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執槳,在時光深處尋根優秀散文

執槳,在時光深處尋根優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生命是從誕生便要走向衰亡的一個過程,宇宙則是不知源頭也沒有盡頭的永久。人類通過兩性的交合生生不息的繁衍,歷史通過無盡的時間把存在的痕跡慢慢消磨。在無盡的宇宙中,個體的命運顯微不足道,可總有些許的靈魂能在漫長的時光中留下一絲無法磨滅的痕跡。時光匆匆而過,當後代的子孫們沿著歲月的痕跡,再次的踏上那熟悉的土地,尋根,這人類心中最本質的種子便在血液浸潤下開始生枝發芽。

執槳,在時光深處尋根優秀散文

魂歸長風,靈依清水

踏著那渾厚的黃土,冰夫的腳步出現在安徽宣城的石門山。路西村的泥土裡掩蓋著一代忠烈陳迪的英魂,當他腳步漸漸臨近,心中產生一股複雜的感情,慢慢的發酵、升騰。村東邊古舊的陳氏祠堂在歷史的塵埃中依稀可辨舊時的輝煌,風聲清淺,慈祥的老人靜靜的回憶著那一段模糊的過往。一個人忠義並不值得稀奇,但一個人可以因為忠義甘願被滅族這不得不令人驚歎,陳迪正是一位這樣千古難遇的忠魂。

洪武三十一年陳迪從雲南被朱元璋調回京城,託以輔佐皇太孫的重任。後來朱允炆上位立即削減諸藩王的權力,引起極力的反對。建文四年正月,朱棣的燕軍通過重重阻礙準備強渡長江,最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勝利告終。燕王當晚便下達通緝令,上榜奸臣前六位便有陳迪,血腥的屠殺勢如破竹。陳迪當時本可以藏身雲南躲避追殺,然而,他卻立即收拾行裝馬不停蹄的趕回京城。

“噫嘻,大事去矣,吾輩份當死。大事之去,吾輩罪當死。不隨大事同去,生猶死。”陳迪的赴難之約先他一步來到朱棣的身邊,陳迪到達京城便與朱棣展開了一場生與死的對話。朱棣意在勸他歸順於自己,但忠貞的陳迪回其一句:“但受高皇顧命,不知其他!”朱棣後來的威脅並沒有讓陳迪屈服,最終一代忠烈陳迪被滅三族,陳迪也被殘酷屈辱的凌遲。兒孫們將死之時對陳迪的氣憤與不解,牽連的親戚在陳迪死後憤怒的把他拋屍江河。陳迪後來被很多的人認為是愚忠,時光回到那個封建的年代裡,不僅要拷問一下究竟什麼忠不是愚忠?北樓臨風思靖獻,魂風靈水,忠烈的軀體歸於清水長風,也便對得起生前那不屈的忠義。

尋根,尋根,尋得的是一種不屈的人格之光!

多病書生,巍巍長城

讀到《多病書生愧抱關》一文,很自然的便在疑惑題目中的“愧”字究竟何意。是書生多病,難以固守邊關?又或是邊關淒涼,引得文弱的書生一身疾病?文章的開篇似乎並不打算告訴書生為誰,只是說了句:“這是一個在明史中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在明乾慶年間卻並不是一個小人物,且並非無所作為。”這好奇心立刻便被激發了,急切的想要知道此人的廬山真面目。可冰夫似乎就是要吊一下胃口,到了第二段這人仍舊“猶抱琵琶半遮面”,終於在第三段“千呼萬喚始出來”恍然間知曉了此人原來是守邊疆士陳其學。開頭這般設計,總讓人感到有種一層層剝開歷史面紗的期待與欣喜,這或許也正是尋根的樂趣所在吧。

談及長城我們如今更多的是把它當作一種文化的象徵,一種愛國的情結,又或者是一種悠久綿長的人文精神。明嘉靖年間,年近半百的陳其學奔走在長城內外,以自己的書生之軀書寫著一段歷史的長歌。大雁飛過老牆,幽冷的月光靜靜灑在高臺之上,夢中依稀聽的見陣陣駝鈴,陳其學有時間會站在長城之上,作詩去吟詠鎮守邊關的豪情:風翻雲海寒煙外,雪長天山夕照中。荒涼的大漠,嫋嫋的寒煙,如血的夕陽,呼嘯的大風,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澆滅陳其學那一腔愛國的`赤誠,多病的身軀也沒能埋葬他樂觀曠達的胸懷。瀟灑吟詩的身影背後,是一次次血雨腥風的捨命征戰,恰似那難以捉摸的人生,瀟灑背後總隱藏著換取安逸的沉重代價。

陳其學無疑是有很大才乾的,可朝廷中那些言官們也是靠著外才幹吃飯的。遭受到言官們的攻擊,陳其學革任聽勘。俺答入侵,被言官彈劾回籍聽用的陳其學在溫純的仗義執言下再次回到了那個屬於他的邊塞。打仗,戍邊,修城,吟詩,陳其學邊關生涯二十年,相伴長城,喋血邊牆,身歷七鎮,勳著邊陲,用身軀鑄就邊關地區一道不朽的豐碑!這本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歌頌讚揚的偉人,陳其學談起自身時自謙的說道:“多病書生愧抱關”。陳其學那一腔赤誠的愛國衛疆之血,震撼了後人的心靈。

尋根,尋根,尋得的又僅僅是一個的不朽的靈魂嗎?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小小言官》中冰夫追溯到了其世祖陳鼎,小小言官看其“小小”兩字乍一看讓人瞭然陳鼎官職之卑,可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並不是身居高位的言官,卻硬是表現出了作為一個言官巨大的責任感。自古談及言官,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那些皇帝身邊的奸佞,當然也會想到像海瑞一樣”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忠義之士。在這裡,陳鼎低微的官位卻並沒有妨礙他成為像海瑞那樣堅守正義的偉大忠魂,恰恰其並不很高的官位令他的行為顯得似乎更加的耀眼。陳鼎正是成長在弘治中興年間,清明的政治環境使陳鼎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兒郎成為文思敏捷,洞察世事,才華橫溢的青年。由此也可見社會環境對一個人成長起著多麼大的作用。

正德四年,陳鼎考中進士,成了明朝言官的一員。同年,宦官劉瑾的黨徒廖堂、廖鵬在河南作亂,一時間民生鼎沸,但是卻沒人敢去上報。冒著被迫害的生命危險,小小的言官陳鼎在一種為民請命的責任感下站了出來。在那些或許比它位高的言官還在猶豫,或者早已經麻木無視的情況下,這個耿直正義的小小言官向皇上奏了一本。遭受短暫的懲罰之後,宦官們的迫害很快來了。然而入獄的陳鼎在將死之時竟然奇蹟般的被楊一清救回,原來當初那看似以卵擊石的愚蠢行為換來的不僅僅是瘋狂的報復,還是有一些人在緊要關頭能為他挺身而出。

文章後來的部分敘述有些混亂,陳鼎死前死後事蹟穿插有些亂,讀起來頭緒有些不清楚。不過結尾處談到陳鼎病危之時,意識模糊的語道: “楊憲長請我來了,交代為城隍。”嗚呼,陳鼎生前因政治被迫害,到了死後仍舊要做一個為民請命的好官,真乃一世之忠魂!

尋根,尋根,尋得的不僅僅是一個渺小的言官!

狀元無名,氣骨長存

《狀元成了辛亥革命志士》一文,冰夫追隨了祖宗陳命官,一位考上狀元卻最終沒有留名狀元名錄的才子。文章寫的有些冗長,全文以一種史料還原的方式去敘述,內容有些瑣碎。前部分把陳言官還原到那個大的歷史背景,陳言官的痕跡比較少,不過確是對其生存的社會環境有了清晰的瞭解。感覺文章似乎一個稍微瑣碎的人物傳記,個人的情感滲透非常少,不過把陳言官有狀元轉向同盟會極其以後的事蹟描寫詳盡,令人對陳言官有了較為清晰的瞭解。一個小細節是陳言官到棲霞縣任縣長之時,聽說牟氏在縣內名聲臭,便斷然拒絕牟氏家族的宴請。雙方也因此結了仇。

這般高潔之操守也令陳言官的形象眼前一亮,當下面對那些有錢無名聲的人,總是會有些官員禁不住誘惑與其交往,進而汙染了廉潔的政黨風氣。“染得綠萼初華,便覺暗香在室。借的古人精冊,較勝明月入懷。”此聯讀罷,頓覺陳命官的博聞強識。文章以一個小人物立足,以史料的穿插為血脈,還原了一個正直高潔,富有才情的陳命官。狀元的史冊的沒有這個名字,但這個有風骨的文人卻註定要留存在後人的心裡。

尋根,尋根,在尋根的路上也在漸漸發現著自己。

人世滄桑、歷史無常。沒有盡頭的宇宙中,生命本身就是一場無法停止的探尋,然古來萬事東流水,歷史的車輪一直向前,一切的事物都在消沉,一切的事物又都在新生。浮沉之間留存在世界上的,或許僅僅是身臨古蹟時那一聲淺淺的輕嘆,那一陣飄飛到當年的遐思。但是生命的腳步終將停止,尋根的路上卻沒有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