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作文範文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作文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學習國學,傳承國學,就要"由外而內,由內而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提供到的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作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學習。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作文範文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作文範文1

在這個資訊飛速發展的時代,人被會被新潮的網路用語吸引,而忘記去品味詩書的妙趣,而"國學小名士"卻喚起了我們對經典的探尋,對美德的傳承!

歷史如同夜空中劃過的一道流星,只是一瞬間,而詩詞卻讓美成為永恆。詩詞,就是中華文化中的排列整齊的顆顆珍珠,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更是指引我們前行的燈塔!

通過這次比賽,可以看出每一位選手都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在僅有一字提示的情況下能夠喚醒腦中踴動的詩詞,在比賽過程中做到臨危不亂,對答自如。我最欣賞沂蒙老區的謝奕辰,她是一個不去計較成敗的人,不會因失敗而影響個人對國學經典的喜好與學習。

當一個人真正沉醉在詩賦的世界裡,就達到"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之境界,忘記是比賽,忘記要獲勝,只是幾位學士在交流心得,吐露真情。在被規則層層捆綁的世界,閱讀經典總能求得當下沒有的自由,暫時拋下瑣事,試著體味浩瀚無聲,這逃脫於時空外的孤獨未必不是賞心樂事。

詩詞,是歷代文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把他們像晶石一樣封存起來,而是學習傳承。古代有鑿壁借光的好學,聞雞起舞的勤奮,懸樑刺股的決心……。而這些精神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欠缺的,也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傳承中華國學,不僅要懂國學,還要行國學,最重要的'就是踐行在實際行動中,真正做到與人為善。

掌握和熟悉禮儀,就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待人接物接物恰到好處。禮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國學中可謂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孟子曾說過:"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環侍老。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貴於獸者,從有禮也"的孔融讓梨。忘不了"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的陶母拒魚。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朱衝還牛。

學習國學,傳承國學,就要"由外而內,由內而外"。所謂由外而內,是說將國學中的抽象的道理,具體方法記在心裡,是知識得到豐 富; 所謂由內而外, 便是將從國學中學到的道理、 方法融入進生活中, 使人格得到昇華。要把"學"記在腦子裡,把"國"記在心裡。

國學小學士們向我們踐行了真正的中華國學,掉在地上的廢紙,僅有的美味龍蝦,陌生人向你借錢,撿或不撿,讓或不讓,借或不借都只是一剎那的決定,如果你選擇了是,禮儀的萌芽就會從你心中種下 ,久而久之便成習慣。

禮貌是一種習慣,他體現著人們的生活態度;禮貌是一種精神,它體現著人們的風貌。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作文範文2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誦讀經典,爭做博學少年。”

揮汗如雨,金桂飄香,在這個喜悅的季節裡,讓我們掀起誦讀經典的高潮,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經典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傳承。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園。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名族精神,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經典文化的結晶,是建設文明社會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國學經典,文化蘊含豐厚,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節和做人道理。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許多循循善誘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為至理;也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說法。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令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這件事講了白圭總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現。孟子則用和藹的態度、尊敬的言辭批評了白圭自以為是、以鄰國為壑的錯誤做法,體現了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處理事情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又要有利於鄰居,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遊子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母愛如空氣,陽光和水,擁有他就擁有了世上的珍寶,什麼也不能換取,她卻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色彩。但沒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寶,也不過是一堆貨物而已。母愛神聖、淳樸,只求給予,不求回報。但我們一次次的辜負她,只求索取,不求報答。可惡的我們卻將母親一聲聲甜蜜的問候當做一次次煩躁的嘮叨,將母親一次次的關心當做是一種施捨、、、蒼天無情,世間萬物,唯獨將母親漸漸變老。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孝順的孔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知道孝順和謙讓。孝順是一個人的品德,謙讓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當今社會發展較快,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低,都遺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現在一個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會做到孝順和謙讓。好聽的話語誰都會說,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語言在行動面前往往都是蒼白的。經典文學都是易學難行。放眼望去,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的財富戰勝了生活的貧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財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氣。

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通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瞭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