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小學高年級跨越式作文訓練的方法探討論文

小學高年級跨越式作文訓練的方法探討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近幾年,國內外對於作文教學的研究層出不窮,美國有"開放作文"、日本有"生活作文"、中國的香港有"創意作文"、臺灣有"由劃一趨向彈性化作文",大陸有作文教學三大流派作文分步訓練、作文素描訓練、作文分格訓練。儘管研究熱火朝天,但我國中小學生作文的現狀仍不容樂觀,一份面向高中生調查"三寫"(願意寫、寫什麼、怎麼寫)的報告顯示:對作文"興趣不大"的佔58.42%,"沒什麼可寫"的佔32.89%,表達困難的佔25.26%.[1]

小學高年級跨越式作文訓練的方法探討論文

問卷驚人的結果凸顯了目前國內作文教學的諸多問題,正是這諸多的問題告訴我們作文教學應從小學抓起,抓好"三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摸索出一套作文訓練模式,即"跨越式"作文訓練,就是通過一系列有序訓練快速突破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寫作瓶頸,通過科學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願意寫),使學生寫作時胸中有數(寫什麼)、下筆有神(怎麼寫)。這樣不僅解決了"三寫"問題,而且能夠充分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語言、思維、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同時引導學生靈活而熟練地使用多種寫作技巧,讓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實踐證明,科學有效的訓練完全可以讓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得到最大的發展,能夠挖掘出他們內在的潛能,靠近他們最近發展區,[2]經過訓練的學生都能在20-30分鐘內,中心突出、文采飛揚地完成習作,作文水平能達到初中二年級甚至初中畢業生的程度,實現筆者的初衷-跨越。"跨越式"寫作訓練是從"積累、運用、轉彎、創寫"這八個字開始的。"積累、運用、轉彎、創寫"就是積累美文中的優美詞句、對美文的語言組合形式、結構設定、主題意蘊加以運用,再進行轉彎、創寫的一個跨越訓練過程。這個訓練過程先從積累運用語言開始。

一、積累運用:突破語言關

語言貧乏是學生作文的一個瓶頸,要突破這個瓶頸,就要引導學生把積累的語言學會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去。只會積累不會運用是當前學生作文的一個現狀,也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更是為師者怎樣教會學生運用語言的一個瓶頸,打破瓶頸就意味著初步的跨越。

換著詞用,這是一種換元思維,[3]就是把積累的範文中的一些詞換成另外的一些詞,學生易於接受,很快就能掌握,如《歲月無聲》中一段話:"群山在無聲中訴說偉岸,江河在無聲中書寫恢巨集,藍天在無聲中坦露曠遠,大地在無聲中釀就永恆。"把這段話中的"無聲"換成"沉默",句子就變成了"群山在沉默中訴說偉岸,江河在沉默中書寫恢巨集,藍天在沉默中坦露曠遠,大地在沉默中釀就永恆。"然後教師再設計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把換詞後的新句用到自己的文章當中去。這種換詞用的方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運用,目的就是引領學生有"用"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到運用積累的語言並不很難,從而獲得成就感。這是最低階的"用".

在學生學會了換詞的方法後,緊接著就應訓練學生組合運用語言。教師根據要訓練的主題選擇一些相關的文章要求學生熟讀到背誦,並設計作文訓練的相關內容,學生根據文章的需要從背誦的文章中選擇適合主題的句子組合到一起,變成自己的文章。如學生在學習了朱自清的《匆匆》後寫了一篇隨想:時間---讀《匆匆》隨想時間流逝的聲音就像鳥兒舒展羽翼的聲音。

宛若赤足走在沙灘上,許多日子如潮水般漫過雙足,退去之後,了無印痕。時間,悄然充當生命的證人。

靜靜地坐在時間的肩頭,看一串串離去的背影湧動著,匆匆地將時間追隨。聽時間上空的時鐘滴答著,漸漸地將過去敲碎。此刻,我彷彿開始意識到:時間是人生這本大書中的一節,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燦爛章回。……這篇文章就是學生從積累的三篇文章當中選取符合自己的文章主題的句子,重新排列組合語句,在用的過程中,學生並不是一味的照搬,而是能順承前面的訓練,做到既能換詞用又能自由組合句子,將兩步語言訓練合二為一。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盡情地嘗試運用語言,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相互學習,豐富自己的語言。這個階段就是讓學生會做"句子拼盤",把語言用熟練了,把句子理順暢了,讓積累的語言在學生心中紮下根來,為下一步的訓練做好鋪墊。

在這兩步訓練之後,教師可提升訓練難度,不再是摘錄原句直接用,而是將多篇美文中的好句融合成新的優美句子,加上自己的語言,將句子重新排列組合,也可以把一個句子切開刪去幾個詞語,然後另外再新增一些更加貼合主題的詞語,句子就發生了變化,這就是變化著用。如:時光匆匆的走就像鳥兒展翅高飛,宛若赤足走在沙灘上,許多日子如潮水般漫過雙足,匆匆而過,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從這些變化中不難發現學生的作文有了靈氣,有了自己的"味道",不再是生硬的套用書中的語言。通過反覆的訓練,學生可在運用中生成新的語言,這樣,學生的語言就有了新的生長點,也為仿著用、創新著用做好了準備。

通過以上幾步訓練,學生已經初步具備駕馭"積累的語言"的能力了,下一步就要訓練學生仿著用。如"靜靜地坐在操場中間,喧鬧聲和吼聲已經成了操場的主旋律,轉身才發現,今天已經悄然無息的變成了昨天……",從這個句子中可看出,學生只是仿照了句子的結構,而內容完全改變了,這就是語言運用上的轉彎,學生已經把這個句子完全內化變成自己的語言了。正如胡適所說:"凡富於創造的人必敏於模仿,凡不善於模仿的人決不能創造。……'太陽之下,沒有新的東西''一切所謂創造都從模仿出來'."此時的"仿",已經讓學生把積累的語言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學生通過訓練能夠很快構建出自己的語言框架,提升自身駕馭語言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快速提高,教師這時應當教會學生創新著用。如:"沒有預兆也沒有聲息,靜靜地坐在時間的肩頭,看一串串離去的昨天湧動,今日悄然來臨,充當生命的證人。"這個句子是集前面的訓練於"一體"的綜合體,如此通過變詞、變序、仿句子結構、變化內容等,讓學生的語言富有詩意不再是夢想。

語言的運用是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第一步,這是一個需要反覆訓練的過程,反覆的訓練能讓學生的語言有感染力,為寫好文章做足準備。

二、轉彎創寫:組合語言成華章

語言的突破成就了學生的作文,運用這種能力把積累的語言用到自己的文章當中去,即把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聚集在一起,攪拌一下,[4]只要加上自己的主題就是轉彎,就是創寫。如學生在這一系列的訓練之後的一篇文章:擁抱今天聯翩而至的一個個今天,每每讓人生出與之擁抱的渴望。

我要擁抱今天。

今天,無聲的伴你走過春夏秋冬。

群山在今天中訴說偉岸;江河在今天中書寫恢巨集;藍天在今天中袒露曠遠;大地在今天中釀就永恆;我要在今天中創造奇蹟!

今天,悄然的充當著歲月的證人。

只有把握住每一個今天,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我們才會擁有一個飽滿的人生。虛度光陰不可取,我要學會改變自己。所以,我將以無以倫比的姿態去迎接今天。它就在你的面前,不是你檢閱它,就是它檢閱你。我不忍心讓今天白白流走。

擁抱今天。

溫柔的風似乎正在提醒著我把握住每一片光陰,以及昂揚的瀟灑註釋生命的雄奇與珍貴。把握今天,在今天奮力播種,秋天時,收穫的才會是碩大、豐盈的果實。

擁抱今天,做好今天。

每一天都完成任務,不能不懂裝懂。只有這樣,才不會有遺憾伴著蒼老爬滿黃昏的心藤,才不會有愧疚的墓碑孤立在生命的結尾。

擁抱今天就是擁抱好成績;擁抱今天就是擁抱好態度;擁抱今天就是擁抱好習慣。

擁抱今天……一個小學生的習作讓我們眼前一亮,亮在哪?亮在語言的嫻熟運用上,亮在她語言瓶頸的成功突破上,通過這篇習作,該生成功地實現了作文能力的華麗轉身---跨越。在這個階段,教師不必太在意學生的文章結構是否完美,只要學生能做到靈活運用所積累的語言,並理順語言和主題之間的關係,突出和昇華主題,就是可以了。

三、自由轉創:套用結構取精華

我們現在的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對作文知識、技巧的掌握似是而非,在學生運用時缺乏可操作性,以致於這些作文知識與技巧有理而無用,[5]通過"套用結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可把兩篇文章的結構取其精華變化著用,學生習作的自由轉彎時遇到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借物喻人這個作文技巧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如果你把它的結構做成公式,讓學生套用,那學生做起文章來就輕鬆多了。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白楊》一課,可把文章結構剖析成這樣的公式:創設情境+"對話"引出(圍繞物"對話")+借物喻人(突出物的品質)+託物言志+含蓄結尾。教師這樣分解文章結構,學生就更容易下筆。教師對學生文章結構的訓練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需要變式訓練,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被開啟,習作之後學生通過相互間交流、評價,一種新的文章結構就"嫁接"成功了。

教師在訓練學生描寫春天時,拋給學生的題目是《讀春》,這時可用《渴望》這個例文訓練學生的結構變式:渴望願化作蝶,在四季之首的春悄然而至,去讀風,與之共同裝點百花;去讀雨,在無聲的世界裡看它滋養萬物,孕育無窮;去讀綠,伴她喚醒久眠的小草,抵擋風寒。

願化作溪,去讀那壯麗的山峰,浸潤著山情。與驕陽一起,去讀那絢麗的夏,迷人的景;與風一起,去讀那芬芳的落紅,悠悠遠行;與雨一起,在電閃雷鳴的夜裡,放聲朗讀。

……讓讀像春風化雨,在我的心底裡融入一抹綠意,陪春走過夏、秋、冬。

讓讀消釋那轟鳴的雷聲,帶給世界安靜的夏,蟬噪林靜;引領繾綣的溪流,奔向大海,波濤洶湧。

……在學生反覆研讀之後,教師應引領學生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剖析。這是一篇排比結構的散文,結構如下:四小節排比句+轉承過渡+點主題+四小節變式排比+再次昇華主題+點題結尾。教師可讓學生仿照這個段式結構寫《讀春》,在寫之前,先分部分訓練學生語言的運用。前四個排比句運用的是整句。這四個排比句不但是整句,且是由長短句組成的整句,先訓練學生仿照作者的語言結構練寫整句;後四個排比句是散句組成的,訓練寫整句後,再訓練學生寫散句,最後讓學生仿照例文寫《讀春》,同時,還應提出要求,不能一味照搬,要有轉彎,結構上有變化。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前面的訓練已有所提高,再套用文章的結構,就可以完成自由轉彎,再變化一下結構,一篇具有創新性的習作就完成了。學生的習作如下:

讀春想作為春天中的柳,在風中輕輕搖曳。去讀溪,聽那"叮咚"的旋律伴隨著春的微笑,在無盡中跳躍著。去讀風,一同在季節的樓上奔跑著,穿梭著。去讀雨,願它化作春的使者,引領不同的時節,走向成熟。

想作為春天中的花朵,在花叢中自由的舞蹈。與蝴蝶一起尋找春天,與草一起寫春的隨筆,或篇,或章,或段,或句。與天空一起,在春天之中明媚著,留下自己最美的一刻。

……我要讀,讀出風的韻味,柔柔地,暖暖的風,吹起春的思緒如亂麻似的編織著關於春的一切。

……讀春。

終於感悟。

其實,作文有時就像你喜歡某種香水的味道而不喜歡裝這種香水的瓶子 ,那麼很簡單,就把它重新裝在一個你喜歡的瓶子裡,這瓶子就是文章的結構,這香水就是文章的語言,把它們合二為一,學生在寫作時就會自由轉彎,文思泉湧了。

四、快速突破:系列積累加訓練

"跨越式"作文訓練,訓練的就是快速突破,讓學生觀察、語言、思維、想象等能力在短時間內得以提高。在選定訓練的主題後,系列積累一些與主題相關的美文,在此基礎上對這個主題進行系統訓練。

筆者把這套訓練模式歸結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先讓學生積累好詞好句以及讀後的感受;提升階段:讓學生熟讀成誦,積累作者的觀點、構思方法,仿寫片斷;轉彎階段:讓學生寫讀後感,仿篇章結構寫文;創新階段:引導學生在舊的篇章結構、語言的基礎上再生成自己新的東西,有變化,有感受,有語言的生成點。

具體實行可分為六步,以訓練學生寫跳繩這個題材為例。第一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人物跳繩時的動作,要會打比方,這一步力求寫得具體生動;第二步指導"點面"結合寫跳繩活動,這一步解決用"技巧"寫的問題,但容易出現的問題是"點"與"面"寫得很詳細,但開頭與結尾卻不知道如何下筆,沒有辦法昇華文章的主題;第三步指導學生多角度作文,解決主題問題,引導學生從一個大場景中尋找一個"點",來表達主題;第四步為一題多意練習,教會學生從一個事物的不同角度去看待、認識事物,從而豐富自己的思想;第五步是一題多型練習 ,解決形式單一問題;第六步舉一反三練習,把學習成果轉化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邊訓練學生寫作,一邊讓學生積累與此次作文有關的文章。讓學生邊積累邊運用,開啟學生的視角,內化學生的積累,使其真正做到積累與運用相統一,轉彎與創寫的統一,六步並舉實現作文的跨越。

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還可運用"一拖六訓練法",就是在一段時間內,反覆訓練同種文體,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這種文體,提高作文水平。一、二、三練,練這種文體的基本模式,四、五練,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模式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即轉彎,六練,在提高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即跨越。筆者通過對幾屆學生的訓練得出這樣的結論:經過科學有效的訓練,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作文實現跨越是完全有可能的。

  參考文獻:

[1]赫學穎.課堂內外-創新作文高中版[J].課堂內外雜誌社,2007(7-8):5-8.

[2]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30-31.

[3]孔有君.新課堂作文叢書·作文構思[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184-186.

[4]孔有君.新課堂作文叢書·作文思維[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4-5.

[5]譚蘅君,王洪.新課堂作文叢書·文化底蘊[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