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灶六年級作文

灶六年級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灶六年級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灶六年級作文

灶六年級作文1

早晨,一陣涼風把我從夢中喚醒,我睡眼朦朧的從床上爬了起來,呀!風中似乎含著古色古香的氣息。今天,趙老師要帶著我們訪問具有上下五千多年曆史的婺州窯遺址——漢灶村。

我們停下車子,面前是一座高高的房屋,頭頂上還有一塊端端正正的牌匾。踏進屋子,我被眼前的一片氣派所驚住了:木料顏色深淺不一,木柱縱橫交錯,卻依然有一種特殊的美麗,頭頂的紋路疏密不一,一看就是精心設計過的,面前的小池塘,成了整所住宅的點睛之筆。人們就連端茶倒水的功夫,都是練過的。這是同學的家中,也就是她,組織了這次活動。

我們步行過去,雖然路途遙遠,但不覺得費力。終於到了,是一幢巨集偉的建築。我們大踏步進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巨大的立體圖。它上面描繪了“婺窯”的源遠流長,讓我們紛紛讚歎不已。眼前,呈著一件件完美的陶器。它們形狀鮮明,做工精巧,雖然看上去就像我們平時做的手工泥,但它的一筆一畫,都極富人情味,好像活的一樣。

我們懷著澎湃的感情,繼續向前走,終於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漢灶村文化禮堂。一踏進門,就被一股莊重嚴肅的氣氛所感染,牆壁上貼著的二十四孝圖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仔仔細細地觀賞了以後,深深地為之觸動。它上面雖然只有寥寥數筆的簡筆畫,但是將二十四孝清清楚楚地展現了出來,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受益匪淺的我覺得,以後一定要按照上面的一項一項認真地去做到。

俗話說文化禮堂都是傳承傳統文化、展示村莊形象、豐富文體活動的建築,我們走上樓去,想要一睹它的風采。

眼前是一個會議室,比起我們往常的會議室,倒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四周都沒有人,我們便忙裡偷閒地當起了“大領導”來!逍遙了一會兒,一位阿姨的聲音打斷了我們。她是這兒的負責人,在我們趙老師的極力引薦下,她給我們講起了文化禮堂的歷史。牆上貼滿了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似乎在激勵我們不斷向前。

飽覽了一番眼福後,我們打道回府。不僅帶回了一路的夕陽,還帶回了美好的回憶。婺州窯址和文化禮堂都是漢灶村的文化瑰寶,令人讚歎和難忘!

灶六年級作文2

小時候,我曾在外婆家住過一段時間。一老一小形影不離,鄉村,成了我生活的樂園。

記得那時,外婆家還在用土灶。我最喜歡幫外婆燒火了。土灶的表面有三個大小不一的固定的鍋;角落裡有根長長的煙囪,一直伸到屋頂上;另一頭,三個鍋的正前方下面一點,有三個放柴火的洞,洞口大概有一本書那麼大,在鍋底下就是燒火的地方了;放柴火的洞下面還小洞,是用於存放灰的。

我總愛坐在灶前,撥撥這根木柴,動動那條木棍。看著火苗歡快地跳動著,我的心裡也洋溢著快樂。“丫頭,火快滅啦!”外婆笑著摸摸我的頭。我才緩過神來。不好意思地搔搔後腦勺,衝外婆一笑。

我嫻熟地用火鉗夾起稻草塞進灶臺,把一些快燒盡的木材撥到一邊。那時的我力氣小,只能夾起一些枯草,這時,外婆就會走過來,慈愛地用手輕輕撫去我滿臉的灰黑,說:“小丫頭,去洗洗衣髒手,我們要吃飯啦!”

每當我玩耍累了,只要看到自家的煙囪升起了嫋嫋青煙,伴著那聲:“丫頭,回---家---吃---飯---啦!”我就好像忘記了疲倦,飛奔回家。外婆總會寵溺地撫順我的頭髮,一齊向裡屋走去,一長一短的影子拉得老長老長。

冬天,雪花飛舞,一片銀裝素裹。灶臺前溫暖的火光閃耀,外婆把我摟在懷裡,一遍又一遍講著古老的'童話,有時還從灶臺裡變戲法似地拿出一個煨得紫紅的蕃薯。我銀鈴般的笑聲傳出了很遠很遠。

在外婆的炒菜聲裡,在跳動的火苗裡,我慢慢長大了。

幾何時,外婆家的土灶漸漸不用了,變成了煤氣灶。煤氣灶確實耐用又方便,還環保,不再需上山伐木,不再需燒灶臺,也不再需覺得燒菜太麻煩了。

可是,每次回外婆家,我總覺得少了什麼。看看外婆一手火舌著菜,一手加著調料,再看看廚房一角寂寞的土灶,我發現這並沒有多大變化的廚房裡,只是少了我燒灶臺的身影。

雖然少了燒灶臺的樂趣,但是,煤氣灶換土灶,外婆家的廚房顯得整齊而潔淨。傍晚時分,幾縷淡淡的炊煙,山上的樹木蒼翠濃郁,幾聲清脆的鳥鳴傳來,鄉村更加寧靜了。

灶六年級作文3

老家高樓連苑起,靈獸守門明光裡。

爺爺奶奶響應建設“美麗新農村”的號召,在村委會的統一規劃下,將老家那兩層石頭砌的“危房”拆了,建起了小洋樓。奶白色的環保漆被石頭圍牆簇擁著,鞭炮花點綴著,牆裡的果樹陪伴著,真是舊貌換新顏。雕花的大門一開啟,西面的那間石頭小屋與周圍的一切顯得格格不入。

推開那扇厚重而古老的木門,隨著“吱呀”的輕喃,那種陌生的年代感一下子撲而來。爺爺說這間“灶腳”是奶奶的“回憶小屋”。爸爸說這間屋子是奶奶的“博物館”。斑駁的牆上那件灰撲撲的蓑衣下是一個體型龐大的土疙瘩,紅磚砌成的灶身,兩個小拱門似的灶膛坐北朝南開放著。白瓷磚鋪成的灶面,兩個大“鼎”像兩隻巨獸的眼睛嵌在灶面上。最有意思的那根圓柱似的煙囪穿過屋頂的瓦片直衝雲霄。

伯伯說:“這裡是美味佳餚的製造所,小時候我們兄弟姐妹總是圍著灶臺轉,冬天冷的時候,手輕輕放在灶膛口,整個身體都暖和起來了。”

奶奶接著伯伯的話茬子說:“就屬你爸爸嘴最饞,我叫他抱點柴火來,他呀扔柴火的時候還得順帶一塊地瓜……”我聽得直樂,似乎看到屢屢青煙從囪中飄向天空,勞累了一天的他們轆轆飢腸有了安撫去處。這時,姑姑的手機裡傳來“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此時,我知道灶是溫馨和諧暖融融的載體。我彷彿一下子看到了陶淵明“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十足的鄉間生活畫卷,詩情又畫意。

如今,老家已叫老家,“灶腳”也有了時尚的名字“廚房”。電飯煲、電炒鍋、燃氣灶、電磁爐十八般新式廚房用具早已領風騷好幾年。奶奶的“大灶”卻還在逢年過節炊糕派上用場,那種人間煙火味瞬間在心中復活,感覺柴火蒸的年糕香味特別足,就是一塊白玉似的圓盤,就顏色都能勾起我們小輩的無限食慾。你想,寒冬臘月溯風呼嘯的日子,一家人在灶火融融的灶邊來來往往,那濃濃的煙火味,暖融融的溫馨氛圍,無間的親情就會填滿整個灶間,人間天倫之樂就在身旁圍旋,久久地,久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