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精選三年級春節作文五篇

精選三年級春節作文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春節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三年級春節作文五篇

三年級春節作文 篇1

今天早起,我洗完臉、吃了早飯、梳好頭,然後榮榮姐姐來找我玩,然後我和榮榮姐姐去我奶奶家,然後我們去找弟弟、二亞,然後我們就蓋了四個很漂亮的小房子,我們還玩捉迷藏玩得很開心。

玩了一會 到中午了我們就回家了,我今天很開心。

三年級春節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在福建省福州市,每年正月初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與大多數城市一樣,福州人也有著自己過春節的方式,下面我就以我家的為例,向大家介紹介紹我家鄉過春節的方式。

春節的那一天,與大多數小朋友一樣,我早早的就被媽媽叫醒了,穿上漂亮的衣服來到飯桌前,媽媽端上一碗又熱又甜的年糕——這是我們每年春節必吃的早餐。吃過早餐後,我就與朋友一起出去玩了,媽媽要趁早上的時間把買來的年貨都處理好,可以說年夜飯的準備從早上就已經開始了。

到了午飯時間,我們早早吃完飯,不必吃得太飽,因為到了下午一點,我們還要吃一碗加了蛋的壽麵,這也是習俗,表示平平安安。到了晚上就到了過春節最精彩的一個環節,那就是——吃年夜飯!那時,全家歡聚一堂,喜氣洋洋的。桌上擺放著媽媽精心準備的飯菜,有:鮑魚﹑螃蟹﹑螳螂蝦還有很多海鮮……開始動餐了,大人們喝啤酒,我們小孩喝飲料,說著祝福的話,向大人們要壓歲錢。到了八點,春節聯歡晚會就要開始了,我們邊看邊吃,一直看到了臨近十二點,新年的鐘聲快要響起的時候,我們就會拿起煙花到小區門口放煙花,滿天的煙花猶如祝福一般,灑滿整個夜空,預示新的一年會更美好。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春節,歡樂而祥和!

三年級春節作文 篇3

正月初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

每家每戶都備足了年貨,有雞鴨魚肉,好酒好煙,糖果瓜子…。

春節又是個開心的.日子。大年初一,我還在睡夢中就被一陣陣刺耳的爆竹聲吵醒了。爸爸叫我快點起床,等下帶我去祭祖。我趕緊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跟著爸爸出發了。只見爸爸一手抱著一個又大又圓的鞭炮,一手拿著一對又粗又長的點燃的長香。到了祠堂門口,大家都在那裡放鞭炮,人山人海。

祠堂門口煙霧瀰漫,連人都看不清,那炮聲震耳欲聾,鞭炮四處飛濺,好像要把新年的祝福傳遞給每一個人。放完鞭炮,大家互相拜年,說著一些吉利的話。祠堂裡準備了喜酒、糖果、瓜子……大家聚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有說又笑。我也沒閒著,跟著小朋友去撿那些沒點燃的散炮去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新的一年裡祝大家心想事成,開開心心。

三年級春節作文 篇4

大年三十上午,我和爸爸去家樂福買年貨,一進家樂福人山人海應有盡有,經過我和爸爸的精心挑選,不一會兒就滿載而歸。剛進門我就聞到一股香味,原來是媽媽大廚燒飯菜的香味,我不敢猶豫生怕那些山珍海味落到別人的嘴裡,趕緊跑到廚房“偷吃”。下午我和爸爸一起剪窗花,貼對聯,媽媽在打掃衛生,奶奶在試著穿新衣服,全家人都在高興地忙碌著。晚上吃完豐盛的年夜飯我帶著煙花下樓去廣場放煙花,廣場上已聚集了許多的小朋友,煙花可就更多了,有的像火箭,有的降落傘,有的像雨傘,有的像“小精靈”,顏色更是五顏六色,絢麗多彩。放完煙花後,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觀看除夕之夜一頓必不少的大“餐”春節晚會,各類相聲小品節目,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我們在歡聲笑語中迎接新年的到來,我更是期待著爸爸,媽媽的新年大紅包。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快樂春節。

三年級春節作文 篇5

歲時節日由來已久,歲時源於古代曆法,節日源於古代季節氣候,簡單地說是由年月日與氣候變化相結合排定了節氣令。

與二十四節同時並行的節日,在我國主要表現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間。確定節日的標準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圓缺為記。所謂朔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稱元日,正月的朔日,謂元旦,舊曆新年之始。元旦為一歲最早的節日。一年之始的正月元旦是古俗中大慶大祭的節日延續至今,雖改稱春節,但民間仍然習慣稱新年。

年,既是時間概念,也是記時單位。年節無凝起源於計時單位的年。人類在漫長的矇昧時代,沒有時間的概念,過著山中無曆日,寒暑不知年的生活,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需要,逐漸從天象和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了一套測定和計算時間的方法。

我們的祖先早在以採集和漁業為生的舊石器時代,就對寒暑來往的變化,月亮的圓缺,萬物生長和成熟的季節,逐漸有了一定的認識。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進入了原始農業社會,人們為了掌握耕作時節、不誤農時,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根據星象迴圈的規律,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週期;這對農作物的種植、管理和收穫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結束了人們盲目度日的狀況,開始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年的名稱出現較晚。根據《爾雅》記載,堯舜時稱年曰載,夏代稱年為歲,商代改歲稱招,周代才稱之為年(後來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也曾改年為載,唐肅宗三載公元758年,又改為年)。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業發達而著稱於世界的國度,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人從他們的遠祖棄的時候起,既好種樹麻菽,棄被人民推崇為農業的始祖,號稱后稷。到公劉之時,仍然務耕種,行地宜,所以,周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農業的民族。因此,年的時間概念最初就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週期迴圈而逐步認識的。在《說文解字》中,最早對年解釋是谷熟也!《穀梁傳》記載:五穀皆熟為年,五穀皆大熟為大有年。這裡所謂有年指的是農業大豐收。在大有年的時候,人們一定要慶豐收。據記載,早在西周初年,人們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慶豐收活動。

在先秦時期,各地各代的歷法不一。西周時行周正,即以建子為歲首,(周曆的正月相當夏曆的十一月)。同時在豳國又行豳歷,豳歷的歲終是十月,即周曆的十二月;豳歷的歲首為一之日,即周曆的正月,夏曆的十一月。在《詩紀豳風七月》中,就記載了西周時期新舊歲交替時的風俗活動。一般庶民結束田間的農業勞動基本上已到了十月,進入冬季了。冬季室內是人的主要活動場所,人們常把向北的窗戶堵上,在室內生火,用煙燻鼠,準備過年。所謂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人們收得棗子,釀製美酒,慶豐收,敬老人。朋酒斯饗,日殺羔羊,臍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美酒犧牲,歡慶新年,成為一項隆重的慶祝活動。與這種人的歡慶活動相對的是對神的敬獻。在豐收之後,人們為感謝神的保佑而舉行酬神賽會。酬謝神明的保佑,祭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飯、新谷釀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來年再獲得豐收。在《詩紀周頌》中保留著一首秋收後祭祀祖先時唱的樂歌《豐年》:今年糧食收穫多麼多呀!糧倉是那麼高大,用豐收的五穀釀成酒和醴來祭祀祖先妣和神靈,讓神靈的恩澤遍施人間。

周代的這種歡慶豐年和祭祀活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日子,因此還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節日,但由於每年都有收穫後的慶祝以及冬季的來臨,這種天定日的祝豐活動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個基本的規律作為年節的雛形,為以後年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