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一河明月論千秋抒情散文

一河明月論千秋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三月25日星期天,本來說好了要去馬橋“鄉下人”看鄉下萬畝油菜花的我,被文友加兄弟的李犁作家,一個電話就喊到了汀泗。去遊山逛水,說是,也不是。車停汀泗橋鎮鎮政府大院門前,早以等候在大院門前的鎮文化站,站長餘大厚老師接待了我們。

一河明月論千秋抒情散文

犁哥是帶著釆訪任務去的,而我純粹是悠乎悠哉去作陪。鎮政府大院門前,一條穿越遠古而來的河流,河床寬闊,河水清淺,河底水草清晰可見。長河沿岸壘石牆上,河護欄玉雕石砌巧奪天工,兩岸河欄邊垂柳依依,讓人有一種“長歌把酒,柳堤迎風”的飄然感,這就是古往今來新顏舊貌享譽千年的汀泗河。

汀泗河因為宋代有一位叫丁四的老人,靠打草鞋積累資金,在河面上打出了一座千古流的“汀泗礄”而聲名遠播。汀泗河有遠古傳說的河是一條舊河,還有一條短而寬闊的新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勤勞善良的汀泗橋人,為了解決年年洪澇災害問題,在當地政府的關心和指導下,在舊河上游的灣道上,沿鐵路線新開了一條直河。直河貫穿整個西街連線汀泗老橋下游不遠處的.灣蕩,與汀泗礄主題公園邊的河水相會合。新橋有橋,橋西岸穿越鐵路涵洞上去,就是著名的“汀泗橋之戰”烈士紀念碑聳立的地方。從空中俯瞰汀泗西街地面,宛如一艘停泊在長河中央永不沉沒的航母,亦似一條巨大的上水鯨魚,整個地形像古老的汀泗街一樣,給人夢幻,讓人遐想。

古老的汀泗礄,一頭挑著遠古的遐思,一頭輕挽千年的明月,素有東街西街不同縣郡的美譽。赤壁人說是赤壁汀泗橋,鹹安人說是鹹安汀泗礄。東西兩街長達一公里遠的古街,連同汀泗礄一起,因北伐“汀泗橋之戰”從此載入歷史名揚天下。陪同一起參觀的餘大厚老師告訴我們,舊日的汀泗河河寬灘淺,橋上不遠的“竹場街”碼頭,河岸石阜下,堤低灘淺河沙白茫茫的一片;現在人們所看到的石牆河岸,是近幾年政府加大力度整治河床的結果。長河兩岸連帶兩座跨河大橋,外加幾座排水橋,整治河流達三公里之遙,外帶下游攔水大壩。

汀泗礄的“礄”字與眾不同,也是大有來歷的。關於汀泗礄的來歷,據說有兩種版本。一說是“唐橋”。相傳,遠在唐朝貞觀年間,有僧人玄奘者前往西天印度取經,臨行前在佛祖神位面前發誓,若能取得真經返回,便在全國主要河道上修建一萬座橋樑。出口有願,妄言為僧家一大戒。唐僧取得真經回朝後,奉唐王聖旨翻譯經文,無有功夫脫身還願,於是,向唐王李世民上書奏明此事,並述說發願原委。唐主世民,不愧為是世紀明君,看完唐僧的上書後便隨即頒下旨令,令天下各處官府配合名山古剎大德高僧,替代唐僧建橋還願,並以梵漢雙語在每座石礄上豎碑銘記。此事史料鮮有記載,民間卻是廣為流傳。相傳前幾年汀泗河修整河道,清除河床淤泥時,曾在石橋下游不遠處,一兩米深的淤泥中淘出一方石碑,有識者雲碑文為漢梵雙語(印度文),橋名及唐貞觀字樣依稀可見。如果屬實的話,汀泗礄應為唐橋,而非汀泗礄傳說中丁四老人賣草鞋建橋的宋橋。或者說,唐橋為僧人所建的木橋,而丁四老人所建的是石橋,故有後來汀泗礄“礄”字之特殊。

在餘老師的一路解說下,我們一行三人由西向東穿過橋面廊亭,繞過橋頭風蝕雨剝破爛不堪,卻依聳立著“醉仙樓”,來到了汀泗礄主題公園。主題公園堤柳依依,短亭、長廊、花紅草綠,亭前垂柳長髮披散,大葉楊綠蔭正濃楊花飄香,整座公園依山伴水古色古香。

據餘老師介紹,主題公園的聯、題皆出自於他的手筆,是他依據歷史文化所撰。聽他這麼一介紹,頓生一種抄錄銘記感,故拿出紙筆,不顧一切不假思索地記錄了下來。亭題為“望帆亭”,亭柱書有兩聯。與橋兩兩相望方為“柳頭尖尖新抽碧,古道漫漫夕陽斜”。這個柳頭一定寫的是河柳,河柳區別於垂柳,枝椏向上常有沖天之勢。靠水一方為“嶺上桃花吹細細,河中月色動悠悠”。這句不難理解。餘老師告訴我們,昔日橋下東岸群山起伏層林疊翠,塔堖山、雁叫山一線臨水,山腳下僅有一條野雞路似的羊腸小道繞山腰而行,山嶺上桃花灼灼夭豔燦爛。相傳,遠古之時,汀泗河連線西涼湖屬於洞庭湖水系,匯長江直接東海之波,與洞庭湖君山空中直線距離約有一百多公里。主題公園位於石橋下方約150米處,在沒有修建鐵路橋的遠古時代,是一處常有野鳥出沒的蘆葦蕩。汀泗河從礄下歡騰而過,下游緊挨著是一條古老而暢通的水道,水面隨著河道的遠去而逐顯開闊,河兩岸一路跟隨的是一望無涯的蘆葦,河流下行十餘里匯入西涼湖。著名的汀泗碼頭是緊挨在橋下西岸的平坦處,傳說一字排開足有百餘米長。每當商行船運往來,商賈親人臨橋揮手相送,直至船遠帆沒方才依依不捨歸家靜候佳音;或依橋引頸而望,喜迎親人揚帆歸來,此亭故名“望帆亭”。

亭下方有一長廊,廊腰縵回宛如曲水流觥,名為“聚賢廊”,聚賢廊的命名來歷未能深究。廊橋銘記,楹聯動人。當先一聯為“憑欄看拂柳,春色信無邊”。柱側題聯依次為“洞庭天下水,汀泗天下橋”、“朝辭洞庭水,晚泊汀泗橋”。曲折往轉處正中有聯為“風柔古道眠初起,春滿芳郊舞欲狂”。長廊尾有聯為“峰接雲夢坼吳越,波盪洞庭撼岳陽”。廊亭盡頭往下,花草樹木旁有一玩石,石上書有“長虹臥波”字樣,與長廊側聯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幾個金色的大字遙相呼應。廊聯清新脫俗,園內草木悅目雅麗,此情此景讓人不知不覺中聯想到遠古時汀泗河的波瀾壯闊,不由得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廊亭靠山腳公路旁的花草叢中也有一長石,石上鐫刻著“雁陣聲寒”幾個大字。據說是依山取景,取義於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秋水,漁舟晚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浦。相傳,古汀泗河曲連西涼湖,望洞庭,通長江,雁叫聲聲,夜宿汀泗河邊山丘,商家多有聞聽雁鳴者,思水路漫漫感及而泣者眾,故將雁落鳴叫這座無名山峰,起名為“雁叫山”。今人撫今懷古,故取石銘記。

現代都市的生活,焦慮、浮躁、快節奏的工作習慣,一不小心成為了高質量生活要求下的主旋律。喧囂的城市,人們一個個像上足了發條的機器,特別是上有老下有小,說老不老年齡段的中年人,高壓力的生活,讓人變得些許麻木,從而丟失了本性。寫作,無關名利,只是某種特定的環境制約下,生活中留存些許詩意反倒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人生如橋,亦如河流,若得閒日又多閒錢,多些純粹的文友,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不枉在世間走過。千行詩淚漾百卷,一河明月論千秋。汀泗河,一條古老而又年輕河,流淌著歷史的蒼桑與斑駁,而今正煥發著青春靚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