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五龍山記散文隨筆

五龍山記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初夏,作協會員相約五龍山。自南官莊出發,客車沿盤曲山路蜿蜒前行,兩側梯田、民房依山取勢而建,錯落有致,互不遮掩。紅的.屋頂、綠白相間的梯田、赭色的土石與藍天相互映襯,構成巨幅彩色畫卷,向前延展,如聚如怒、變幻莫測。層層樹木、疊疊梯田、道道山巒向後方疾馳,斑駁光影攜掣起的山風湧向車窗,催人振奮,不知不覺,客車抵達五龍山。

五龍山記散文隨筆

近觀山門,簡約而不失陽剛之氣。山門為三間四柱結構,規正、嚴謹、高大。紅橙琉璃瓦簷頂,簷屋主體為二重結構,左右毗鄰屋舍結構一致,形成向左右延伸的“三重”結構,宛若伏龍翻身,蓄一飛沖天之勢。廊簷上挑,邊角線上布排麒麟瑞獸;彩繪以藍綠為主、簡潔明快。主體橙色與藍天對比強烈,中間橫樑楷書“五龍山”三個鎏金大字,更顯莊嚴。

“荊棘鉤掛征戰袍,唐王世民此山行;疙瘩湯旺民間傳,孟姜神女淚有情”。五龍山原名唐王山(又名湯旺山),山系由麒麟峰、南天門山、雄鷹峰、兵營山、唐王山五山組成,其勢南高北低,如巨龍昂首騰飛而得名“五龍山”。進入山門,影壁上是瀝粉“五龍山”壁畫,五金龍騰雲駕霧,盤旋山頂

沿硬化路向北走,是一緩坡,北向登山,可至麒麟峰。陡峭盤曲處,“奇山妙水”石坊隱隱可見。草叢葳蕤、黃菊旋花,夏風徐徐、綠樹森森。北上山高路遠,我與其他同伴沿岔口南下。

向南為平坦山谷,西對山門。谷底有幾處人工池塘,有泉水滲入,常年不涸,水黛蓄膏渟,波平如鏡,綠樹陰濃、倒映池中,渾如綠玉。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五“龍”山之水有“龍”,妙水也!環湖東南而行,兩邊山石裸露,灌木擁翠,根如虯龍,盤石縫間。樹下雜草夾道,陡峭難行。極目北望,綠樹簇擁下,一巖壁紅漆“佛”字。佛,覺者。季羨林說:知道,就是“大覺”,就是“佛”。“道”即宇宙萬物執行之規律。參禪悟道、修身養性,五龍山俱佳。佛緣於此,遂拍照紀行。

沿山路南行,蒼巖突兀,陡峭難登,藤蘿松柏散點其間。拾階路險,身須前傾。行於人跡罕至處,方能盡探險之興、盡享探險之妙、得人之未得。雖險,卻是一步一景,別有天地!

北望麒麟峰,磐石猶如棲鳳臥於松下。松樹枝幹粗壯遒勁,盤扭蒼空。盡釋“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妙。《莊子秋水》雲:“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鵷雛即鳳凰。相傳“梧桐乃古之嘉木,鳳凰非梧桐不棲,非梧實不食”。誠如是,鳳棲鬆旁,何也?“鳳臥古鬆”更增五龍山之神祕。而“棲鳳”石形,景點中尚無記載,五龍山“石”之奇可見一斑。

五龍山主峰“南天門”山勢挺拔,怪石林立,兼幽洞、清泉和奇鬆,為五龍山“四絕”,億萬年之造化成就了鷹嘴石、燕子石、羅漢石、南海一柱、神龜望月、天公試刀石、仙人指路、老人谷、恐龍石、大象石諸多景觀,令人浮想聯翩,由衷慨嘆大自然之神力。

樹林陰翳處,巨石形如黿鼉,伏于山巔。王安石《金山寺》詩:“扣欄出黿鼉,幽姿可時睹。”周穆王出師東征至九江,曾捕黿等巨型爬行動物填河架橋,留下了“黿鼉為樑”的成語故事。彼觀為“神龜望月”,我看是“神龜問天”,可是《西遊記》所記通天河之神龜問天、邀功求封?

山腰小憩,注目西南,屋宇樓閣皆依山取勢而建,重簷疊瓦、雕樑畫棟,巍峨莊嚴。環視四周,亭廊屋宇,錯落有致,一步一景,深藏奇秀。造化鍾神秀,身成畫中人。

遠眺鷹嘴峰,崖高數十丈,鷹嘴凸兀,俯視寰宇,凝聚千鈞力,有凌空起飛之勢。崖上鐵索生寒,登上鷹嘴峰,壯酬凌雲志。下次有幸,必會親自體驗。遠望“攀福巖”,巉巖兀立,色呈黃褐,凹凸不平,四周綠樹掩映,巖下幽洞神祕。桃花洞、仙人洞、麒麟洞、百鴿洞、猿人洞待君探尋。

復南行,過叢林,擇陡坡攀爬,土石悚峭,躓足欲傾。至峰火臺,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臺上風烈,雖值夏日,令人生寒,不可久居。遙想當年:將士守齊長城之艱;唐王駐守此山,金戈鐵馬、旌旗招展,豪氣干雲之象,何其豪邁!西南而望,太平山巨大風車隨風轉動,風力發電,造福一方。舉目北望,北行一隊已登上麒麟峰,正是:唐王山上憩鳳龍,作協筆會書民生;山披綠玉翻作浪,紅旗烈烈笑穀風。

少傾下山,沿峰火臺向北,壘石散落嶺上,齊長城遺址歷歷可見。不得路,沿原路折返,順峰火臺向西尋原路而下。俯視崖壁,荊針叢生,側足穿行,上山易下山難。

走出山門,門右側一牌上書“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即把人視為大自然一員,即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風流人物看今朝,五龍山今日之盛,得益於敬重規律、遵循自然之道,合理開發之功。道法自然,方能建功立業。

此行,雖為三遊五龍山,但時間有限、奇山妙水,得其一二而述之,以此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