老家,中秋節是必須推豆腐,打餈粑的。而且,家家都是一樣的,菜是豆腐,飯是餈粑。

我是讀中學後才走出大山。有一年中秋節,語文老師叫我們寫作文,題目是《中秋賞月》。我們都沒有什麼體會,無從下手。老師就開導我們說,你們想想,中秋節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你們拿着月餅,在院子裏邊吃邊看月亮,此時你們有什麼感想啊?我說,沒敢想!老師說,我是問你們有什麼感受。我就問老師什麼是月餅,月餅像什麼樣。在我問的時候,好多同學也瞪大眼睛看着老師,等着老師解答。那時我們的老師多數是鄉里招的民辦教師,他們也沒有吃過月餅,任他怎麼想象,我們還是一頭霧水,那篇作文我至今還沒完成。

現在鄉場上有月餅賣了,但是鄉親們過中秋節依然是推豆腐,打餈粑。一來是風俗習慣難改,二來是捨不得花錢。

這些年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不必等到逢年過節纔有好東西吃,習俗就淡了很多。加上這些年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沒有力氣大餈粑,中秋節也就只有煮飯吃了。倒是哪些在外打工的人回來過了年又要出去的時候,往往要打餈粑一家人吃了再走,既是孝敬老人,也是表示“吃餈粑,一家人粘在一起,不分開”,寄意吉祥。

打餈粑是力氣活,通常一人打,一人在手上沾了水去按,相互配合,我父親和我大哥配合就很默契,我在旁邊看過好幾回。我們兄弟姐妹五人都在外面,我的父母也是多年的中秋節沒有吃上餈粑了。今天我在電話中問母親,她說準備用我給她們買的湯圓面做湯圓,於是我也感慨起來。

此時她們應該熟睡了吧,今夜的月已經沉下去了,等她再次升起,月光照到牀前的時候,就又是老家的中秋。

中秋節散文 篇9

又是皓月當空時,當星空銀盤高掛,月光灑向萬家。這是一年的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小時侯的中秋節,都是一家人圍坐在庭院中,一張小圓桌旁圍幾個小凳子,幾個果盤和洗好的水果會放在桌子上,而果盤裏有月餅,瓜子,蘋果,糖果幾樣。明月高掛之時,晚風徐徐,吹着庭院的梧桐的沙沙聲……

那時的我和妹妹,最喜歡聽父母給我們講故事了。仍然會想起父親曾經對我講起明朝大才子解縉的故事,講起解縉淵博的知識。解才子的那首對聯: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地爲琵琶路爲弦,哪個能彈?大氣的對聯,無愧於明代三大才子之一。

母親也會給我講嫦娥奔月廣寒宮的故事。我和妹妹也會仔細的瞪着大眼晴,試圖從母親的故事中,看到月亮上的吳剛伐桂。母親告訴我們,因爲吳剛對嫦娥不敬,被玉帝知道。玉帝罰他砍伐月桂樹,什麼時砍倒了月桂樹,他就可以不再受此刑罰。而吳剛每砍一次,月桂樹就會自然癒合。所以吳剛年復一年,終日的砍罰,未曾停歇……

今年又是中秋節了,人在異鄉。父母講的故事依然浮現在腦海。吃着手中的月餅,桌子上的蓮蓉味,五仁,豆沙月餅,蛋黃月餅。比小時侯的冰糖月餅無論樣式,價格種類都多很多,但是再也吃不到那種味道了,再也吃不到哪時那麼好吃的月餅了。

月是故鄉明。有人說中秋的月特別的圓,也特別的明亮。我想中秋節的月亮之所以不同於平常。是因爲無數渴望歸家的遊子,和無數盼聚團圓的父母用他們的思念之情感染了月桂女神。那圓圓的月亮,是每個父母在家裏期盼兒女歸來時的深邃的眼神。那明亮的月光,也是指引着每個歸家的遊子。讓他們的心不再孤單。

中秋節散文 篇10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中秋,閒情信步,如約而至。春的手裏牽着少女那隻夢幻般的風箏,軸線絲絲縷縷,剪不斷,理還亂,愁緒透着青澀,歡快隱着哀怨;秋的掌心裏握着生命的陳釀,歲月愈深遠,醇香愈濃烈,豐收的饋贈,回憶的梳理,有條不紊,成熟中透着韻致。

中秋如歌,輕吟淺唱。是無聲歲月裏落下的溫柔甜美的一曲,是時光書簡上清淺悠揚的低吟,無意中勾勒出心底久違的純淨。將清朗狹長的秋葉託於掌心,思索感念的卻是人生的百般滋味。一枚小小的落葉,用潔淨的靈魂窺視世界,天地間的縮影呈現出一派別樣的簡單和寧靜,在秋景裏濃縮成一枚彌足珍貴的記憶。

中秋如舞,輕盈躍動。靜如處子,動如狡兔。秋月靜謐,安然如水,或恬淡,或清麗,或雋永,睥睨凝神,嬌目瞠視,無不動人心魄;秋風徐徐,輕舞飄逸,或柔美,或傳神,或妙曼,悠然旋舞而下,成了生命中最悽美的一幕絕美風姿;秋雨多情,柔若扶柳,勁若蒼黛,剛柔並濟,婀娜生姿。嘉華若夢,韶華易逝,在舞動着縷縷秋思的文字裏,訴說片片私語,留絕美於紅塵,此生無怨無悔。

中秋如詩,空靈剔透。一個婉約纖美到靈魂深處的名字,令人屏息靜氣,唯恐稍有不慎,紛擾了這淡雅的氣息,將一顆顆的清顏素心灑落詩行。秋波浩淼,秋思如詩,雁羣遠行,思鄉無盡。那一抹秋陽華彩,那一語淡淡相思,那天涯朦朧的身影,此刻此時,長空一色,秋心依舊,擷一捧秋葉的靜美,品讀,感悟,一曲秋詞楚楚,落下纏綿清愁??

中秋如畫,唯美妙曼。春的華美,風姿綽綽,秋的豐碩,風情款款;春花怒放,風華妖嬈,秋水純澈,清靈至極,秋之韻味,筆筆精煉入景入畫。沉靜內斂是秋靜美的神韻,秋風落葉是動感醉美的風景,落葉斑斕紛飛,影影綽綽,風韻優雅嫺美,動靜相宜,美麗在寧靜中悄然綻放,心情在怡然自得中緩緩放飛。

中秋如夢,姍然入境。攬一縷晴陽入夢,翩飛於碧水藍天之間,雲兒依依,水兒悠悠,繾綣纏綿,深情無限。輕輕越過心靈的露臺,心兒在半癡半醉中,與中秋的情愫一起脈動,感受着秋行雲流水般的馨香縈繞心間。慾念皆平,想望如水,平淡彌留指尖,踏實永駐心懷,溫柔呢喃,貼心細語,是情侶一生含情脈脈的堅守。

中秋如幻,妙像迭生。至美中秋好似一生的紅顏知己,無以言說的溫度,一如既往的柔情,帶着悄然傾心的熾熱和暖意。成熟端莊的優雅,舉手投足的知性,感性與理性相得益彰的唯美,將中秋的韻律譜成跳躍的音符,在天地雲水之間涓涓流淌,將一生的素淨清雅定格於完美。

片片秋葉搖曳枝頭,在秋風的挽留裏傾訴衷腸,將滿腔相思盡情揮灑。佇立在中秋凝霜般的月光裏,似乎映照了自己昏黃的過往,映射出曾經竭力掩飾的憂傷,也照見了那些千方百計想要徹底遺忘,卻更加銘記於心的往事。月夜的清輝傾灑大地,伴着月餅的清甜,彌散瓜果的清香,甘之若飴的味道浸潤心田,化成長的苦痛於無影無形。美麗人生迴歸自然,親歷真實情感的洗禮,用日漸堅實的雙腳踏出一個個厚重的腳印,那是生命中最動人的瞬間。秋的情懷豐沛充盈,高懸的寂寞,着地的失落,一如高踞樹梢的紛繁和飄落樹腳的凋零。清愁絲縷,冷暖交織,情愛糾結,那輕輕滑落的黃葉,似美人腮邊的清淚,令人憐愛有加。在平實的土壤裏,安放着自己一顆褪盡了塵埃的素心,深植塵世的歡喜和感傷,彰顯人生的淡泊與曠達。平靜地凋零——秋,是時令華章中翻過的最富有詩意的一頁。

一抹秋陽斜照,洗去駐足心頭的悲憫。落葉從容安詳,在藍天白雲之間生息,坦然面對人生滄桑鉅變的謝幕,不訴悲怨,不言傷痛。寂寥,愜意,是秋獨特的情懷,掬一縷白露爲霖,緩緩澆溉心間白蓮,在秋寧靜淡泊的情愫間遊走,如閒適端行陌上秋色,舒展着一抹淡然的微笑,無須濃重的染筆,只需素宣留白,便一紙韻味無限。呵!生命迴歸本真,原本無需重彩渲染。

中秋月圓,秋意正濃,月光輕淌,笛聲清揚,秋風輕襲,落葉飛舞。在這至美佳境,悄然滑落,從眼前,至心間,高傲,無羈;淡然,靜好;清心,無暇??做一枚秋葉,嫵媚盡致,內涵豐盈,置身鄉野幽谷,飲甘露,浴秋陽,靈魂棲息雲水之間,心靈休憩一方淨土。

中秋節散文 篇11

一場場疏雨將仲秋喚至眉睫,不知君處是否亦看到了蓮已成篷月桂開?記得你曾說,喜極了蓮子的清新與桂花的幽香,因它與仲秋的團願,月餅的香甜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有關。我亦因君所念有所念,總是喜歡在每一個或陰或晴或濃或淡的仲秋時,沿古老的傳統入俗,洗手捏面,且採來各色甜果與麪粉相嵌,纖指熟稔的爲這個傳統的節日添薪續稠,將所有的悲歡離合包裹,爲君烘一爐的微甜的餅香,待月欲盈時,遣予君前,請君笑嘗。

瓏心伴月,冰糖桂花餡。

如布一場來去都走不出的圓徑,將一顆飽滿圓潤的冰糖,嵌在密密匝匝的桂花間與糖汁相融,麪粉作衣有牡丹鳳鳥題了花好月圓的水印於其上。以冰糖爲月,桂花作星,滿滿的相盛,放入爐中經文火慢慢的烘烤,待色至澤黃的暖色時,甜香慢慢漾開,就如那時玲瓏樣的心事,散在睛日的溫和裏,分分秒秒間,坦然的生出許多天長之息,地久之念。打開那澤黃色的錦衫時,便看到一際清晰的繁星,層層擁躉着那輪圓圓的明月,像極了瓏心將眨動的思念煨暖,烘出伴月的貪戀,緊緊的依附和夾雜在清新的餅間,如這個將至的仲秋裏,我爲你捏製的面球,點一輪家鄉的明月爲眼。一團錦繡裏,即使有圓有缺,君都可以感受到瓏心伴月的清香,就如君那滿滿的不自覺溢出的記憶。

豆語甜心,棗泥紅豆餡。

紅棗如珊瑚,晶瑩剔透。傳言,紅棗具有神奇的養顏功效,可以永葆青春不褪,那麼,在這個仲秋臨近時,採一串紅顏如玉的棗子,爲君先碾成微甜的棗泥與南國的紅豆相摻,在素手的攪動之下,慢慢粘合,漸漸成了纏綿的模樣,再無分界。豆蔻紅顏,如戀君時的癡貪,再融了白沙糖少許,絲縷間更添纏心綿意,最後在火的烤煉下,顏色由清白轉到金黃,餅間卻融了永不褪色的紅豔,在心向處牽暖薰香。做一個豆語甜心餅送你,纏綿的紅棗,輕嚼,潤齒留香;剔透的紅豆,輕咽,益氣養血。君嘗時,豆語甜心全嵌在金色餅衣裏面,落齒處,棗香豆香,在君的脣舌間涌動成潮。我嘗過的紅棗中的蜜甜和紅豆中的甘酸,而今我將它遣予君前,塗在君的手上,讓君再一次貪戀兒時食指的誘惑。

蓮心如意,梅子蓮容餡。

將蓮子輾碎、曝暖,壓成泥作蓉狀,帶着兒時玩泥人般的趣致捏成團,將其身以麪粉和蛋液鑲衣,再嵌兩顆梅子爲如意,最後放入金黃的熱油中烘成月亮的模樣。儘管以錦衣華服相裹,仍帶着蓮子般的清純,梅子樣的盈潤。那夾在餅間的蓮蓉,是蓮子甘心的碾壓,而那嵌在蓮容間的梅子,則映着嬌生生的晴朗,像那時春日裏我們一起行過的半畝花田,我將如花的笑容捧到你而今也許望不到的前端。記得共食時的梅子,藕絲相連般的粘甜。記得同採蓮子時,拈絲成鏈,圈起舊時的纖腕。泥蓮芳倩,如昔年曾見。而今,將那時的蓮心與蓮意和着蓮子一併碾作泥蓉,在餅的中間醉臥。思念如梅子青,攤開時,酸甜已如醇酒般溶在月餅間。如那午夜仲秋時的月色,清了舊時的嗔怨,唯餘蓮心如意縷縷相牽。

祈,在這個安靜的仲秋夜,你我的笑靨如一月傾城,清淨而淋漓的徜徉在這有你有我的塵世,彼此伸手,掬起那餅間衆馨的味道,在同一輪絕美的月色間,細細品嚐我們曾經的微酸如今虔誠,而後的幸福安好。

中秋節散文 篇12

一覺醒來,中秋已過,一切又恢復了平靜,打開冰箱,盆子裏還有大半盆湯圓,白白的,毫無雜質,原本是找點東西當早飯的,現在卻毫無胃口,筆記本邊還有半塊月餅,扔進垃圾桶,買的月餅好像還是那麼多,沒有少。

起牀的時候打開手機,手機新聞上說昨晚的月亮很美,我看着圖片也覺得美,可是我記得昨晚我站在陽臺上看着四周樓房下露出的那片小小的天空,可能是因爲邊上新樓盤施工的原因,那一小片天空灰濛濛的,我將頭伸在外面,努力的想多看一點,可是太壓抑了,沒有月光,讓我突然有點害怕,家裏沒有人,急匆匆的躺在牀上睡覺。

外面那麼靜,沒有一點喧囂,今天是中秋嗎?是的。可是和心中的中秋是那麼的不相似,空蕩的田野,大片收割過的稻田,空空的,土地還沒翻整,枯黃的稻根還在。

媽媽在田裏澆菜,天空有點暗,我在一邊玩着雜草,她在和我說話“這裏的芝麻桿都曬好了,我給你們留的,給你和你姐一人做個大火把,燒的時間長一點。”

天黑了,我託着比我還高的火把,很重,我的身子那麼小,跟着哥哥、姐姐一起,田地裏已經很熱鬧了,到處都是孩子的歡笑聲,大人們在田埂上看着、聊着,那麼多的火把,那麼多的火光,遠處的村莊好像也有火光,一閃一閃的,好像還能聽到歡笑聲。

我舉着火把一直跟着哥哥、姐姐跑,火在燃燒,卻不會燒到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不小心被稻根跘倒,身子摔在了土地上,火把也不能倖免,一地的火星,火把被摔散了,我趴在地上眼淚就流了出來,慢慢的哭出了聲音,最後不知是誰找到了我,媽媽說明年給我做兩個,散了還有。

狂歡後的安寧,我坐在大門口,天空是那麼空曠,星星多的怎麼也數不清,月亮圓圓的掛在天上,媽媽說每個人必須要吃月餅,我一直覺得月餅不好吃,紅的絲、綠的絲,還有那些不知道什麼的東西混在一起,每一年好像吃的都是它們,可是裏面的冰糖我是很喜歡的,甜甜的,可以吃很久。

我注視着月亮,好像月亮裏的樹真的在動,廣寒宮裏的仙子在看着“外面”的我們,古老的傳說真的存在。一覺醒來,在上學的路上,到處都能看見火把留下的灰燼,黑色的灰燼下卻是火紅的亮光,美好的心願。

第二年媽媽並沒有給我扎兩個火把,不知怎麼的就悄悄流行了用布裹在棍子上,布上侵滿汽油,點上火可以燒的很久、很久、很久······可是我依舊記得媽媽應允我的那兩個芝麻桿做的火把,雖然它又大、又重還不容易揮舞。

很多年都不曾看見有人打火把了,五年、七年亦或更遠,我想再打一次火把,再好好的看一次十五的月亮,再偷偷的掰開月餅尋找那甜美的冰糖。

中秋節散文 篇13

中秋節快到了,我在宿舍看着窗外的天一點點變暗。

兩個小時以後就是中秋了,很多人選擇回家見見父母,選擇遠漂見見戀人,或者會選擇旅遊見見世面。我哪都不去,呆在宿舍裏,見見夕陽墜落的繁華與壯麗,如此彷彿一曲離歌,不捨中別離!

買了兩個月餅,嘴饞的很,咬開一個,只覺的好苦。

我喜歡用紙包着的那種月餅,有層酥酥的薄皮,圓圓的麪餅層裏夾得是五仁花生,不甜不膩,很香的味道,或許現在想來這裏面只是一種對過去追憶的味道,真的也未必如此。

還有一個扔在桌上,出去轉轉看看,六樓的樓道里,三十幾個宿舍,只有五個開着燈,六人的宿舍,個個是單間。想起大一那年,軍訓結束不久就是中秋節了,班裏一起組織過節,月餅也是如此不好吃,然而嫌棄之餘仍是掩飾不住的歡樂;大二與舍友“偷偷的”過了一個佳節,只記得雪碧兌着紅酒,大家淡淡笑談;只是時光也是匆匆,今天我又想起這些,不免覺得現在的淒涼與孤單。

種種原因,今年又不能回家,父母在家裏工作,我內心有好多的想法和不安,長這麼大了,一個人在外面的時間也挺久了,現在依然是個小孩子,還要父母一分一分的爲我掏錢,我總是期待着,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能有自己的收入,離開父母的庇護,也讓他們更輕鬆地生活。可是我現在又做不到,掙扎的心理,讓我惶恐不安。有人說,二十歲的男生是半成品,真的是,初具模型的我不甘平庸,卻又不成氣候。所以我告訴自己,再等兩年,你就長大了,去做你自己的事,而現在你要不斷成長。

昨天和女朋友吵架了,到現在還是不理我,異地戀,一面讓人堅強一面讓人脆弱的。不過,我還是很幸福,因爲我知道,不論怎樣你一直在愛我,有你我很幸福,我做錯了我會好好去改,努力做得更優秀。(這個以後單獨寫吧,中秋節在這裏祝福父母、祝福親愛的你,中秋快樂!)

成熟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失敗,另一個是孤獨。我這過去的生活中,平平淡淡的日子更多些,沒有大風大浪的漂泊,感謝父母給我這樣一個美好的少年時期,不算富裕,不算嬌貴,只是平坦順暢,失敗也很少墜落在我的身旁。不過,今天我就要選擇坎坷,經歷磨難,嘗試失敗,只有這樣才能成功成才,才能更加成熟。孤獨於我更多些,然而我卻不是一個喜歡孤獨的人。或許,靜心它不僅僅是一種口服液,更重要的是去靜下心來好好感悟,悟出的纔是屬於自己的。

每年秋天我都喜歡寫寫秋,因爲秋天總是與收穫有關,農家人最喜歡收穫,勞頓了幾個月,終於見到了成果,心裏的歡喜可是不言而喻;然而今天我卻突然覺得,秋天很殘忍,秋天也很短暫,你一不留神,他就把冬天推向我們的身邊,是的,好多生物還沒有足夠成熟,他們還在努力的成長,或許再給他們幾天時間他們就可以成熟,然而人們總是一鐮刀下去,片甲不留,偶爾的漏網之魚,深秋的肅殺之氣也會毫不猶豫的冰凍他們!

中秋節散文 篇14

中秋節並不是一個容易寫的主題,因爲它所包含的東西太多了,甲可以說幾千年前那位原始部落的射日英雄對奔月妻子的牽腸掛肚,乙可以提《長生殿》中唐代的皇帝與那位楊姓的美人在圓月下的相擁而泣,而極力想要讓那可憐的伐桂之人在這中秋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也大有人在。可是,在我們遠至遠古,近至當代的生生不息的文明中,“中秋”作爲一個傳統佳節,無論它多麼複雜,人們也總是持一種無由的巨大寬容,彷彿什麼故事相加在它身上都毫無關係,反而更添一絲神祕:那輪熠熠生輝的月亮啊,你到底藏了多少祕密在心裏?

我是個俗人,所以我的中秋節也免不了的要落入俗套:傍晚滿屋子滿院的桂花香味,一盅顏色金黃的桂花酒擺在家中大人的面前,平時小孩子,尤其是我這樣的女孩子家,從來都是不準沾一滴酒的,但在中秋節似乎一切禁忌都溶化在月光裏了,父親會特許我嘗一點這對我來說頗有幾番神祕的酒液。一開始,在父親眼前,只是拿筷子頭沾一點,放進嘴裏吮一吮,咂咂嘴,好像沒嚐出什麼味兒來;又是一筷子,嗯,有點甜;再想伸手出去,卻被父親用筷子在手背敲了一下,他什麼話都沒說,但這意思已經分明:夠多了,不準了!我只好把手又縮了回來,嘴上道個歉,當下裏只好“認栽”,其實等父親走開,爺爺,或者奶奶都會揹着父親給我在碗底淺淺地倒上一點,就算被父親撞個正着也沒關係:“喏,過節嘛,桂花酒又對女孩子好的。”

中秋節的高潮大多是在晚上,一輪圓圓的滿月掛在天上,月光像霧似的,濃得化不開,就這麼黏黏稠稠地裹了你起來,可又不覺得悶,反而一陣秋風吹過來,更吹走了幾分睡意。中秋節晚上吃月餅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的,雖說意境美妙,但像我,月餅盒子一打開,就覺得已經有一塊甜膩的五仁餡翻滾在喉嚨間,於是頓覺一陣噁心,趕緊啪得關上盒子。然而大家團座在一起賞月的時候手裏手邊都或多或少的有月餅放着,唯我身邊空空蕩蕩,也要覺得不甘心。只好跑進大廳,抓來一把花生塞進口袋,又急急忙忙地跑出去。邊跑邊喊:“你們聊慢點兒,等等我……”

鄉下總是民間故事傳承的好地方,一些已經泯滅在高樓大廈之間的或浪漫或悲慼的故事,可以在螢火蟲盤旋的低矮草叢間獲得重生:愛侶帶着淚死去轉而化作蝴蝶;修煉了千年的白蛇因爲一個人可以自甘墮落;死了丈夫的女人居然哭倒長城……從先輩那裏聽來,也不曉得到底是誰編了它們,我們便管這叫做故事。中秋節不缺故事,常常的,月亮會成爲這些故事中的主角。我對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的認知都從爺爺那裏得來,爺爺有的是故事,但中秋節當天是不講故事的,因爲到底還是賞月分月餅來得重要。爺爺的故事,通常發生在夏末,搬來兩把竹椅(我的那把常常要高一些,又帶着扶手),在院子裏坐好,頭上是沙沙作響的橘子樹,枝上都掛着一個一個小的青橘子,東面有一陣陣風吹過來,在我們頭頂打着轉,彷彿是想把橘子樹的香氣都捲走似的。爺爺的聲音也卷在這風裏,於是“嫦娥”、“吳剛”、“西王母”便也一同被捲了走。光剩下我和爺爺,還有一聲慢悠悠的“在中秋節呀……”

中秋節,由民俗學家寫到紙上便是幾句空空的“傳統佳節”、“歷史悠久”、“傳說衆多”,但這是紙,不是我們的中秋節。中秋節應當是活的,它不應當成爲一紙空文,讓後人只能從文字來體會這番佳節滋味。從我們的手裏,我們的腳裏,我們的頭裏,從我們身上各個地方,傳達出一句話: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散文 篇15

我是一名環衛工,且是一名外地來打工的環衛工,我的任務就是清掃這個城市西邊的流花路,以保證其路面的乾淨。流花路是市區的大馬路,雙向六車道,全長有10裏,我只負責其中的兩裏,左右兩邊的路都歸我“保潔”。

部門很重視,要求我們一天到晚24小時不停頓地清掃,一定要絕對地保證其路面的“衛生”。

由於一天到晚的勞作,很累;再加上我的身體素質很差,長得很瘦弱,常常不是咳嗽就是感冒;另外還有馬路上很多的灰塵感染人的呼吸管道,所以去年8月12日(這裏指的是農曆,而不是公曆)我便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很厲害,最後即由我的老鄉把我送到了醫院,接受治療。

我生病住院的事,由我們城西環衛站上報給了市環衛局,市環衛局還爲此開了一個局長辦公會,研究我的醫藥費和照料的問題。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環衛局的林局長來專門看望我的事,這事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年,但我卻仍然還沒有忘懷,而是將它牢牢地銘記着。

8月15日,是中國人們傳統的中秋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這一天,不管是哪一家,誰都是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的,就像過春節一樣,但我卻是例外,這個節日就好像不是屬於我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那麼,請問,我是怎樣的情況呢?唉,告訴你吧,我呀,在中秋節這一天,是躺在病牀上的,心情沉悶得要命,直想流淚。但,誰也沒有料到的是,就在晚上的時候,我們環衛局的林局長竟放棄自己與家人的團圓而專門地來陪伴我了,讓我過了一個叫我一輩子都忘懷不了的中秋節。

那天晚上7點半鐘,我病房的門被推開了,市環衛局的林局長在城西環衛站劉站長的帶領下走進來了,他們說是來看望我的。劉站長的手裏拿着一束鮮花,他將那花放在我牀邊的小桌上,林局長的手裏提着一個淡藍色的塑料袋,那塑料袋裏好像裝着什麼東西,鼓鼓脹脹的,負責服侍我的老鄉便趕忙地招呼他們兩人坐下(我的這位老鄉也是環衛工)。

林局長坐下後,關切地詢問了我的病情,告訴我注意養病,什麼都不要考慮,他說我的醫藥費、住院費、生活費、照料費全由局裏承擔,不管多少錢,都不要我掏一分;並還說我住院期間的工資照付,跟平時一般多,我聽了這話,心裏直覺得有飀飀的春風在吹拂,叫我好感動不已。

林局長講了上面那話,接着他又說:“小鄭,今天是中秋節,家家戶戶都在團圓,本來我也是想回去跟家裏人團圓的,但考慮到你,爲了給你增添一份節日的喜慶和歡樂,讓你忘掉鬱悶、憂愁和煩惱,所以我便和劉站長商量,決定把我們兩人的中秋節移到這裏來和你一起過。”言罷,他從那個塑料袋裏拿出了一盒“富錦”牌的月餅,並將病房裏兩個八開的玻璃大窗戶打開,拉開了那淡紅色的窗簾。

我的老鄉即立刻在小桌上鋪上一張報紙,那盒月餅是用一個漂亮的鐵盒裝着的,鐵盒就放在那報紙上,然後老鄉又把一把削水果的刀洗乾淨後襬在了桌上,做好了這些後,就單等着月亮升起來了,月亮一升起來,我們就可以食餅賞月了。

8點來鍾,月亮升起來了,它從醫院東邊的一棵桂花樹下升起來,一下一下地往上爬高。這晚的月亮又大又圓,就像那皎潔的玉盤,當升到三、四丈高的時候,那光華就像水銀一樣地擴散瀰漫開了,只見到處都是明皞皞亮冏冏的,說真的,這夜就彷彿跟白天一樣,完全不差絲毫。

我們雖說是在病房裏,沒有到外面去,但它瑛瑛的光輝通過那兩個大玻璃窗戶,卻像大海的潮汐一樣地涌進來,把我們的房間塞得滿滿當當的,簡直比電燈還要亮——就是把電燈熄了,屋子裏照樣能看得一清二楚的,可見這晚的月光該是多麼的亮了(我獨自一人住在四樓的病房,無遮無擋)。

林局長說:“好!月亮現在已升起來了,那我們這時就開始過中秋節吧。”他把那個鐵盒子打開,從那裏面拿出月餅,把它用刀劃成四塊,我們四人每人一快。吃着月餅,劉站長還用他的手機放出了一首優美動聽的曲子,病房裏樂融融的,就像春天的陽光煜耀。林局長、劉站長、還有我的老鄉都一起唱起了《中秋月亮圓又圓》這首歌,讓我聽了心情好愉悅,竟忘記了自己是在病牀上,似乎覺得是在春天的花園裏蹀躞、徜徉。

幾個醫生和護士聽到我們這間病房裏飄出陣陣歌聲,他們感到很好奇,於是便迅速地跑來看,一看,就明白了,都說真是好有意思,想不到在病房裏也可以把這個中秋節過得這樣的情趣盎然、過得這樣的爛熳多彩。在我們歡樂氣氛的感染下,其中還有一個名叫張小嫺的女護士也亮開了歌喉,她唱的是《月兒圓圓照九州》,她的歌聲好美好甜,病房裏所有的人都爲她鼓起了掌。

這就是我在異鄉度過的一個難忘的中秋節,這個中秋節將成爲我一生的溫馨,將成爲我一生永久的回憶。我知道我以後還會度過許多箇中秋節,但這個病房裏的中秋節卻是不會讓我難忘的,它將在我的心靈深處永久地珍藏……

中秋節散文 篇16

敦禮臣著《燕京歲時記》雲:“京師之日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祝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師諺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竈。”

此記作於四十年前,至今風俗似無甚變更,雖民生調敝,百物較二年前超過五倍,但中秋吃月餅恐怕還不肯放棄,至於賞月則未必有此興趣了罷。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爲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帳要緊,月餅尚在其次。

我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相信月中有裟婆樹,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間,此亦似即所謂月華,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頭大如鬥,必須斷開,乃能取出寶物也。

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種怪物,忽圓忽缺,諸多變異,潮水受它的呼喚,古人又相信其與女人生活有關。更奇的是與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關係,拉丁文便稱此病日月光病,彷彿與日射病可以對比似的。這說法現代醫家當然是不承認了,但是我還有點相信,不是說其間隔發作的類似,實在覺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貝,了會生影響,正是可能的事罷。

好多年前夜間從東城口家來,路上望見在昏黑的天上,掛着一鉤深黃的殘月,看去很是悽慘,我想我們現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覺,古時原始生活的人當更如何?住在巖窟之下,遇見這種情景,聽着豺狼曝叫,夜鳥飛鳴,大約沒有什麼好的心情,--不,即使並無這些禽獸騷擾,單是那月亮的威嚇也就夠了,它簡直是一個妖怪,別的種種異物喜歡在月夜出現,這也只是風雲之會,不過跑龍套罷了。

等到月亮漸漸的圓了起來,它的形相也漸和善了,望前後的三天光景幾乎是一位富翁的臉,難怪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喜悅,可是總是有一股冷氣,無論如何還是去不掉的。只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東坡這句詞很能寫出明月的精神來,向來傳說的忠愛之意究竟是否寄託在內,現在不關重要,可以姑且不談。總之我於賞月無甚趣味,賞雪賞雨也是一樣,因爲對於自然還是畏過於愛,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樂是於我頗少緣分的。中秋的意義,在我個人看來,吃月餅之重要殆過於看月亮,而還帳又過於吃月餅,然則我誠猶未免爲鄉人也。

中秋節散文 篇17

當你輕輕將手臂搭在我肩膀的時候,我默許你是我的天堂。我告訴自己,沒有你,我寧願不要飛翔。

第一次,你摟我在你懷裏,第一次我看到你眼裏的淚光。那晚,你許我一生一世,我許你地老天荒。

在一起的日子總是很容易過去,沒有爭吵,沒有矛盾。你帶我去上海城俯瞰長沙,看街市的車水馬龍,聽城市呼吸的聲音。那裏的風很輕很輕,像你在我耳邊細語,告訴我,你會一直在……

那段甜蜜的時光在我心裏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直到,我們彼此不再屬於彼此。

我發誓不愛了,永遠不愛了!沒有一個人會值得我許他天荒地老,愛情也沒有一生一世!只是,當初我並不知道,愛情是沒有保鮮期的。

我堅強生活着,堅強的笑着。不想讓你知道我的不捨,那樣,你怎麼會忍心放開我的手,怎麼會忍心看着我哭!不想看你難過的樣子!

從夢的一塔走了出來,上最後的幾節課,面試,上班,然後回家!我很想哭,也會經常哭。長沙冬天的晚上很冷,一個人擠公交,一個人走在路上,一個人呼着白色氣體……我也會害怕寂寞,我也怕自己難過!但是親愛的,在我最難過、最無助的時候,你在哪裏?爲什麼不在我身邊?

聽說現在的你也會很歉疚?其實,你是應該歉疚的,是你變心了,是你背叛了我們的愛情,是你!是你——不愛了。

慢慢習慣上班了,慢慢發現沒那麼想你了。只是。偶爾還會夢見你牽着一個女孩子的手,她有着黑亮的直髮,還有纖瘦的身材,你在對着她笑,像當初對我那搬的微笑!

其實我也學會了不再流眼淚。我不願意相信沒有你的日子,我會過不下去。我也不願意讓人看見,你背叛過後我的憔悴!

唯一讓我覺得意外的是,我可以就這麼原諒了你。真的原諒你了,因爲我發現,不愛是沒有錯的!這是我後來知道的。

愛情就像一場旅行,而你只能陪我去一個地方。以後的路還是我一個人走,也許還會有人要陪我一起走,但是,你陪我的那段,很精彩!感謝生命中有一個你!感謝你曾許我的一生一世。

中秋節散文 篇18

當月兒又要圓時,秋意也就更加的濃了,金風送爽,誰的一聲:“立秋了,就要過秋節了哦——”那長長的一聲拖着地地道道鄉音的尾音。親切,綿柔,溫馨,倏然的一下就會把心兒拉近,無論你在何處在何方,心兒都會被溫暖被牽引着,人兒好似實實在在的踏上了鄉間的小路上。

若要在咱家鄉,往往是那尾音還沒有落地,早被飄紅的楓葉染上了火熱,攜進了山崗小村莊後的小河旁隨着波光粼粼的河水一起歡唱着,向着遠方流淌着。

望着就將要圓起的月兒,從心底就會升起那陣陣童聲: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麥子一個了!念月餅了,好年景了!……這就是咱濰坊獨有的念月的習俗。往往是這樣的聲音一響,所有人的心兒頓時亮堂堂的,歡歡喜喜的,豐收的羅鼓就好似從心間響起來了。小時候每當這樣的聲音響起,我就早坐不住了,扯着外婆的衣襟:姥姥,咱們蒸月吧。

其實,八月十五念月蒸月,習俗已久,但這一習俗究其源於哪朝哪代,卻一時還無法得知,但從老一輩人哪裏說起就很久遠的事了。而且至今仍在某些地方或村落仍沿襲着,給佳節平添了不少樂趣與美好的色彩。

說起念月就要從蒸月開始了,只要仲秋一臨近,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着蒸月,到不是爲了自己吃,而是送人,送給親友。一般都是老年人蒸來送給晚輩的,奶奶送給孫兒輩的,外婆送給外甥,姨呀姑呀蒸來送給外甥呀侄子呀,由此體現出無限的親情與老輩人對小輩人的關愛。

所謂“蒸月”,就是蒸“棗餅子”,因其狀如圓月,又象徵十五的月亮,說來月不過就是用麪粉和棗蒸的。做法也不算難,但年輕人卻往往做的不如年紀大的人做的好。

我如今還依然清楚的記得外婆蒸月的情景,外婆做事總是乾淨麻利的,她總是先將揉好的面趕成兩張大大的餅子,大的餅子直徑50釐米左右,小的10釐米左右,一般30釐米左右,厚度13釐米。這還是一旁在竈上燒火的小舅對我解說的呢。

外婆邊忙着活邊給我講故事,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才知道那嫦娥曾經就住在我們這裏,否則怎麼會有寒娥塚呢,而且現今也依然有的呀,離我外婆家不算遠。

我同着小夥伴們早聽得入了迷呢,問這問那的,幸虧外婆知道的多,否則還被我們問住了。外婆邊講着故事,就已將餅子趕好了。然後,取一張餅子,在上面密密麻麻擺滿紅棗,再在上面覆蓋上一張同樣大小的餅子,形成一個圓棗餅,這就是“月”的雛形。

接下來,便開始裝點“月”。這也是我們小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個步驟呢,因爲我們也可以互動的,就算是不能親手做也可以提要求的,一會要外婆捏只小兔子一會要外婆捏頭小花豬,小刺蝟什麼的。

裝點分爲兩步:第一步是給“月”披上“雲肩”,那樣子就似似女孩的披肩,詡詡有飄逸之感。也就是做一層和“月”一樣大小的帶花邊的薄面餅,緊粘在“月”表面;第二步就是捏塑裝飾物,就是用面做一些吉祥物造型,如西瓜桃梨、杏花菊花、靈活可愛的小兔憨態可掬的小豬和頑皮的小狗等,並多用紅棗點綴其間,似雪海中的紅梅嬌豔奪目,這樣下來一個“月”就做成了。

外婆做好“月”後,要將“月”先放在一旁先“醒”一個多小時,然後才把“月”逐一放到鍋內蒸。很快隨着縷縷熱氣一股股濃郁的棗香味散了出來,早把我們一羣孩子的饞蟲勾了出來了。一個個垂涎欲滴的圍在竈臺旁,歡呼着等待着。足足等足35分鐘,蒸制就完成了,此時,一個個精美、泛着亮光的“月”就出鍋了。

其時在蒸月的時候就足能感受出節日氣氛了,老人們在忙碌的時候,小孩子也在一旁也像我們一樣都不會閒着的,也學着捏幾個花瓣兒放上幾顆棗子,老人們雖然會輦孩子們上一邊去玩,同時又歡喜的說着孫兒們:“真是越幫越忙了呀。快去竈上看看水開了嗎。”或誇幾句孫女兒:“嫚兒,這個花兒捏的巧,大了會找個好婆家呢。”

那一旁聽了去的小男孩兒就會嘻嘻的通着兩筒鼻涕說:“大了嫁俺當媳婦吧,俺天天讓你給俺蒸‘月’吃呢。”一羣孩子和老人們聽了就會轟的炸開鍋一樣的笑着。

等那月蒸好後還是不捨得吃的,這家送那家送,走親訪友就開始了,我們一羣小孩子就盼呀等呀,一天天數着,盼節日快快來到。好在圓圓的月亮下念月。

等呀盼呀,終於把月兒盼圓了,仲秋節傍晚,天剛剛暗下來,一輪明月徐徐升起了,大大的,圓圓的,亮堂堂的,一羣孩子們就各自從家中出來,手捧着月念起了月:“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麥子一個了!念月餅了,好年景了!念煎餅了,騾子馬子一大天井了!”宛如一曲“中秋童聲大合唱”,又似一首鄉村純音樂,此起彼伏把節日的氣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仲秋的月兒格外的圓也分外明亮,金風送爽,瓜果飄香歡慶收穫,稻穀成熟歌唱豐年,我總是遙望着那圓圓的月兒,一眨也不眨眼的看呀看,大聲的念着月歡快的與夥伴們舞蹈着歌唱着,看着看着好似就看到嫦娥飛出了廣寒宮,飛回了人間,訴說一腔的念鄉,舞蹈一曲的嚮往人間。

孩子們在村頭在巷子口,在樹下通過樹葉,望着圓圓的月兒用最洪亮的童聲大聲的念呀念,唸完了月才肯將月分着吃,你分我一塊,我分你一塊,來不急吃急急的跑回家裏給上了歲數的長輩們先吃一塊,自己才美美的吃呢。

每逢仲秋節,若是哪位孩子剛好病着,不能出來玩耍念月,他的祖母或長輩就會把他摟在懷中唸到: “月嬤嬤,本姓張,騎着驢,挎着筐,誰家孩子得了病,俺就給他開藥方,只要吃了俺的藥,管保叫你更旺祥!”說來也怪,第二天那孩子的病就好了,又歡快的去到處玩耍去補上昨晚沒有唸的月。因爲我的身體不太好,自幼就多病多災的,每逢仲秋節外婆給我年年都要念上一念呢,如今我身體這樣好又如此的幸福,說不定與我外婆每逢十五爲我念月的有關呢。

念月念月,唸的月兒圓圓,唸的家兒團團圓,唸的人間處處一片翔和五鼓豐登。又到仲秋,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這念月的習俗,這是咱濰坊獨有的習俗,不能丟掉,要傳承下去。

月兒,又一次在心底念起,無限的幸福與溫馨,由心的祝願着普天之下的人們:月圓人圓家庭團團圓圓,祝願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中秋節散文 篇19

圓月通過窗,用一半的溫柔照着一些人的團圓,或者,她也該用另一半的蒼涼點亮故鄉等待的篝火吧。

嫋嫋剪風,輕送花香。故鄉的月是格外的圓嗎?

在這樣的夜裏,總是特別懷念故鄉的月,故鄉呼嘯的風。月華清練,照着故鄉的路。你看,那隨風飄散或直或彎的煙霧就是遊子縷縷的鄉愁;一地的清輝,淺淺地照着一行又一行的文字,那裏飽含思念,愛與牽掛。

屏息聆聽,那一首有關家鄉月的樂曲便洶涌而出。聽得出,思念,比弦長;心,恐已經走進了遙遙的家門。穿過流水,穿越距離,你會看見,牽掛,始終別在媽媽的心上。

踏雲嘯月,彼岸花會開,拽一絲祝福拋向滿月的夜空,這樣的飛舞,因心中有愛,有掛念而格外燦爛!隔日清晨,你會看見葉上的露珠承載着一滴晶瑩。那麼美麗的凝聚,總是讓人不忍。因爲,那是今夜的仰望感動了月,那是月的淚,比夜短,比心長。

今夜,望月,你會發現:無論水遠山高,心與家的距離,永遠只有牽掛那麼遠,那一條回家的路,永遠筆直而平坦。

那麼,在今夜。讓我們靜靜地望着遠方。讓我們舉杯,對月,一飲而下。你會發現,在舉杯放手之間,月華會照着你,我,他,還有家。

·望月·

月亮起來的時候我還醒着,我喜歡看月亮,就像喜歡看水一樣。月圓月缺,潮起潮落,有相關,有默契。我始終認爲,水與月本就是一種靈魂的相通,既遙遠,也近。

水中有月,月下有舟,舟中有莫愁。帶着琴絃弄月,聽有些悽切的蟬聲,有一種叫做希翼的翅膀,隱約煽動着水之漣漪,如同心裏一圈又一圈的夢,做了醒,醒了再做。

遠遠地望,或者撫着樓臺的月華如水,很多塵世的喧囂便悄然退場了。這時候沒有喧囂,沒有忙碌,只有天空靜靜地綻放着一輪美麗,淡然而安靜。

喜歡這樣的夜晚站在樓臺,把着金樽望月,有時候想着一些不關己的故事,有時候思考這人生,這世界,這日月恬淡。月缺月華,安靜而高潔。其實,人有時候可以如這月一樣,可以慘淡淒冷,可以陰晴圓缺,但,一定要高貴。不是浮華,不是做作,是超然,是出世般的從容。

中秋節散文 篇20

敦禮臣著《燕京歲時記》雲:“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祝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竈。”

此記作於四十年前,至今風俗似無甚變更,雖民生凋敝,百物較二年前超過五倍,但中秋吃月餅恐怕還不肯放棄,至於賞月則未必有此興趣了罷。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爲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賬要緊,月餅尚在其次。

我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相信月中有裟婆樹,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間,此亦似即所謂月華,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頭大如鬥,必須斷開,乃能取出寶物也。

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種怪物,忽圓忽缺,諸多變異,潮水受它的呼喚,古人又相信其與女人生活有關。更奇的是與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關係,拉丁文便稱此病曰月光病,彷彿與日射病可以對比似的。這說法現代醫家當然是不承認了,但是我還有點相信,不是說其間隔發作的類似,實在覺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見了會生影響,正是可能的事罷。

好多年前夜間從東城口家來,路上望見在昏黑的天上,掛着一鉤深黃的殘月,看去很是悽慘,我想我們現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覺,古時原始生活的人當更如何?住在巖窟之下,遇見這種情景,聽着豺狼曝叫,夜鳥飛鳴,大約沒有什麼好的心情,——不,即使並無這些禽獸騷擾,單是那月亮的威嚇也就夠了,它簡直是一個妖怪,別的種種異物喜歡在月夜出現,這也只是風雲之會,不過跑龍套罷了。

等到月亮漸漸地圓了起來,它的形相也漸和善了,望前後的三天光景幾乎是一位富翁的臉,難怪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喜悅,可是總是有一股冷氣,無論如何還是去不掉的。“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東坡這句詞很能寫出明月的精神來,向來傳說的忠愛之意究竟是否寄託在內,現在不關重要,可以姑且不談。

總之我於賞月無甚趣味,賞雪賞雨也是一樣,因爲對於自然還是畏過於愛,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樂是於我頗少緣分的。

中秋的意義,在我個人看來,吃月餅之重要殆過於看月亮,而還賬又過於吃月餅,然則我誠猶未免爲鄉人也。

1940年9月作

中秋節散文 篇21

我們這些孩子,什麼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麼都不覺滿足。中秋的夜裏,我們在院子裏盼着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中堂裏,放了竹窗簾兒悶着,纏奶奶說故事。奶奶是會說故事的,說了一個,還要再說一個……奶奶突然說:

“月亮進來了!”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裏,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着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那滿圓卻慢慢又虧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奶奶說: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

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裏,但再也不是那麼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我們都走近去,不知道那個滿圓兒去哪兒了,卻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擡頭看着天空,星兒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許多。月亮正在頭頂,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清清晰晰看見裏邊有了什麼東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麼呢?”我問。

“是樹,孩子。”奶奶說。

“什麼樹呢?”

“桂樹。”

我們都面面相覷了,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後嫋嫋,到了頭髮梢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我們已在月裏,那月桂分明就是我們身後的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們,就笑了:

“傻孩子,那裏邊已經有人呢。”

“誰?”我們都吃驚了。

“嫦娥。”奶奶說。

“嫦娥是誰?”

“一個女子。”

哦,一個女子。我想:月亮裏,地該是銀鋪的,牆該是玉砌的,那麼好個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嗎?”

“和三妹一樣漂亮的。”

三妹就樂了:

“啊啊,月亮是屬於我的了!”

三妹是我們中最漂亮的,我們都羨慕起來;看着她的狂樣兒,心裏卻有了一股嫉妒。我們便爭執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於自己的。奶奶從屋裏端了一壺甜酒出來,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小杯兒,說:

“孩子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

我們都看着那杯酒,果真裏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捧着,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裏了。

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並沒走,你們再去找吧。”

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裏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磁花盆兒上,爺爺的杴刃兒上發現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着一大片的淨沙;全沒白日那麼的粗糙,燦燦地閃着銀光。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灣,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灣喊道:“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裏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處的水裏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裏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裏也一定是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麼多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

我們坐在沙灘上,掬着沙兒,瞧那光輝,我說:

“你們說,月亮是個什麼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我同意他們的話。正像奶奶說的那樣:它是屬於我們的,每個人的。我們就又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大家都覺得滿足了,身子也來了睏意,就坐在沙灘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

中秋節散文 篇22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爲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繫。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小葦坑佔了小村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菸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裏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羣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擡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纔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裏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進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中秋節散文 篇23

中秋節又快到了,月餅蠢蠢欲動,又開始紛紛招搖上市。北京現在賣的月餅花樣翻新,但南風北漸,大多是廣式或蘇式,以前老北京人專門買的京式月餅中,只剩下了自來紅自來白,冷落在櫃檯的角落裏,有一種叫做翻毛月餅的,更是已經多年不見蹤影。

翻毛月餅類似現在的蘇式酥皮月餅,但那只是形似而並非神似。趙珩先生在《老饕漫筆》一書中,專門有對它的描述:“其大小如現在的玫瑰餅,周身通白,層層起酥,薄如粉箋,細如綿紙,從外到內可以完全剝離開來,鬆軟無比,決無起酥不透的硬結。餡子是棗泥的,炒得絲毫沒有糊味兒,且甜淡相宜。翻毛月餅的皮子是淡而無味的,但與棗泥餡子同嚼,棗香與面香混爲一體,糯軟香甜至極。它雖屬酥皮點心一類,但上下皆無烘烤過的痕跡。”

這是我迄今看到過的對翻毛月餅最爲細緻而生動的描述了,最初看到這段文字時,立刻回到當年中秋節吃翻毛月餅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候父親一隻手託着翻毛月餅,另一隻手放在這隻手的下面,雙層保險,爲的是不小心從上面那隻手中掉下的月餅皮,好讓下面這隻手接着,當然,這可以見那時老輩人的小心節省,也足可見那時翻毛月餅的皮是何等的細、薄、脆,就如同含羞草一樣,稍稍一動,全身就簌簌往下掉皮。趙先生說的“薄如粉箋,細如綿紙”,真的一點不假。

只有曾經吃過翻毛月餅的人,纔會體味得到趙先生所說的皮子的特點,這是區別於蘇式月餅最重要之處。蘇式月餅的皮子也起酥,但那皮子是浸了油的,是加了甜味兒的。翻毛月餅的皮子沒有油,也不加糖,吃起來絕不油膩,入口即化,而且有一種任何餡也壓不過的月餅本身最重要的原料——麪粉的原來味道,這是來自田間的味道,是月餅最初的本色,現在的月餅做得越來越花哨、越來越昂貴,已經離本色越來越遠。由於皮子沒有油,翻毛月餅放幾天再吃,皮照樣的酥,蘇式月餅就不行,放幾天,皮就硬了。翻毛月餅皮子到底是怎樣做的,充滿謎一樣的迷惑和誘惑,只獻身,不現形,英雄莫問來處似的,只把餘味留下,便瀟灑而去。好多年不見翻毛月餅賣了,也不知道現在這手藝傳下來沒有?

中秋節散文 篇24

光陰流淌,月至中秋。仰望圓圓的月亮,高高懸掛在深邃的蒼穹,不時有云漂浮在周圍,猶如不捨的戀人,寫滿耳鬢廝磨的相依。此時此景,我似乎又看到了你恬靜微笑,千年的思念,千年的孤獨,千年的等待,於廣袤、潔淨的夢境裏通往遠方……

那年初識,你眸清如水,暗送秋波,與我相視一笑;你迎風佇立,凝楚於絕美的姿容,墨染於紅韻的詩畫中;你只許一眼,讓我呆若驚鴻,不知魂歸何處。爲你題文潑墨!訴不盡的柔腸百轉,深情無限。種種相思,夢裏依依,守望那一世長情。“輕斂眉尖閒愁凝,纖攏紅袖香絮盈,如水夜,倚闌干,揚起了心事幾瓣,飄落了相思幾縷?”

芬芳滿懷的花香,無法動搖爲你四季輪迴的守候。你的一份倦意,足以讓我憐香惜玉,你的一聲輕嘆,足以讓我潸然淚下,你的一縷問候,足以讓我幸福滿滿,你的一眼回眸,足以讓我刻骨銘心……

秋夜的涼氣微帶着潮溼的思念,在空氣中輕輕瀰漫,遠處的燈光閃爍着泛黃的溫情,大地一片寂靜。我小心翼翼地捧起草葉上一滴露珠,讓它順着指尖滑落。一絲涼意觸碰着我脆弱的心,寂寞的靈魂抒發着不能言表的凝重。此時,一滴清淚悄悄滑落,證明那份愛太沉重,太揪心,太無奈。

慘淡的夜,淚,凝結成霜。曾經的相伴,今夜的離殤,心上人,你在哪裏?你還好嗎?

明月萬里,遙寄相思,舉頭望月,淚眼朦朧。執一紙墨硯,勾一筆餘香,於紅塵深處,把那情深意切續滿。剪下一脈月影,鑲上楓葉一枚,氤氳成一簾幽夢,那一道如癡如醉的風景,那一夜暗香浮動的月色,那一碗一概而盡的蒼涼,驚闕了幾番舊夢,勾勒出幾分流連,斟一杯千年陳釀的渙詞,行吟在寂影疏廖的夜色中,意擾於紛紜纏綿的詩端,向相迎的秋月傾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從這些斷魂心痛的呻吟裏,我依稀看到,宋詞裏走來舉杯邀明月,醉墨吟千秋的北宋大文豪蘇軾。他仕途多有沉浮,竟然與愛妻王弗在夢中相會,驚人的一夢,夢中情景可爲真切,怎不讓人肝腸寸斷,於是,他含淚寫下那首著名的詞篇《江城子》緬懷亡妻。

夜空,繁星點點,點綴着我的落寞,思緒如白雲般在空中悠悠盪盪,心,仍在無盡的期待中守望遙遠的憧憬,雖憔悴的筆寫瘦了中秋明月,但真情恆在,永駐於心。今夜,好想踏着月的柔光,隨着風的速度,穿越千山萬水,追夢到天涯,飛進你的夢中,飛進你的世界,解讀你的前世與今生,解讀你過去的溫柔與纏綿。

秋月啊!今夜,人間有多少人仰望你夜色中清秀的身影,有多少雙眼睛在欣賞你雍容的姿態,有多少思念說給你聽,有多少祈禱和祝福拜託你去傳遞。冥冥夜空,一種來自天外的感應,隱約傳來,不絕於心。千里清光依舊,萬目心思同源。面對你的容顏,大地鋪滿光輝,有人臉上盪漾幸福的笑容,那是因了你的圓滿而團聚;一年不見,你風采依舊。

今夜,你是那麼的美,把豐盈圓滿傾瀉在大地,把光華無私的奉獻給山川河流。沉醉中我想盡情地讚美你,卻發現一切華麗語言都是那麼的蒼白。只怕這些沾了世俗的字眼,玷污了你絕無僅有的聖潔雅韻。我亦無法來刻畫你,只怕自己的膚淺,描繪不出你如潭的深邃,如海的浩瀚。於是,只能默默地觀望你,癡戀你。

中秋節散文 篇25

小時候的記憶是無價的,時光會帶走我們的憂傷,但同時也會抹去美好的記憶。從前再熟悉不過的一些東西,經過歲月的洗禮也會變得陌生。那個時候的中秋節我們在外婆身旁聽嫦娥奔月,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吳剛伐桂。這些都是我們心底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我們以爲忘記了,其實它還一直停留在那裏。而如今的中秋之夜總有人坐在電腦前排遣寂寞、尋找共鳴,很幸運我的網絡文章也有不少的讀者。坐在電腦前我送走過許多個日暮晨昏,我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認識了一些朋友,他們通過這樣的平臺慢慢地與我靠近,成爲不見面的朋友。有的短暫停留,然後擦肩而過。我很珍惜每一次相遇的機會,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中,這樣的相遇總能夠帶給我溫暖。

剛剛過去的中秋節你過得好嗎?與誰共度花好月圓?似乎關於中秋佳節的美好記憶我都定格在童年時代,那個時候每到中秋節父母就會買好月餅和水果,在不富裕的年代能夠吃到與平日不同的飯菜,我覺得是幸福的。在中秋的傍晚父母會把月餅擺在院子裏的小桌上,那個時候的月餅是一筒筒的,不像現在賣的包裝比月餅還貴。工作後我很少再吃月餅了,除了太甜太膩還有更嚴重的是上火,但曾經香甜的記憶卻銘記於心。

中秋節是一個表達懷念和愛的節日,能夠表達的人很幸福,但懷念着的人卻有些孤單。和月亮有關的歌曲數不勝數,與月亮相關的詩詞不勝枚舉。時間在圓缺當中默默地溜走,而我們的年華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們過着日子忘記了時間,很多往事越來越黯淡,像月光一樣不再奪目。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有些可憐,擡頭可能會看見閃爍的霓虹,月亮在霓虹的映襯之下變得不那麼明顯。以至於許多詩詞當中提到與月亮有關的思緒,現在的孩子已經體會不到。但我想我們是不是把月亮有點過度的解讀了,以至於讓我們沉溺在月亮的美麗溫柔當中、沉溺在月亮給我們帶來的片刻安詳之中……

從古到今圓月都寄託了太多的感情,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些離家的孩子只要能團聚的還是儘量回家團聚吧!我知道望着圓滿的月亮,想起千里之外的故鄉,心酸就不禁地涌起,但這也是歲月留下的印跡。在異鄉飄泊的遊子一個人站在窗前,望着家的方向思念遠方的親人,我明白遊子的思鄉之心,因爲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路終究是要一個人走,有美好就一定有過眼雲煙的那一天,孤獨要一個人撐。也許熬過去了就是天堂,眼淚和委屈都會被遺忘。人生沒有所謂的真正失去,只是經過而已。月亮存在的時間比我們久,不是我們擁有它,而是它在關照着我們。所以所有的經歷都會變成經驗,用一顆旁觀者的心去看待自己的人生,這樣一切得與失都會變得像是風景。我們都是在不斷前行的人,每一個打拼的生命都值得去喝彩。

中秋節散文 篇26

輕輕感觸歲月的指尖,不覺悄悄來到了中秋月圓夜。

月圓了,心也會圓嗎?

也許,我們每個人在中秋來臨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帶着這樣的心情。

月圓了,心會圓嗎?

是的,也許一年之中,我們經歷着生活的種種,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一道彩光,划着忽明忽暗的時光線,穿梭來往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有快樂的微笑,有憂傷的情思,還有深邃的目光......唯一不變的,就是那匆匆的背影。

因爲中秋來臨,不僅是一種歲月的流逝,也是一種人生的變化。

一年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不是一層不變。因爲追逐夢想的腳步聲,依然“咚咚”響亮着。那是歲月的音符,也是心中的嚮往。

可是,中秋來了,我們得到了什麼?和新年一樣,一年之計,我們收穫的,我們失去的,都會進行總結。

可是,充實的微笑之後,也會有遺憾的失落。不管是感情,不管是夢想。於是,就會用節日的快樂來填補,也會用節日的休整來思量。

記得每個中秋來臨,我們會手捧月餅,香茲茲的感受,不是月餅帶來的甜,而是時光留下的回憶。所以,也會在月圓之夜,享受着這種交織的美。

不過,我們享受的,不僅僅只是氛圍,還有這種節日難以抹去的記憶。應該說,這種記憶纔是永恆的追求。

人生裏,每天的起起落落,不也是這樣反反覆覆咀嚼着其中的味道嗎?因爲中秋到來之際,就會寄語月亮,寄語心中那種無聲的嚮往。

也許,生活中最寶貴的,不是吃着“名牌”的月餅,也不是牽手的共訴相思的情。而是內心中那種充滿着渴望的期待。

忙碌的每一天,每個人都希望和家人共聚,因爲愛,因爲親情。所以我們無可選擇的追逐着每天的夢。這種夢,就是中秋時,月亮灑下的清輝。披星戴月下,我們想象着內心的美好。

因爲世界依然如此,不管節日來臨,還是節日過去,都是一樣的繪寫着白天與黑夜的交替。唯有我們人生的頻道,變換和閃爍着不一樣的節目。

而這種感覺,也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想,只有心中懷着愛,懷着期待的時候。更加重視這種濃重節日的氛圍。

於是過去,很多文人墨客也會用這種節日分析生活中的心情。因爲他們能夠一觸景就生情,無法與現代快速時代相比。

如今,生活高出了很多梯級,因爲不是默默面對着一天的變更,更多的精力,早已投入到生活的每一天裏。於是,就會產生了很多時代節日的不同意義。

不過,不管怎樣?也不管如何去想?節日來了就來了,我們要面對着,心裏用最真誠的表達去詮釋它。也不管是不是真有心中的那種月亮,我們同樣也要用心去解讀。

實實在在的想一想,月圓了,心也會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