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導語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國學經典的手抄報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國學經典手抄報圖片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第2張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第3張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第4張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第5張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第6張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第7張

國學經典手抄報沒計圖 第8張

  國學經典有哪些?

(1)經部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重要書目如:《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還有《弟子規引》

(2)史部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春秋》、《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通鑑紀事本末》《國語》、《越絕書》、《吳越春秋》、《唐大詔令集》、《列女傳》、《高僧傳》、《東萊先生史記詳節》、《晉書》附敘十六國雲《載記》、《清稗類鈔 》、《禹貢》、《山海經》、《水經注》、《唐六典》、《通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通》、《文史通義》、《戰國策》、《永樂大典》等等。

(3)子部

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4)集部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 、《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國學十六句

1、《論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孟子》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4、《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5、《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易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7、《孝經》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8、《禮記 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9、《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10、《莊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11、《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12、《弟子規》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13、《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4、《心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張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16、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國學經典選錄

我本無心求富貴,誰知富貴迫人來。--隋煬帝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春秋 孔子《論語》

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那邊走,者邊走,莫厭金盃酒。--前蜀 王衍

最窮無非討飯,不死總會出頭。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神童詩》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十年浮海一身輕,乍睹藜渦倍有情。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宋 朱熹

學道幾人知道味,謀生底物是生涯。莊周枕上非真蝶,樂廣杯中亦假蛇。身後功名半張紙,夜來鼓吹一池蛙。夢中說夢重重夢,家外忘家處處家。--元劉從益

英雄到老皆歸佛,宿將還山不論兵。

美人絕色原妖物,亂世多財是禍胎。

千畝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個個美。父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翹起腿。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漂流在外頭。

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唐太宗

自從踏著涅磐門,一枕清風幾萬年。弱水蓬萊雖有路,釋迦彌勒正參禪。誰將枯木巖前地,放出落花雨後天。兩個泥牛鬥入海,至今訊息尚茫然。--白紫清

線作長江扇作天,靸鞋拋向海東邊。蓬萊此去無多路,只在譚生拄杖前。--五代 譚峭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唐 李翱

雲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隨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風霜苦,說甚深深海底行。--宋 張商英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唐 玄奘

見說新居止隔山,肩輿曉出暮堪還。知公久已藩籬散,何事深村尚閉關。乘興相尋涉萬山,扁舟亦復及門還。莫將身病為心病,可是無關卻有關。--陽明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靈雲禪師

美人不是母胎生,應是桃花樹長成。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你尚多情。--達瀨六世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萬里青天開口笑,三間白屋豎拳頭。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清 趙翼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唐 武則天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武則天

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宋 蘇軾

曾拜瑤池九品蓮,希夷授我指玄篇。光陰荏苒真容易,回首滄桑五百年。--清 劉鶚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外我無身是大身,若留淨土即留塵。然燈吩咐莊嚴地,掛角羚羊何處尋。--南懷瑾

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

羊亡幾度泣多歧,錯認梅花被雪迷。 疑假疑真都不是,殘蕉有鹿夢成痴。

一枕沉酣杜德機,塵埃野馬亂相吹。 壺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無是非。--南懷瑾

碎卻菩提明鏡臺,春光秋色兩無猜。 年來不用觀花眼,一任繁華眼裡栽。

不汝還兮更是誰?兒時門巷總依稀。 尋巢猶是重來燕,故傍空樑自在飛。--南懷瑾

遊戲何妨幻亦真,莫將魔佛強疏親。 心源自有靈珠在,洗盡人間萬斛塵。

慾海情波似酒濃,清時翻笑醉時濃。 莫將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紅豆紅。

幾年魂夢出塵寰,濁世保方乞九還。 一笑拋經高臥穩,龍歸滄海虎歸山。--南懷瑾

屍山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國學經典

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2.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3.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詩經·周南·漢廣》

4.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邶風·擊鼓》

5.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6.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經·小雅·鹿鳴》

7.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8.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鬆茂矣。 《詩經·小雅·斯干》

10.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詩經·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詩經·豳風·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詩經·鄭風·子衿》

13.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14.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15.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4.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

5.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

6.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

8.貧而無諂,富貴無驕。 《論語·學而》

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10.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1.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13.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14.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6.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17.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18.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論語·雍也》

19.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20.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22.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23.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2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5.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

26.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

2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28.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29.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

30.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3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顏淵》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3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34.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子路》

35.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36.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

37.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

38.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憲問》

3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40.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

41.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4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43.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44.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論語·衛靈公》

45.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46.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47.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

48.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 《論語·衛靈公》

49.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5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51.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52.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53.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

54.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55.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56.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

57.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論語·子張》

58.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子張》

59.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60.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61.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

62.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國學經典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3.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7.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8.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9.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10.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13.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14.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1.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3.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4.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5.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6.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7.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8.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9.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10.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1.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2. 仁者無敵。 《孟子·梁惠王上》

3. 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5.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6.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

7.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

9.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10.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孟子·公孫丑上》

1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1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14.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5.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孟子·離婁上》

16. 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

17.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離婁下》

18.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下》

19.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

20.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21.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22.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23.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24.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5.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

26.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27.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盡心上》

28.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盡心上》

29.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

30.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31.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盡心上》

32.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盡心下》

33.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34.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孟子·盡心下》

35.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國學經典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象》

2、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乾·文言》

3、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乾·文言》

4、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相》

5、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坤·文言》

6、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7、蒙以養正,聖功也。《蒙·彖》

8、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

9、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否·象》

10、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彖》

11、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謙·象》

1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蠱·上九》

13、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畜·象》

14、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大過·象》

15、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家人·象》

16、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17、見險而能止,智矣哉。《蹇·彖》

18、君子以懲忿窒欲。《損·象》

19、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象》

20、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升·象》

21、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

22、君子以恐懼修省。《震·象》

23、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彖》

24、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

25、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訊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豐·彖》

26、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濟·象》

27、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繫辭上》

28、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繫辭上》

29、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繫辭上》

30、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繫辭上》

31、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繫辭上》

32.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繫辭上》

33.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繫辭上》

34.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繫辭上》

35.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繫辭上》

36.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繫辭下》

37.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下》

38.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繫辭下》

39.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繫辭下》

40.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以惡小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最大而不可解。《繫辭下》

41.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42.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易經·說卦傳》

43.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 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經·說卦傳》

  3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名著

第1部 《論語》 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第2部 《道德經》 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詳)

第3部 《莊子》 莊子 (戰國約公元前369-前286)

第4部 《孟子》 孟子 (戰國約公元前372-前289)

第5部 《墨子》 墨子 (戰國約公元前468-前376)

第6部 《荀子》 荀子 (戰國約公元前313-前238)

第7部 《韓非子》 韓非 (戰國公元前280-前233)

第8部 《孫子兵法》 孫武 (春秋生卒年不詳)

第9部 《左傳》 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詳)

第10部 《楚辭》 屈原 (戰國約公元前340-前278)

第 11部 《呂氏春秋》 呂不韋 (戰國?-公元前235)

第12部 《史記》 司馬遷 (西漢約公元前145-前87?)

第13部 《漢書》 班固 (東漢32-92)

第14部 《論衡》 王充 (東漢27-約97)

第15部 《嵇康集》嵇康 (三國·魏約223-約263)

第16部 《陶淵明集》 陶淵明 (東晉約365-427)

第17部 《世說新語》 劉義慶 (南朝·宋403-444)

第18部 《文心雕龍》 劉勰 (南朝·樑約465-約532)

第19部 《六祖壇經》 慧能 (唐代638-713)

第20部 《韓昌黎文集》韓愈(唐代768-824)

第21部 《資治通鑑》 司馬光 (北宋1019-1086)

第22部 《蘇東坡全集》 蘇軾(北宋1037-1101)

第23部 《四書章句集註》 朱熹 (南宋1130-1200)

第24部 《傳習錄》 汪陽明 (明代1472-1529)

第25部 《焚書》 李贄 (明代1527-1602)

第26部 《日知錄》 顧炎武 (明末清初1613-1682)

第27部 《明夷待訪錄》 黃宗羲 (明末清初1610-1695)

第28部 《讀通鑑論》 王夫之 (明末清初1619-1692)

第29部 《龔自珍全集》龔自珍 (清代1792-1841)

第30部 《人間詞話》 王國維 (清末民初1877-1927)