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作文教學心得體會4篇

作文教學心得體會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作文教學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文教學心得體會4篇

作文教學心得體會1

《教師教學情境創造力策略》一書旨在說明 “環境造就人才”,教師要取得高效的教學效果,創造恰當的教學情境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此書在英語情境教學方面談及甚少,但是,我認為,教學是相通的,情境教學對於英語課堂,特別是小學英語課堂可以說是更為重要。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英語是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它將對小學生的英語繼續學習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必須重視小學英語這一基礎環節。小學生在接觸“A、B、C”的起始階段,往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習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無味的。如果教師不注重課堂教學技藝,教法單一化,模式化,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日益銳減,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日趨減退。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這將對小學生英語的繼續學習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在匯入中結合趣味性與實際性,寓教於樂,使英語教學生動有趣。

1、在教學中創設英語情境,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為學生創設表現成功的機會。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總結了兩種交際活動模式:A、Leon-performance:預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固定的小組。各小組按教師的要求相互討論課文內容,然後進行小組表演。此活動給學生創造了嘗試成功的機會,從而激發起每一位學生的參與精神。B、Free-talk:規定每堂課的前十分鐘為Free-talk Time。教師規定主題,學生進行自由活動,在班級裡尋找夥伴相互交流。此活動可以增加英語練習的密度和廣度,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積極創設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到親切、輕鬆、愉悅,使學生喜歡英語教師,進而喜歡英語課。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中還應始終充滿激情,以豐富的體態語言與面部表情,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同時應注重英語口語表達,力求語言簡潔風趣,使學生易於理解,並能使學生作出相應的反應。在課堂中教師尤其不能吝嗇表揚與鼓勵,對語言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更要大膽給予鼓勵,以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3、小學英語以口語教學為主,內容貼近生活,前後聯絡較強。因此教師要緊扣教材,圍繞教材,利用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絡,在知識的銜接處、轉折處情境“設疑”,使新舊知識前後貫通,順利過渡。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掌握新知識,在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4、濃厚的英語學習氣氛,能增強學生對英語的求知慾望。有時僅輸入一課時所要求的內容,無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此時教師或者調整教材內容,或者攝入教材外相關英語知識,加大語言資訊的輸入,使學生積極投入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嘗試知識結構轉變的成功,以滿足其強烈的求知慾望。

5、充分利用英語課堂時間。小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離開了課堂教學,就不能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也不能保證學習的效率。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不但要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基礎知識,更要創設各種相關的新情境,啟發學生大膽創新,學會合作,在對已學內容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進行自由交流,培養小學生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

6、積極開設英語第二課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四十分鐘的英語課時間有限,學生在課內交流的機會不多,所學語言深化不夠。因此利用課外時間,積極開設英語第二課堂,營造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對於提高小學生英語交際能力至關重要。教師要不斷鼓勵並刺激學生大膽開口,在自然狀態下運用英語進行交際。

(二) 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交際。因此英語情境的創設要圍繞交際的目的進行。切忌為求“活”而片面強調形式多樣化,在學生唱、跳、玩中忽視教學情境為內容服務的本質。那樣小學生英語情境教學就完全失去其意義。

情境教學就是一種促使教學過程變成一種永遠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能激發學生向知識領域不斷探索的.教育方法。正如布魯姆所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會探索、會學習、會運用英語。

一、情境導趣,以趣激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學習語言的最佳期是在兒童期。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好奇心與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兒童接觸“A、B、C”的起始階段,充分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小學生是否對英語產生興趣,英語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首先,教師要努力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到新鮮、輕鬆,使學生喜歡英語課,喜歡學習英語。在教nose, ear時,教師走到學生中間,輕輕地捏捏學生的鼻子、摸摸學生的耳朵,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和藹,並置身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滿懷激情,以豐富的體態語言與面部表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單詞或句型時,我們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做相應的動作,即使是誇張的動作或朗讀語調,孩子們也會特別喜歡。“big”兩手張開畫個大圈,“small”用兩手指做個特別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並鼓起肌肉,“thin”做一個瘦的動作。學完單詞後,老師做出動作,學生就會說出這個單詞;教師還可以根據孩子好動的心理,結合遊戲和兒歌教學,努力創設英語活動情境,動靜穿插,集中活動與分散活動穿插,吸引年幼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會自主學習。對於中高段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編排課本劇,進行表演,進行free talk ,如讓學生利用每課的前五分鐘表演鞏固已學句子,具體做法是:學習小組表演對話,能說什麼就說什麼,說錯也沒關係。這樣就不會讓學生感到有說錯要批評的壓力。如:——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are you? Fine, thank you? I am fine, too.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練說的機會,並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教學每一環節,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情境內化,以爭促學

優質的英語課堂不能單以教師傳授給學生有效資訊的多少來衡量,還要注重學生資訊內化及運用能力的大小。單純直接的課堂教學乏味無趣,容易使學生感到壓抑,產生心理疲勞,阻礙學生對語言資訊的內化。因此,教師要創設輕鬆活潑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呈現新內容,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實現語言的感知、理解、內化、運用,並能因材施教,開發學生學習潛能,使其獲取成功的體驗。

在英語課堂中引入競爭機制,營造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掘學習潛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思維水平,使學生體驗到競爭成功的喜悅。可以在課堂上採用比分制,開展學生個人爭優和小組比賽爭勝的教學形式,如在練習I ’d like??句型中,在小組內展開競賽,比一比誰會的多。學生就會爭搶地說:I ’d like some eggs .I ’d like some milk ??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情緒飽滿,團隊合作精神得以增強。更重要的是給學習優秀的學生創造了表現的機會,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鋪墊了臺階,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和動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情境遷移,學以致用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它具有實際性和交際性。實際生活水平是語言學習的試金石。英語的教學時空必須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把學習遷移拓展到我們的生活中。教師要設法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創造英語環境,鼓勵學生大膽開口,敢於大聲和老師用英語打招呼,交談;鼓勵他們儘量用所學的常用表達方式和同學相互問候,對話。也可以開展各類英語活動,如英語角、英語演講賽、英語故事比賽等,為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大膽放手去思考、去探究、去體味。學生一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實踐,必定會爆發出無限的創造力火花,必定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產生彷彿置身於英語世界的感覺,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積極地學習,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加深了語言資訊輸入,產生語言內化,做到了學以致用,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文教學心得體會2

新課程改革從去年新學期開始到現在已將近一個學年,在教學工作中,我通讀教材,查資料,聽課,請教,精心編寫教案,落實教學目標,上好每一節課,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是新課上下來,常感覺效率比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過頭教高一,翻開以前的教案,反思當初的教育教學方式,感觸頗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同時高校要求選考物理學科的專業佔的比例相對較多固然是個有力條件,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客觀地分析,教學的起點過高,“一步到位”的教學思路是導致學生“物理難學”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級的物理教學首先是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這個大的臺階,其次是要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

例如,關於“力的正交分解”這一基本方法的教學就是通過分期滲透,逐步提高的。這不僅是一個遵循認知規律的需要,其意義還在於不要因為抽象的模型、繁瑣的數學計算沖淡物理學科的主題,通過降低臺階,減少障礙,真正能夠把學生吸引過來,而不是把學生嚇跑了,或者教師一味的強調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學生就硬著頭皮學,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甚至變成了物理學習的“奴隸”。如果我們老師有意識地降低門檻,一旦學生順利的跨上的這個臺階,形成了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再提高並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師並沒有很快領會這種意圖,因而在實際教學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圖文並茂的課本,不注意加強實驗教學,不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只靠生硬的講解,只重視告訴結論,講解題目,這怎麼能怪學生對物理產生畏難情緒呢?學生如果對物理失去興趣,對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對知識掌握不牢也就不足為怪了!我們不妨再舉一個例子,有的老師在教完“力的分解”後,馬山就去講解大量的靜力學問題,甚至去講動態平衡問題,試想這時學生對合力的幾個效果尚難以完全理解,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應用還不夠熟練,學生解決這類問題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由於教師的引導方法不當,導致學生一開始就覺得物理如此之難,怎麼能怪學生認為物理難學呢?我們教師不應該把教學目標選擇不當的責任推向學校的考試,推向市場上的參考書,這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應該多從自身的教學思想以及從對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們作為引路者有意識的降低高中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我們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相對”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於創設物理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地空間。

如果僅僅侷限與對物理概念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物理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前概念是學生在接觸科學知識前,對現實生活現象所形成的經驗型概念。而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辯證思維還不發達,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成熟,考慮問題容易產生表面性,且往往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質。所以易形成一些錯誤的前概念。這些錯誤概念對物理概念的正確形成極為不利,它排斥了科學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學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頓以前,人們對生活經驗缺乏科學分析,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錯誤命題: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物體就會停下來。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20__多年,由此可見前概念對人們認識影響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經驗型,需要感性經驗支援。因此教學中應瞭解學生的實際,通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

太陽曝晒下的木塊和金屬塊的溫度如何?學生最容易根據自己的感覺,認為金屬塊溫度高,形成錯誤認識。所以只有通過實驗測定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感覺的錯誤,才能消除錯誤前概念,否則任何講授都是蒼白無力的。

由於學生思維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往往以物質外部的非本質的屬性作為依據,形成錯誤認識。如學生認為馬拉車前進是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從而對牛頓第三定律產生懷疑。所以教學中針對這種問題設計一個實驗:2個滑塊,2個輕質彈簧秤,使一個彈簧秤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滑塊上,用另一彈簧秤拉動連在一起的木塊,去演示使一物塊前進時,另一物塊同時前進,通過彈簧秤顯示兩物塊之間相互作用力,這樣就可以排除學生形成的錯誤認識,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體”一節教學中,學生對任何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從同一高度豎直落下時,不同的物體將同時落地很難想象。因此教學中應強調“自由落體運動”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豎直下落運動,但在實驗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氣等阻力影響,結果當然不會完美。當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實驗也就是要重複“伽利略斜塔實驗”,使學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體在空氣中,從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幾乎一樣的事實,然後對自由落體運動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充分利用實物演示及創造條件進行實物演示,積極消除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對提高物理學習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學中對實際問題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經過科學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過運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點,抓住本質特徵和屬性,可以消除學生思維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從生活中形成的樸素物理概念分析區別,拋棄錯誤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運動的原因並指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時,設想的“理想實驗”就是建立了一個沒有摩擦的光滑軌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後,問題便簡潔多了。

這是我在新教材教學工作中對以上三點的一點教學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續堅持與寫好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稽核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這半年的教學實踐我感悟到在新課程下,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往開來,做好教學反思,寫好課後心得,促使自己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的物理教師。

作文教學心得體會3

課堂教學是每位教師最基本的工作,教師遇到的許多困惑都直接牽扯到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師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但是,我們必須對課堂教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舞臺上游刃有餘;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只有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了,教育的質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當前,由於對新課程所倡導的有些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於我們產生了認識上的模糊和困惑,繼而引發了教學實踐行為上的偏差,出現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做法:比如,有時我們在教學中力爭使課堂上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學生忙於活動材料的蒐集、整理,小組忙於熱熱鬧鬧、旁若無人地討論,我們則忙於一個一個活動的組織、展開,在各小組間轉悠。然而:怎樣讓我們的課堂裡不光有熱鬧的活動,還會有教學的時效性呢?成了大家的熱門話題。余文森教授主講的《課堂教學》本著“從一線出發,從實際出發”的宗旨,圍繞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五個主題,從案例與理念、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角度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和分析,為解決教師實施新課程遇到的困惑提供有針對性和說服力的解答。專題講座中餘教授問題抓得準、案例生動、切入點低、觀點鮮明、闡述簡明。通過這一課程的培訓,讓我真正明白了課堂教學的真諦。現在談談我的幾點學習體會:

1.怎樣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

“所謂優質教學,即高質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學,優質教學當然是有效教學,但有效教學未必是優質教學。有效教學只是我們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優質教學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是的,優質教學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準確地說應該是最高目標。我們期待這樣的教學: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徵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 精彩!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2.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預設和生成這兩個相互對立的理念越來越多地融入到了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從“預設”到“生成”是課堂教學觀念的發展與超越。“預設”是預測和設計,是教師課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長和構建,是師生在與教育情境的互動作用以及師生對話互動中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二者是相對而言的。生成的動態性,意味著上課不是執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創造的過程。生成是師生的“即席創造”,是“無法預約的美麗”。這就意味著課堂並不是老師在課前的預設所能夠支配的。課堂教學應以預設為基礎,從而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備課時不但要備祥案,還要備學生,從學生現有的體驗水平、理想、情感、態度現狀出發。儘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設到,為課堂生成奠定基礎。為了有高水平的預設與精彩的生成、走進去的深度和跳出來的勇氣,加緊錘鍊自身吧。

3.全面落實三維目標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不知由誰發明,一種教學用語伴隨著一種教學模式開始蔓延起來。其內涵都離不開“喜歡”二字,如:“你喜歡怎麼賭就怎麼讀”、“你喜歡讀哪段(句)就讀哪段(句)”、“你喜歡背哪段就背哪段”……表面看來,都是為了實踐“學生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權利”的理念。其實,對於這一股“喜歡”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冷思考。

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是通過一定的教學任務完成的,三者密不可分,相互關聯,互為表裡。比如寫字與識字相關,通過書寫,既可以鞏固識字,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結構美,從內心喜歡漢字,既要教給學生寫字的方法,又要通過一定量的訓練才能形成能力,怎麼能讓學生隨心所欲得象學啥就學啥呢?又如背誦,即使內化語言文字的過程,又是體驗情感、培養態度、自我構建的過程,或背全文,或背重點段,皆有教學的三維目標決定,怎麼可以放任到想背哪就背哪呢?再說,那些該寫而難寫的字,該背而難背的段都被學生迴避了,你所預設的目標能實現麼?你的教學質量又如何體現呢?其實這樣做的結果,教者不會不知道,之所以有如此一招,純粹是為了作秀。

我認為,積極參與側重解決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而有效參與側重解決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問題。要實現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通過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來達到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落實。

“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我覺得餘教授的這段話對三維目標關係詮釋得非常精闢。

4.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我認為,教學情境的'核心內涵是運用具體活動的場景或提供學習資源以激起學習者主動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情景設定就是讓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理論性。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圖象和聲音來進行思考的。”情境教學法能牢牢把握和促進兒童發展的動因——情感。因此,尤其是在小學的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很重要。

我國古代有個“伯牙學琴”的故事,就是情境教學的典範:伯牙拜成連學琴,三年後成連譜了《高山流水》的樂曲。伯牙演奏此曲,雖然音調很準,但表現不出高山流水的氣魄。於是成連將伯牙帶到東海的一個島上,眼前只見“海水洶湧”、“山林杳冥”;耳邊只有大自然深邃美妙的音響。伯牙面對大海,鼓琴而歌,十天後,成連來了,再聽伯牙彈奏的《高山流水》,那真是“聳高而激盪,如江水奔騰無羈”。伯牙當初實在算不上“千里馬”,學琴三年不成。但是成連用移情造性之術,催動了伯牙的藝術靈感,使之鼓琴放歌,對音樂產生了認識上的飛躍,最終成為天下妙手。我們教師必須具備啟用孩子的能力,必須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比如:運用多媒體軟體把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優美的背景音樂、亮麗的視覺效果有機的統一起來,寓教於樂,形成完美的課堂情境。

5.讓每一個學生沐浴在愛和希望的陽光裡

小學生對教師懷有的特殊依賴感的心理諮詢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教師說什麼他們都聽,這就是向師性的表現。小學生表現出來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就是獨立性的表現。教師越是注意尊重和發揮學生的“獨立性”,越能得到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愛戴,學生就更加明顯地表現出強烈的“向師性”;相反,教師越是壓抑學生的“獨立性”,越會造成學生背離教師,使“向師性”消失殆盡。

我想,老師的愛是處理好學生“獨立性”和“向師性”的關鍵。

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的師魂。 要“讓每一個學生沐浴在愛和希望的陽光裡”,具體表現為:一是熱愛學生。既不是基於親緣關係,也不出功利目的,而是來源於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來源於對學生的期望和熱忱。在實際教育中,我們以“師愛”平常心對待學生。一段精彩的講授,一個親切的招呼,一個友好的眼神,一個關懷的手勢,充滿濃烈的愛生之情,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二是理解學生。即全面客觀辨證地分析學生,看到學生既有“向師性”的一面,又有“獨立性”的一面。三是尊重學生。首先是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把自己的話當作金科玉律,對於自己的缺點,及時提醒和改正;對於有意見的學生心平氣和,正確採納。其次是尊重學生的感情,對感情脆弱的小學生,我們點滴保護,引導他們把對老師的感情移入到知覺和想象中去,進入教師的課程中去。最後是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小學生自尊心強。平時,我們要鼓勵他們自愛、自律、自重,做了錯事勇於自責,開展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以激發積極性,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文教學心得體會4

多年的山區教學生涯,使我看到農村小學,特別是村小的作文教學存在許多弊端,其現狀令人擔憂,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是一個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很多孩子害怕寫作文,也不會寫作文。一上作文課就愁眉苦臉,翻開作文字,我們就能發現,學生的作文字上只有乾巴巴的幾行字,內容貧乏,思想空洞,語言乾癟瑣碎,沒有童趣,甚至一件事情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都講不清楚,更談不上文章的篇章佈局結構是否合理了。一些農村教師不大會寫文章,有的是半路出家的民辦教師轉正的教師,對寫作理論掌握較差,也不知如何正確指導學生寫文章,拿到一個作文題,籠統的講一下作文的要求,就讓學生自己信筆塗鴉,甚至有一些教師讓學生仿寫套寫作文書上的一些作文,學生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改改題目,換換文章的的頭尾,敷衍了事,而這些作文在考試中還能得高分。那麼,該如何應對,走出這種困境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成為寫作的源泉

葉老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要解決學生“沒有材料可寫”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難,我們就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體驗生活、走進生活的興趣,最終讓孩子做到“情動而辭發”。農村的自然風光優美,山川田野,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物件,相對於城市孩子來說,農民們的勞動場景,或熱火朝天,或悠閒自在,詩情畫意。是無法深刻體驗的,農村保留著的各種古老的風俗習慣,俗語諺語,也是農村孩子寫作的源泉。關鍵是讓學生們學會觀察,教師要做好方法的指導。

教完《雷雨》後,孩子們已經能夠熟讀成誦了。可是,讓他們說說自己看到的一場雷雨景象,個個都是用了一些課文上所使用的詞語,無非是“狂風大作”“大雨傾盆”之類,毫無新意和個性。下午,天黑沉沉的,正要下雷陣雨,我不失時機地讓他們走出教室,仔細觀察下雷雨的整個過程,天空、房子、樹、地面都有什麼變化,你還聽到了什麼、心裡有什麼感受。孩子們興奮異常,整整一個小時,我們沒有上課,我就陪著孩子們一起看這場雷雨,其間,孩子們時而默不作聲,時而驚叫聲聲。雷雨過後,我讓他們寫作文,結果相當的成功。

二、寓教於樂,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學生對於寫作的恐懼和對於玩樂的熱衷同樣值得我們教師重視。因此,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寓教於樂,並沒有過時,而應在現代教育中發揚光大。農村是孩子玩耍的樂園,一把泥土、一棵稻草、一塊石頭都能玩出新花樣,津津有味,樂而忘返。如何讓學生在這片司空見慣的土地上有新發現,並把它寫出來,這是我們教師肩負的責任。

1、讓綜合實踐課為作文教學服務,讓在實踐活動中的所樂所得,在孩子的文章中呈現。春天帶著他們上山採茶,夏天,到小溪戲水,抓知了,秋天,去摘果子,撿稻穗,冬天,去踏雪……寫動物雞鴨鵝、豬狗貓,寫植物,松樹柏樹竹子,桃樹梨樹……這些他們感興趣的事務,不但他們有話可寫,而且願意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就可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2、孩子是天生的童話家,天生愛幻想,也是他們的樂趣所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作為教師,就要善於利用這個特點。在教完《神筆馬良》這篇課文時,孩子們還沉浸在課文營造的神奇的氛圍當中,我不失時機地問:“如果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畫什麼呢?”一下子,教室裡像炸開了鍋,各個都嘰嘰喳喳的議論開了。有的說:“我要是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輛太陽能汽車,因為現在的汽車排出的.氣體太臭了,把空氣都汙染了。有了太陽能汽車,我就可以坐著它出去玩,不但環保,還不用怕那難聞的汽油味而暈車嘔吐。”有的說:“我要是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座新房子,爺爺已經老了,我家的房子又舊又破,我多麼想讓爺爺住上一座漂亮的新房子啊……”看來,這個話題談們非常感興趣,孩子們正揚起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神奇的世界裡,我都不忍心去打斷他們。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次的作文孩子們想寫得不生動也難啊!

3、教師的鼓勵是學生寫作的動力。心理學認為,孩子都想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別人的肯定,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評價,小學生最在意的是老師的評價。因此教師在評改作文時,要從這些質樸的習作中發現閃光點,多加鼓勵。但是評語要中肯不做作,不要因為鼓勵而鼓勵。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評語中的誠意,從而鼓起寫作的勇氣,爭取下次作文有所進步。

三、寫作是需要積累的

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寫作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工夫就能見到成效的。他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寫作的積累包括語言的積累、素材的積累和寫作技巧的積累。

1、通過寫讀書筆記、用讀書筆記積累語言。毛澤東曾經說過:“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小學生初學寫作,而《課標》明確要求要培養小學生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因此,語言關是至關重要。

通過閱讀文章,積累並在作文中運用一些好詞好句好段,對於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符合小學生善於模仿的心理特徵,也可減少學生詞不達意的尷尬。

2、通過寫日記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寫作的素材。許多時候,孩子們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對生活的積累。比如寫一種小動物,農村的孩子,誰家沒養只小貓小狗的,但習以為常了的他們,卻不知道該如何描寫這些小動物們,天天和這些小動物玩耍,卻寫不出它們之間發生的一些小故事。這就是缺乏生活的積累。於是,我讓學生們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記錄生活中感觸到的點點滴滴,記錄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才不至於腹內空空。

3、通過熟讀以至背誦課文及一些經典的文章,積累語感。農村孩子特別是山區的孩子,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方言交際,因此,更容易把方言帶到寫作當中,有一個同學在《我第一次燒飯》中寫道:“火燒起來了,我就去看電視了,看了一半,我就提起鍋蓋,在鍋里弄了弄,繼續燒。”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是方言裡的口語的直白翻譯。不但沒有普通話的語感,而且不符合語法邏輯。該如何以對呢?

教材中的文章以及其他經典的文章,是典範的語言學習作品,不但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且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特點。通過讀這些作品,孩子們不但積累了語感,也從中學會一個個詞語怎樣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一個個句子又如何構成一個段落,一個個段落又如何構成一篇文章。由詞到句到篇,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在這讀當中潛移默化,一步步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面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以積極的態度,真摯的情感面對生活,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激起寫作的興趣,不斷積累,學生才能展開寫作的翅膀,才能寫出題材新穎,情感真摯,語法規範的文章。“讓學生無拘無束自由表達”吧,讓農村的孩子也能夠自由翱翔在寫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