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隨筆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又是一個端午,大家在每年在這時吃粽子,看划龍舟,好不熱鬧。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描寫端午節的散文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隨筆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隨筆1】

傍晚散步時,看到黃昏裡垂吊的柳絲,柔柔的在晚風中輕輕盪漾,心一下子從地震的慘悸中回到了風和日麗的往日;聽到那沿街叫賣悠悠的嗓音,尋著那粽子的糯米清香,有些恣意的彌散在樓群四周的時候,兒時端午的記憶便星星點點,乘著節日濃郁艾風漸漸溢滿了腦海……

噢,端午!又快到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話一點不假。在今天這個傳統的節日裡,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已故的媽媽。媽媽故去已有三年多了,但在我的心裡卻始終不能忘懷她,媽媽給我留下的記憶最深,留下的故事也最多……

小時候,除了春節外,最盼望的節日就是“端午”。因為在過端午時,能夠吃到媽媽為我親手包出的甜美的粽子了……

天下的媽媽,都是最能體察孩子心思的;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段生活並不寬裕的歲月裡,做為知識女性的媽媽不僅有百廢待舉的大量教學任務,還在百忙之中買糯米、買竹葉、買紅棗、買菜餚為節日做著各種主婦的準備;當時我真是看在眼裡盼在心裡,甚至睡夢中都似乎聞到了粽子的清香……

媽媽白天要上班,包粽子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在端午節前夜的晚飯後,我會依如常往的在書房學習,而媽媽坐在客廳的燈下開始包粽子。此時的看書多是敷衍,多時我會趁“休息”的功夫,依偎在媽媽的身邊看著一個個有稜有角、水靈靈的粽子在媽媽靈巧的手中“脫穎而出”;此時的媽媽脾氣特好,不僅沒有訓斥,反而會饒有興致講述:“五月初五是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此日,小孩胸前掛香袋,大約是為了昭示屈原先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吧;而粽子據說是堵魚蝦的嘴,防止屈原的屍體受損,後演也就演變成節日食品;插蒲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謂可驅邪……”的傳說故事;我亦每每都是在媽媽的親暱撫慰和講述中安然入睡……

端午當天的早上天還沒亮,每每媽媽總是把我從甜夢中叫醒。雖然心不情願,但是滿屋飄散誘人的粽香和脖子上,手腕上,腳脖上都繫上了五彩線,會讓喜悅和感動立刻填滿我的心房。我知道,在我熟睡之後,媽媽不僅看守著文火煎煮的棕子和雞蛋,而且還為我悄然繫上這象徵著驅邪平安的綵線;至於她什麼時候睡的覺,又什麼時候起的床,我從不知道……

這個早上,媽媽匆忙把我和爸爸叫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飽浸棕香的雞蛋塞給我們,她總是說這雞蛋必須在太陽沒出來時吃;至於為什麼,那時媽媽並沒說,至今我仍然不知所以然;總之媽媽為我好是一定的了……

端午節的早晨,母親總要和爸爸帶著我迎著姍姍來遲的朝陽,伴著和煦的微風,去後山的小溪掬一捧水洗洗臉;媽媽說端午的清晨用清澈的溪水洗臉能明目不得眼病;到附近的山上賞賞花色聞聞草香,怡然自得地享受大自然美景可以延年益壽……每次我們回家時,還會順便在溪邊採一束艾蒿和柳枝拿回家插到外門的牆角下,系在門廳的柱廊上;清風席來,陣陣的艾香和柳枝的婀娜,就此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不可忘懷的特殊風景……

端午,不過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中的一天;然而這樣的一天,卻寫滿了媽媽對我和這個家無限的愛;當時這愛,對於她和我都是一種純粹的快樂;她是真心的付出,我是快意的'享受……

然而,在今天;當我回憶起那許許多多的有母親的端午節的時候,媽媽的那種甘願的,不經意和是尋常的付出卻飽含著無限和深沉的愛;而我卻簡單或只是輕意的歸結為母愛了……

為了這麼一個節日,她可以在百忙之中竭盡全力;為了我的企盼和快樂,她可以辛勤勞作廢寢忘食;為了傳承文化,她可以細聲潤物孜孜不倦;為了我的平安健康,她可以自縛於假說;我不知道吞食粘棕對於她嚴重的胃患是痛苦還是快樂;我不知道她是否真信雞蛋、晨洗的傳說;我亦不知她午夜為我偷偷繫上的綵線是上天還是她本人的祈福;我只知道那麼普通的她、那麼開明的她、那麼忙碌的她和那麼嚴厲的她,就象那柔韌的棕葉百褶千皺緊緊的纏繞著我,就象那粘粘的棕米顆顆粒粒緊緊的簇擁著我;就象那堅實的蛋殼潔白的蛋白緊緊的包裹著我;就象那青青的艾蒿甘風席席的吹拂著我;就象那絢麗的綵線託映著我;讓我真切的感到傳統的力量、緣親的真愛和媽媽的偉大……

苒苒舊歲,物是人非;我們的生活在遂漸中發生了許多變化。很多傳統節日的於形和洋節的“時尚”,演繹著我們生活的勢利和無奈;超市裡的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花紅柳綠讓古時笑談的“買櫝還珠”成為了真實的笑話;這種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和棕子、乳酪的淫亂雜交,真不知屈子九泉之下,會是屈吟“天問”?還是滿腹“離騷”……

但是,於我而言;端午,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卻因曾經帶給我的傳統色彩和濃濃親情,成為了我生命中不能割捨的情結;因為母親那種傳承不避俗,唯親造大愛的真實生活觀,不僅歲月無法改變,確也鑄成了我的人生標尺……

或許端午嗅苦艾,聞的就是一股陳風;或許吃粘棕,品的就是那種甜美的記憶吧……

  【描寫端午節的散文隨筆2】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又是一年的端午。每每端午來臨,腦海裡總泛起這些即充滿童趣又膾炙人口的兒歌。伴隨端午的棕香,那瀰漫了記憶的河床又勾起了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端午在兒時的記憶中,可不僅僅是家家掛艾草,插菖蒲,蒸粽子,煮雞蛋。更有趣的是孩子們能戴飾物,系彩絲,看龍舟。

“節氣端午自維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最初我也知道端午是與屈老夫子有關的,有兒歌為證:端午花,紅又紅,摘朵鮮花送金龍。端陽端陽,粽子粽,拿個粽子塞龍洞。龍戴鮮花吃粽子,吃飽粽子回龍洞,請你不要傷害屈原公公。由此,我還懂得了賽龍舟的由來: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的楚國。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競相划船追趕拯救,但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水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此事在全國傳開,也就演變成現在的龍舟賽。在我小時候,每年過端午,政府與民間也都會組織龍舟賽。地點就在縣城雙橋——即新豐橋與橫港橋——下端的排棧碼頭邊,時間是端午節的下午。那天,碼頭上人頭攢動,彩旗飄揚,大人呼,孩子鬧。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河邊那幾條龍舟:只見每條船都作龍的打扮,船頭裝扮有龍頭,船尾裝扮有龍尾,船身也作了龍身的打扮,但都掛有一塊號牌以示區別。每個龍頭邊都站著一位手持鼓槌的威武漢子,其面前都放著一面用來作鼓氣助威的大鼓。船身上坐著十位手持船槳而蓄勢待發的水手。每條船都披紅掛綵。但各船水手穿的衣服顏色與式樣不盡相同,以作區分。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但聽一聲鑼響,數條龍舟竟相向前爭渡。頓時,鼓聲雷鳴,吼聲震天,歡呼聲與叫喊聲連成一片......。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現因河水乾涸,那番熱烈壯觀的場面已有三十多年未曾再參與和領略過了。回首往事,不能不說給心中留下一份遺憾。

還有在額頭上用雄黃寫“王”字的習俗,那就牽扯到了另一則傳說——“白蛇精”的故事了。那時候,大人們告訴我們的可不是白素貞與許仙那悽美的愛情故事,只是說白蛇精會害人,塗上雄黃就不懼怕被“白蛇精”勾魂了。在端午這天,大人們都用調好的雄黃在孩子(不論男女)的額頭上塗抹一個“王”字,說是驅除“白蛇精”及其它害蟲。剛開始,還有點害羞,但出門後看見其他夥伴都一樣,也就無所謂了。時間一長,還不忘相互比比誰的額頭上“王”字大,誰是真正的“大王”。童稚童趣倒也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至於門上懸掛菖蒲可以辟邪,門插艾草代表招百福,其意義我們是不得其究的,自認為只是好玩。後來長大了,才從書本上知道了這些民俗的真正含義。

最有意思的是端午節來臨的前幾天。媽媽與姐姐們用五彩絲線編織好各式各樣的女紅飾物,有用來裝蛋的蛋絡,有母雞帶小雞的雞群香包,還有繡了“五毒”的肚兜兒......最好看的數那“香囊”:裡面有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和銅錢、避蟲的雄黃粉。我們拿到這些女紅飾物後就會在小夥伴們當中進行炫耀比較,當然,每每都是我得勝而回。

過節的那天,孩子們還未睡醒,大人們卻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家家炊煙四起,裹粽子、包包子、煮雞蛋、蒸鹹鴨蛋等等,而煮熟的蛋還得染紅。小傢伙們起床後,滿鼻子聞到的都是粽子的清香、茶葉蛋的芳香。這時,好吃的我們早早地就把小腦袋擠到了廚房門口,這邊饞得貪婪地用鼻子吸氣,那邊還假惺惺地說,好香啊,是什麼好吃的。這時,大人們總是慈愛地埋怨:好吃鬼,饞貓,還不快去洗手!“哇”,一聲歡呼。在“去洗手”三個字中,一早上的心神不定都被吹得煙消雲散。洗手盆邊響起了另一種嘰呱的打鬧聲:“包子,大的我要四個。”“茶蛋,我吃6個!”“我要五子登科的粽子(一個大的串著五個小的粽子)。”......嘿,多麼有趣的童年時光啊,那個時節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光景呢。

每到端午節,我就開始回憶這等趣事與那美味食品。

可不是嗎?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 又到端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