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佛學靜心語錄大全

佛學靜心語錄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佛學靜心語錄大全,歡迎閱讀!

佛學靜心語錄大全

1、尋佛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2、覺者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佛國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淨。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4、禪靜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聖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6、澄境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7、梵淨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8、梵音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9、樂園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10、淨土佛曰: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11、禮佛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12、心塵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3、四季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14、沙門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15、過客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佛說∶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16、過堂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佛說∶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

18、靜心佛曰。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20、幻滅佛曰: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了。

21、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22、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23、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佈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佈施。

24、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25、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26、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27、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

28、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29、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31、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32、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33、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34、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35、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36、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37、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38、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39、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40、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41、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八大人覺經》

42、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

43、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

44、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佛說十善業道經》

45、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佛說十善業道經》

46、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佛說十善業道經》

47、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佛說十善業道經》

48、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佛說十善業道經》

49、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佛說十善業道經》

50、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憫諸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佛說十善業道經》

51、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52、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53、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54、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55、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56、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

57、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58、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59、一切萬法不離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